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老年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2016-11-19吕雄胜
[摘 要] 目的 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患者生活质量和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患者分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起始量10mg/d,最高日剂量为20mg,每日晨顿服;而对照组只给常规药物治疗。6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浆BNP水平。结果 使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可使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HAMD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下降(P<0.01),心功能改善(P<0.01),BNP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可改善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和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充血性心力衰竭;抑郁症;生活质量评分;脑钠肽
中图分类号:R5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009-816X(2016)04-0288-0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病死率高,而我国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症发生率高(据报道有25.6%~60.9%),且可加重心力衰竭,影响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因此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发抑郁症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如果能有效控制此类患者的抑郁症状可使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并能减轻家人和医护人员的负担[1]。本研究旨在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改善抑郁症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心功能及脑钠肽(BNP)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老年科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收住的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发抑郁症患者60例,均根据病史、体征、心电图、胸部X片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29例,冠心病29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其中Ⅱ级26例,Ⅲ级24例,Ⅳ级10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均<4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55mm。选入的患者均有情绪低落、对生活及兴趣爱好减退、睡眠障碍等表现;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本)[2]评分均>17分。抑郁症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同意抗抑郁治疗)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60~85岁,平均(68.76±3.14)岁,EF值27%~39%,平均(35.45±3.13)%,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18~28分,平均(22.30±1.45)分。对照组(不同意抗抑郁治疗)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61~87岁,平均(69.82±2.71)岁,EF值25%~38%,平均(36.92±2.54)%,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18~30分,平均(21.42±1.72)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1)入选前用过抗抑郁药物;(2)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3)脑血管及严重呼吸系统疾病;(4)肝、肾功能严重异常。两组在年龄、性别、抑郁程度、心功能分级方面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按心力衰竭指南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应用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安体舒通、袢利尿剂及严格控制心衰的病因和诱因)基础上加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四川科伦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788)治疗,起始剂量10mg/d,早餐后服,根据病情在治疗2周或3周末适当增加日剂量,至20mg/d,总疗程为6个月。而对照组只予参照心力衰竭指南的常规心力衰竭治疗。
1.3 标本采集及BNP检测:所有入选患者于治疗前后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置EDTA抗凝管中,并于半小时内离心(3000r/min)5min,采用美国Re-LIA公司的免疫生化测定仪及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检测BNP水平。
1.4 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由本院的彩超专科医师操作,采用美国HP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4.5MHz,在心尖四腔心切面来测定LVEDD,并利用Simpson单平面法计算LVEF。
1.5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及HAMD评分。并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及12导联心电图以记录不良反应等情况。
1.6 疗效判断标准:
1.6.1 心功能疗效评定:心功能疗效判定根据《实用临床心血管病学》(2009年第1版)制定标准,显效: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心衰症状及体征减轻,心功能改善I级。无效:心功能改善<1级,或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1.6.2 抑郁症临床疗效评价[3]:以HAMD总分和治疗的减分率作为统计指标,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好转,<25%为无效。
1.7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版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调查结果及HAMD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及HAMD评分均下降(P<0.05),但下降幅度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NP、LVEF及LVEDD结果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浆BNP水平和LVEDD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均有改善(P<0.05;P<0.01),见表3。
2.3 治疗6个月后两组抑郁症状改善情况:总有效率观察组(93.54%)优于对照组(69.96%)(χ2=6.05,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P<0.01;χ2=4.24,P<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3.31,P<0.05),表明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佳,见表5。
2.5 不良反应:两组均完成研究,治疗后复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观察组中有1例出现头晕、腹部不适,但症状轻微,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抑郁等负性情绪可使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加重其心脏自主神经平衡的破坏,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释放增加,且抗氧化的机体保护机制减弱,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增加心力衰竭病死率[4]。反之,躯体疾病又可通过生理作用加重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而抑郁是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患者应身心同治,并考虑抗抑郁药对心血管的不良反应。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新型作用很强的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据报道其作用为西酞普兰右旋对映体作用的100倍[6],对5-HT1A、5-HT2、多巴胺D1、肾上腺素能受体、胆碱能受体等受体没有或很低的亲和力,因此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不良反應,且具有良好的抗抑郁和焦虑的治疗作用,安全性好[7]。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可能与是否伴抑郁症有一定关系,对心力衰竭患者同时进行抗抑郁治疗,不但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BNP水平与心室重构高度相关,是反映左室舒张末的一个独立判断指标,与LVEF呈负相关,而与LVEDD、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8,9]。本文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明显改善了生活质量,血浆BNP水平明显下降,左室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LVEF有明显上升,LVEDD也明显降低,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对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患者进行心力衰竭治疗的同时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因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保护内皮功能,减轻了炎症反应的作用[10],并因控制了抑郁,减少了儿茶酚胺释放和心肌耗氧量,从而随着心搏出量的增加,LVEDD降低,减轻了对BNP系统的刺激,使BNP合成减少,心功能得到了明显提高。
因此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应同时给予抗抑郁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玲,顾东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整体危险评估(国际冠心病防治指南摘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9(21):246-247.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增订版):180-182.
[3]宋冬玲,王梦欣,王福芳.综合干预联合药物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2008,23(11):1040.
[4]胡大一,于欣.双心医学[M].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122.
[5]周莉华,康林,陈娅薇.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综合治疗效果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2,11(7):537-538.
[6]乌兰辉,吴松,卢建勋,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西酞普兰对映异构体[J].药物分析杂志,2012,32(1):71-77.
[7]李强,李永真,耿彩虹,等.艾司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87-88.
[8]屈克学,杨曙光.脑钠肽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在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30(7):556-558.
[9]吕雄胜.75岁以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前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左室重构的关系[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14(4):345.
[10]李方江,张凡,徐涛.伴焦虑抑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药物干预治疗的研究[J].河北医药,2009,31(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