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2016-11-19程路伟从文奇
杨 建,程路伟,从文奇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杨建,程路伟,从文奇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00)
本文基于“胜任力”视角,以安徽省5所高校为调查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找出了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胜任力”视角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胜任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成功引领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在双向选择就业市场环境下,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胜任力”是对个体从事某一项工作的能力、特质、动机的集中评价,利用“胜任力”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改进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目标和对象
1.1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程研究,有效弥补当前学术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定量研究方面的不足,丰富理论研究成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提供有力借鉴.
1.2研究对象
以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研究对象;在安徽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程大学5所高校,各选择24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共120人)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结合戴维·麦克利兰的“胜任力”理论设计调查问卷.为保证问卷的客观、真实、有效,从5所高校中选取10位专家,采用专家评判法对问卷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经过检验,问卷Cronbachα为0.826,符合信度要求.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取“匿名”的方式,详见表1所示.
表1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一览表
2.2因子分析法
采取因子分析法,将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设置为“李克特五点量表(Likertscale)”.
3 研究结果
3.1调查总体情况
借助SPSS软件对30个题项所获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调查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得分情况
3.2调查结果的因子分析与检验
对数据是否合适做因子分析的评价主要采用KMO和Bartlett's球度检验.经检验,KMO值为0.677,说明样本量较为充分,近似卡方为14460.12,自由度为692,sig.值为0.000,说明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表4 解释的总方差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重新归纳3个因子如下:
因子1包括“X1、X2、X3、X22、X23、X24、X29、X30”等8个,将因子1命名为Y1“职业知识”因子;
因子 2包括“X4、X5、X6、X7、X8、X9、X10、X13、X19、X21、X27、X28”等12个,将因子2命名为Y2“职业技能”因子;
因子3包括“X11、X12、X14、X15、X16、X17、X18、X20、X25、X26”等10个,将因子3命名为Y3“职业素质”因子.3.3调查结果的回归分析
回归模型M统计量的观察值为19.982,Sig.值为0,说明模式统计意义较为显著,回归系数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5 回归分析表
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作为自变量,胜任力作为因变量,确定相关系数0.296、0.369、0.335,常数项1.418.最终形成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模型:
其中,Y1代表职业知识,Y2代表职业技能,Y3代表职业素质.
对模型进行图像输出(如图1所示),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呈现出正相关性.
图1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
表5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总体描述性统计表
当前安徽省5所高校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评价最终均值为2.45,处于偏低的水平.其中,职业知识、技能、素质均值分别2.52、2.37、2.5分,水平普遍不高,说明大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4 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分析
一是学生职业知识不全面.学生的“专业知识”评价得分较高,说明各高校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重视,但在人文知识、对职业了解程度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及在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匮乏.二是学生职业技能不高.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认识不到位,没有给予充分的资源配置.学生在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自我认知、目标管理等方面得分较高,但在专业技能、沟通、表达、学习、创新、动手实践等方面能力较差.学校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轻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社团活动与社会活动有参与度不高,缺管自我能力提升的平台.三是学生职业素质欠佳.学生与其他人合作、职业心态、创新意识、职业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当前安徽省的5所高校缺少学生与他人合作机会的创设,在学生的职业心理引导、咨询方面不到位,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5 基于“胜任力”视角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5.1注重学生人文知识传授,增强职业知识的全面性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注重学生人文知识传播,增强职业知识全面性.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增强学生对职业知识了解程度.通过人文知识传授,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提高思想水平与职业视野.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观念.使学生在职业兴趣的引领下,不断充实自己,更加善于对自我进行总结、提升,增强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学习未来职业发展所需各方面知识,对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全面增强学生的职业信心.
5.2提供学生实践锻炼平台,加强职业技能的习得
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习得.以学生的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职业引领、校企合作、交流研讨、观摩体验、专题讲座、跨校学习等多样化职业发展机制,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动手与实践操作能力.构建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教育教学、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间交流,做好集中研究与讨论,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形成职业能力习得内生动力.
5.3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推进职业素质的养成
加强学生的职业心理引导,使学生学习自我调节、自我释放,通过自我调适和宣泄,调节不良心理和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使学生拥有宽厚的胸襟,拥有良好的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将自己的有限精力投入到高校的学习生活中去.更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与他人合作,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4做好职业生涯全程管理,构建完整的规划体系
首先,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理想,使之作为引领学生的“指南针”.其次,要做好职业规划实施.引导学生严格按照职业规划的步骤与要求进行实施,科学设计出分层次、分阶段、分个体的目标实施方案.加强细节策划,使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现实需求相适应.将学生的职业需求与高校日常教学、课外活动、社团组织密切结合.第三,加强职业规划的评估.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职业发展的“蓝本”,而就业形势、职业发展环境则瞬息万变,因此高校有必要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估,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效记录,建立档案,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与完善.最终通过职业规划的作用,促进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当前各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学生职业知识不全面、职业技能不高、职业素质欠佳”等问题,只有进一步注重学生人文知识传授,增强职业知识的全面性;提供学生实践锻炼平台,加强职业技能的习得;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推进职业素质的养成;做好职业生涯全程管理,构建完整的规划体系;才能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效能.
〔1〕王海玲.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就业竞争力视角下[J].学理论,2015(17):213-214.
〔2〕黄佳栋.服务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路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123-124.
〔3〕王平.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1):93-94.
〔4〕邹盛瑜.从目标教育视角分层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3):33-35.
G645
A
1673-260X(2016)09-0219-03
2016-05-02
2014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03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