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EGP与ESP课程的衔接途径

2016-11-19王娇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用途英语课程大学

王娇艳

(荆楚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论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EGP与ESP课程的衔接途径

王娇艳

(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由EGP向ESP的顺利衔接顺应了高校转型发展的整体态势.通过建立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基础英语模块、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一般专门用途英语模块、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行业英语模块等三大模块体系,从基础模块侧重语言技能到侧重行业知识内容逐步过渡,实现EGP和ESP的自然衔接.

转型;大学英语;EGP;ESP

1 引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当前,如何转型为以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职业教育成为这类高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研究课题.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上是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所以高校的转型发展也必然涉及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其中,大学英语教学基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和实践至为关键.然而报名参加教育部转型改革的150多所地方院校,基本上本科教育起步较晚,为期两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以讲授英语语言知识为主,较少涉及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依然停留在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阶段,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弱,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从而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使用价值”弱化或者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其“交换价值”[1].在转型背景下,我们只有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将EGP教学过渡到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学,根据地方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学生开设专业英语,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英语能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高质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蔡基刚指出,大学英语由EGP向ESP发展对于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基础英语定位所带来的应试教学倾向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对于两者的教学各自占的比重,英语教学领域有不同的观点.一些211高校惯常的做法是开设3-4个学期的通用英语课程,再加上1-2个学期的专业英语后续课程,EGP和ESP之间是一个隔离状态,如何实现二者自然过渡衔接?本文依托语言和内容教学理念,探索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EGP向ESP的衔接途径.

2 ESP教学现状

Hutchinson&Waters将英语语言教学分为EGP(通用英语)和ESP(专门用途英语)两大类,专门用途英语又分为科技英语、商贸英语、社科英语等分支[2].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在一般用途英语(EGP)的基础之上,是外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即使在不同学科,ESP都有共同特点:一是应用于特定的职业领域;二是涉及与该职业领域相关的专门化内容.ESP的这种特性将EGP与之区别开来,但是ESP课程依然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使学生既提高英语水平,又学习专业知识,其教学内容是针对某一学科或职业所涉及的词汇、句法、语篇分析及专业知识,可以说ESP是EGP的扩展和补充,两者的共核部分应该是EGP向ESP衔接过渡的理据.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由高职高专发展而来,办学时间短,文化积淀薄弱,和重点高校相比缺乏学术优势与师资力量,和现有的高职院校相比又缺乏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技能培养优势.从整体上说,这类高校的ESP教学进程缓慢,缺乏宏观规划,大部分是照搬重点高校的课程设置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ESP的重视不足.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以讲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共核知识为主,课程设置盲目求多求同,没有结合自身学习的学生特点、学习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做法是在结束四个学期的基础英语教学后,在第五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ESP课程.

第二,对EGP与ESP的衔接教学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段平对国内22所院校的问卷调查显示,86%(19/22)的院校在学生学完两年的基础英语之后就直接进入特定专门用途英语学习[3].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在教学内容上关联度低,从词汇、句法、篇章结构、语用规则到专业学科知识,两者存在较大差别,导致基础英语不能对专业英语形成有效支撑.

第三,教学理念未发生转变,配套教材建设、师资力量、测评手段落后.教学只是形式上增加了ESP内容,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方法虽然能让学生熟悉一些专业词汇,但没有深入体现ESP的语言文体、修辞特征,难以保障EGP向ESP顺利过渡.

3 EGP向ESP的衔接策略

功能主义语言观认为,语篇具有层级结构,每个层级有自己的功能,在教学中主张对语篇进行信息结构和修辞分析.Lannon则将语篇分为三个不同的专业特定层次:高度专业性语篇、半专业性语篇、泛专业性语篇.根据ESP的专业属性,语篇各层次应与ESP语言使用者及应用需求相一致.见下图:

段平等学者也认为根据ESP语域分析法理论,对商务英语、医学英语、航空英语等语言变体进行分析,每一种变体都包含三种语言成分:一般用途英语、一般专门用途英语和特定专门用途英语[3].一般用途英语也即EGP;一般专门用途英语是ESP中各个变体的共核部分,也就是各个变体都要遵循的语用规则和交际技巧;特定专门用途英语是各个语言变体自身的语言特点.这三种语言成分跟语篇的三个层次具有一致性.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又不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如果只学专业英语,不学通用英语,其专业英语没有了基础,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邓华等学者提出了渗透式、辅助式、结合式三种大学英语课程统整的方式[4],然而对于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具体应该采用何种做法?本文认为EGP与ESP顺利衔接应该循序渐进,根据语篇的三个不同层次和语言变体的三种成分,在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推行以下三个模块.

3.1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基础英语模块

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也被称为内容依托式教学理念,体现了四个特征: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语料真实,新信息学习及课程设置符合学生个体需求[5].这与ESP教学主张相吻合.张阳对天津商业大学大二学生所做的研究表明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课程起到了将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之间的衔接作用[6].鉴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低,在进校之初的基础英语必不可少.关键是在内容上能否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原则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涉及到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不免与高中所学内容重复,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地方院校可以利用语料库技术,建立难度适中的专业分类小型语料库,依托大学公共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平台,使学生领悟普通英语文章和专业英语词汇、写作风格的差异.

3.2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一般专门用途英语模块

一般专门用途英语模块的课程内容要满足两个条件: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在这个模块,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技能后,以内容为依托掌握一般专门用途英语的共用语用规则和交际技能,熟悉本专业领域的文章体裁、语言风格和专业基础词汇,培养学生在特定的职业文化环境中所需要的交际技能,突出专业信息交流的目的,为下一个阶段的特定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做好准备,是保证EGP与ESP衔接过渡的核心阶段.Averil Coxhead于1998年发布了《学术词汇表》,包括在学术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570个词汇,该词汇表可以看做是一般专门用途英语的共核词汇.除了学术词汇,Liu(2012)制定了一个书面学术英语的常用词组结构,这些多词结构也是ESP词汇共核的一部分[7].地方本科高校可以以这些共核理念为指导开设通用学术英语课程.该模块不以某一专门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而是以学生熟悉的半专业性语篇作为载体,讲授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语用规则和交际技能.例如经济类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转向,其课程体系的编排应围绕经济类专业的通用语用规则和交际的共性领域上.为了贴近经济类专业,可以选择可理解性和接受的内容,如剑桥商务英语、工商导论等,内容涉及说明书、广告、建议书、可行性报告等,以实现ESP任何语言变体所要达到的告知、劝说两个目的.只有掌握了一般专门用途英语的语用规则,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词汇、句法和语篇特点,并把这些技能转化为本专业的实用技能[8].

3.3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行业英语模块

为突出行业特色,行业英语模块应依托职业岗位需求整合教学内容,真正实现英语教学与学科知识的结合.以经济类方向为例,专业课程模块涉及到经济方向、金融方向、国际贸易方向、电子商务方向四大方面.行业英语的教学内容针对这四个方面来确定,具体包括:西方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国际市场营销等.该模块的内容专业性更强,学生通过英语这个媒介系统学习行业知识,同时提高英语技能和职业技能,实现了EGP与ESP衔接的目的.

4 EGP向ESP过渡的影响因素

4.1教师转型

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毕业于英语专业,长期从事英语通识教育,自身学科知识结构单一,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状况更加突出,他们多数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一线教学,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而EGP向ESP过渡给英语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学识;具备ESP的文体、修辞、体裁知识和交际技能的教学专长[9].这无疑给英语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应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立真正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与科研并重,参加国内外课程培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展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拓宽社会视野,多管齐下提高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4.2ESP教材开发

目前大学英语高级阶段专业英语教材主要使用的是特定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如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医学英语、建筑英语等.学生在学完EGP教材后突然接触特定专业英语阶段的教材,会因为专业性太强往往感到晦涩难懂,学习积极性下降.缺乏能体现一般专门用途英语语用规则和交际技能的ESP教材,则阻碍了EGP与ESP的有效衔接.在分析学习需求和社会职业技能需求的基础上,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实用性、真实性、适应性三个原则开发教材.

4.3教学评估

ESP教学体现的是语言和内容的融合,ESP课程测试应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往采用的终结性评估很难兼顾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内容学习程度,形成性评估可以发挥作用.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写报告、观察笔记、作口头报告等评估手段考查学生的语言习得情况、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和交流能力等.

5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必须服务于地方本科院校的面向职业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10].地方高校转型这一重大改革淡化学科、强化专业,这个宗旨与ESP教学理念中把语言学习和学科技能相结合的原则是完全符合的.各高校只有重视ESP教学,将EGP课程与ESP课程进行有效衔接,才能切实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1〕沈骑.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追问[J].外语电化教学,2014(3):61-67.

〔2〕Hutchinson,D&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53-67.

〔3〕段平,朱梅萍.ESP的共核理念与ESP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J].中国ESP研究,2012(12):1-10.

〔4〕邓华.大学英语课程由EGP到ESP的统整与过渡[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3):96-101.

〔5〕Stryker&Leaver.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odels and Methods[C].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6〕张阳.以CIB理念为指导的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体系改革-一项实证研究 [J].中国ESP研究,2012(12):75-83.

〔7〕Liu,D.2012.The most frequently-used multiword constructions in academic written English:A multi-corpus study[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31:25-35.

〔8〕Dudley-Evans&St John,M.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9〕吴淑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转型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100-102.

〔10〕倪宇红.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外语界,2013(4):90-96.

G642

A

1673-260X(2016)09-0187-03

2016-06-17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课题(EIJYB2015-089)

猜你喜欢

用途英语课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DNA的奇妙用途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用途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