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能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16-11-18沈建东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企体系职业

金 明,马 浩,沈建东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江苏苏州215163)

基于职业能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金 明,马 浩,沈建东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江苏苏州21516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让高职教育形成了其内在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主动融入经济社会,紧密对接企业需求,贡献其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务必要开阔视野,求真务实,面向行业、企业进行广泛且充分的市场调研,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对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实时动态调整,构建合理可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与时俱进、与区域经济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体作用。

职业能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0 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合作内容表现出广泛化的涉及范围,合作模式体现出动态化的组织形态。如何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专业开展面,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深度,已成为各类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工作的关键任务。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主体,应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主动将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与企业共同开发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通过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做到校企合作专业对口、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增强整体办学实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当前,对于高职教育中职业能力、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国内相比较,国外有比较成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理论体系,研究核心从独立的单向岗位技能转向综合的职业能力[1]。德国双元制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并在1996年颁布了《职业学校专业教育框架教学指南》,以“学习领域课程”取代了“专业分科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2]。在德国的双元制的研究基础上,我国的高职教育研究学者普遍认为职业教育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需要在行动层面理解职业能力,即实现职业能力的现实化[3]。正如国内一些学者认为职业人个体的综合职业能力是由专业技术能力、工作方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三种能力综合构成[4],通过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升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从培养数量向培养质量的转变。因此,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 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

2.1构建思路

基于职业能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是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路径[5]进行了演变,由实际的工作“行动领域”过程,导出相关的知识“学习领域”内容,再开发合适的教学“学习情境”环境。培养体系的建设思路主要由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构成四个环节组成。

2.2构建方法

基于职业能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来源于 “CQAF模式”理论[6],该理论源自欧洲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框架,描述了质量循环模式中的计划、实施、评估、评论和方法论等步骤的质量标准。该循环模式可以用来有效预警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的质量,为高职院校监控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行的评估方法。

3 体系的构建过程与内容

为了更加清晰地表述基于职业能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现结合笔者所在的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实际情况进行说明。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称:学院)由微软(中国)、苏州高新区管委会、高博教育管理(苏州)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创建,旨在为苏州及长三角地区培养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自办学以来,发展态势良好,先后被认定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苏州高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有“软件技术”省级重点专业群、省级高职教育移动互联网技术实训基地等项目。目前,学院已有校企合作单位达120家,各专业(群)均与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先后与全球500强如苹果、埃森哲、中国移动、沃尔玛、联想等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机会,与合作企业形成了互利互惠的长效机制。

学院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研究路径,以整体的培养计划为基础,以校企双方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双方在每一环节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以支撑总体职业能力目标达成的有机体系。具体研究过程及内容如下。

3.1行动领域开发

1)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首先对校企合作单位的调查研究,确定需要对接的专业和岗位,进行专业定位,再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分析,最后进行岗位(群)论证。

2)岗位研究及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对校企合作单位的走访、调研,结合实际合作案例进行分析,对学生反馈进行抽样分析,从所调研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出发,面向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分析。

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主要进行行动领域的归纳。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归类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利用合并同类项将典型工作归纳成相应的行动能力领域,并以此作为所构建体系的构建基础。

3.2学习领域开发

1)职业能力分析。该分析阶段包括了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分析和划分。基本能力一般是指必备的专业技术能力,核心能力一般是指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后者往往在职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职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等方面。

2)知识领域分析。职业能力需要通过知识的学习来保证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

3)学习领域描述和分析。学习领域主要依据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主要是由任务明细及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来构成。

3.3学习情境开发

学习情境是对学习领域的具体化,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依靠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开发来实现。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情境,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衔接。

3.4人才输出与评价反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检验所构建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所输出的人才要在目标企业(主要是先前提供职业岗位需求的校企合作单位)做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工作,并根据校企合作单位对输出人才的评价反馈进行动态的调整,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5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基于职业能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闭环“循环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着重体现了高职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和“高等性”,形成校企合作发展的动态互补互动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闭环“循环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闭环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进行控制反馈(用人单位反馈和学生反馈),充分体现了专业教学随经济产业发展而动态调整的机制,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具有一定特色、动态调整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4 研究结论

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一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系统地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双向作用。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基于职业能力的闭环“循环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相对有效的培养体系,将会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经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态度的养成、以及将职业活动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和整合,最终才能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教育教学必须在职业实践活动中遵循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形成的一般科学规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仅能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而且还体现出高职培养目标的“高等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适宜的职业能力观必将继续引导高职教育不断向前发展,高职教育定将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1]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7-8.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 [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68.

[3]何静.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93-95.

[4]徐国庆.职业能力现实化视野中的我国职教课程改革基本命题[J].职教论坛,2010(12):4-7.

[5]叶华,孟敬,等.CQAF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24-26.

责任编辑李燕

G712

A

1674-5787(2016)04-0001-03

2016-05-17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职业能力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621)的研究成果之一。

金明(198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电子商务设计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马浩(1984—),男,江苏淮安人,工程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沈建东(1987—),男,江苏盐城人,工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校企体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校企合作五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