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图书馆实现路径探析

2016-11-18刘金玲陈超

图书馆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献资源智慧图书馆实现路径

刘金玲+陈超

[摘要]图书馆的“智慧”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但只有现代信息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馆舍建筑、馆藏资源、服务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再造,构建出适应智慧图书馆发展要求的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无处不在、形式多样、主动灵活的智慧图书馆服务。

[关键词]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文献资源;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5-0024-04

自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之后[1],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的概念相继提出,智慧图书馆的理念也随之延伸出来。目前,有一些图书馆已经进行了智慧图书馆部分功能的尝试[1],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2]。事实上,构建智慧图书馆的最终目标是面向服务,如何从实际出发,从多个维度、多个层次整合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和服务,使图书馆逐步走上智慧化发展的道路,是图书馆界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作者所在成都理工大学正在进行新图书馆建设。借助这难得的机遇,拟对馆舍空间、硬件设施、资源布局、服务流程、馆员配置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地构建,力图将新图书馆打造成有“智慧”的图书馆,能够为读者提供“智慧”化的服务。本文通过对其功能及资源布局和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几个做法进行描述,以期为图书馆界实践智慧图书馆提供参考路径。

1对智慧图书馆的认知

智慧图书馆的理念被提出来已经有几年时间,图书馆界对智慧图书馆的特征及其内涵进行了比较多的探讨,但是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3]。业界的学者普遍认为:智慧图书馆是高于数字图书馆的智慧共同体[4],具有互联、高效、便利的特点。

在智慧图书馆,无论是图书馆建筑本身,还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硬件、软件设施及服务都应该围绕实现互联、高效、便利的智慧化服务进行。需要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优质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使用便捷化的现代智能信息技术,构建能感知的嵌入式读者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馆员队伍,培养乐于使用和参与的读者,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深度的感知和泛在的互联互通,实现无处不在、形式多样、主动灵活的“智慧”化服务。

2智慧图书馆的实现路径

图书馆的“智慧”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但只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从馆舍建筑、馆藏资源、服务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再造,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相结合,以实现从现代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转变。

2.1 馆舍建筑及馆内空间打造

2.1.1 馆舍建筑。智慧图书馆是开放、包容的,因而智慧图书馆的馆舍建筑应该是通透、无障碍、大开间的,以便灵活调整室内功能布局,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成都理工大学新图书馆的主体建筑结构采用柱网、层高、荷载三统一的模数式设计,总建筑面积41 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楼层地面以上为五层、地下一层,每一个楼层都是近7 000平方米的灵活、可变大空间格局,层高4.5米。整个建筑采取无障碍设计,南北通透,中央大厅中空到顶,中空面积500平方米以上,采用读者公共活动区中央空调与办公、业务区域分体空调相结合方式设置空调系统,同时,建筑两侧均为大窗户设计并有足够数量可方便开闭的活动窗户,以最大限度地自然通风和采光,节能环保。从大厅到各楼层公共活动区域交通以垂直电梯和步行楼梯并重设计,互相配合使用,书刊加工业务用房单独设入口,保证运输车辆可直达。

2.1.2 馆内空间打造。打造智慧图书馆的馆舍空间,需要科学处理好公共阅览区与个性化学习空间以及内部工作空间的关系,处理好书流、人流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使用面积。在保障图书馆传统服务持续运作的基础上,重点放在用创新的视角来拓展空间,更多地考虑到未来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为读者提供学术的空间、参与的空间、合作的空间。

(1)为读者提供传统服务仍然是图书馆当前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充分调研读者利用图书馆习惯的基础上,合理进行馆藏资源、服务功能及设施设备的布局,利用新图书馆通透、明亮、开放、大气的大开间空间环境,对功能布局、设施设备配置、色彩选择、采光利用、文化氛围营造等进行统一规划,将阅览、藏书、信息检索、参考咨询、电子阅览等传统服务集于一体,为读者提供便利、快捷、无障碍的“藏、借、阅、咨”一体化开放服务。

(2)在馆内空间的使用上,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将每个楼层的大部分区域设定为安静区,在楼梯两侧等较小的区域开辟讨论区。同时,建立各类研究室和讨论室50多个,根据这些研讨室的位置、面积等情况,将其中较小的房间打造为独立的安静学习空间,将较大的房间打造成合作、参与的空间,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并由学科馆员提供贴身的学术支持服务,使读者在图书馆不仅能安静学习,还能互相讨论、共同研究、练习发言,为大学生实践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型学习”提供土壤。

(3)在一楼大厅附近拿出约600平方米的空间设立专门的展示区域和互动区,不仅展示学校和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及学术成果,还在其中专门开辟区域为读者提供额外服务,如辅导和写作中心、前沿技术体验中心、为读书会提供活动场所等,使读者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体验和参与,能够在新的高科技环境中变得更有创新能力。

(4)在每个楼层,除了传统服务的书架、阅览桌椅等设施,我们更多地采用了灵活的基础设施和家具来满足现阶段需求与未来的发展需要。比如,在讨论区采用可随意组合的阅览桌,根据读者需求可以灵活变化为单人阅览桌、小型讨论桌、大型会议桌;又比如,配备带滑轮可移动和折叠的阅览桌椅,以备在读者高峰期或有临时需求时使用等。这样灵活便利的配置,可以使图书馆的空间环境更加友好,实现更广泛用户的可达性,营造出更多参与的空间、合作的空间。

未来,图书馆还将建立“数字学术中心”“创客空间”等,为读者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服务,为研究项目的规划、大学生创业等提供帮助,以促进与研究者、创客发展伙伴关系。身处校园的中心地带,图书馆是建设这类中心的最佳地点。

2.2 馆藏文献资源布局

目前,各类图书馆最常用的文献资源布局模式是按照文献资源的载体形式进行划分,设立图书、期刊、电子阅览等区域,将同一学科、不同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源分散布局在图书馆各处。在这种布局模式下,读者在同一个区域无法获取同一学科的不同载体形式馆藏资源,无法在第一时间系统、全面地综合分析利用所需学科的全面信息,人为地破坏了同一学科专业知识的完整性[5],让图书馆难以“智慧”起来。

在智慧图书馆体系下,我们应该对馆藏实践和战略进行重新评估,并针对馆藏管理发展出新的更为全面的建设方法,按照学科属性来组织馆藏文献就是其中一种。其原则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将载体不同、文种不同、时期不同的所有文献集中排列在同一个空间范围内进行混合管理,使这个学科的各种类型、各个时期的文献资源自成体系、集中布局,从而为读者完整、系统地呈现出该学科的所有馆藏。

这种馆藏文献的布局方式能将图书馆的各类文献资源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使不同类型的文献在读者需求中都能发挥作用,也便于不断完善每个学科的馆藏文献体系,直至形成整个馆藏的综合保障体系,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和喜好,实现对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合理利用,并彻底解决读者访问便捷等问题,为实现智慧图书馆奠定基础。

2.3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图书馆想要变得“智慧”,就要实现对读者及其需求的随时、随处感知,并针对感知到的信息为读者提供及时、随身的文献信息服务,这需要最先进的技术环境以及为每种服务提供所需的技术。我们可以把当前较为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6]等技术应用到图书馆,把以往被认为是分离和不可连接的东西连接到一起,包括人、资源、经验,比如多样化的内容和社区、教授和学生等。

目前,这些新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的方式有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基于物联网的读者和资源智能识别管理系统、人工智能系统、门禁系统、安全监控系统、馆内导航服务系统、智能选座系统等。通过对新技术的全面应用,读者可以享受到智慧化的服务,图书馆可以用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进行管理,使图书馆空间、资源和服务的使用不断增长,使图书馆资源的可见性和价值得到不断扩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最好地利用这些技术,需要持续的支持和基础设施支撑,包括:用户培训,拥有相关专业技术的馆员,足够的空间和能力来保证物理设备可用,持续的资源来确保服务更新等。同时,在使用之前我们还需要制定好与使用、防盗和损坏有关的内部程序和管理制度,并对读者进行必要的指导。

2.4 服务体系构建

智慧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应该是“聪明”、快捷、嵌入式的,应该以方便读者利用为中心,为读者提供尽可能长的服务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服务内容,使读者可以用最少的环节、最少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获得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

2.4.1 全天候服务。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是主动适应读者需求的服务。在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时间上,应该不再局限在某些特定时段。在物理馆舍,我们实现每周7天每天连续15.5小时不间断的全天候开放,使读者在尽可能长的时间段都可以利用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化信息服务的时空优势,保证提供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随时、随身文献信息服务。

2.4.2 一站式服务。智慧图书馆应该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使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流畅地使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即在同一区域内,既为读者提供纸本文献的借阅、复制服务,又提供数字资源的访问浏览、光盘查阅刻录、网上资源查询下载及参考咨询等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实现图书馆各项信息服务的无缝链接。在按学科体系进行的文献资源布局模式下,一站式服务可以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都集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提供给读者,极大地方便读者的使用。

2.4.3 多位一体读者服务体系。按学科体系进行文献资源布局之后,图书馆的每个借阅区成为了一个个学科文献资源库,对该学科文献资源有需求的读者会在这个区域相对集中,使图书馆可以比较容易识别每个学科的读者群,进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利用这个特性我们构建了多位一体读者服务体系。

多位一体读者服务就是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学科馆员服务与常规读者服务等工作职能进行合并,由学科馆员统一承担的服务模式。也就是将文献资源的采访工作从采编部剥离出来交由学科馆员负责[7]82,同时,把原来坐在办公室等读者上门的学科馆员的工作地点前移到每个学科借阅区内,由他们统一负责该区域的管理、服务和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使他们能够对该学科领域的馆藏状况、学科发展和读者需求进行深入了解,能够对该学科馆藏文献资源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进而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进行本学科文献资源的采访、资源布局的调整和服务的配置等工作,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面对面的一站式学科服务。

在这种服务模式下负责每个学科区域的馆员是集多种职责于一身的全能馆员,既是读者需求的调查员、分析师,又是咨询馆员、采访馆员,还是完成整个服务的协调员和管理者[7]83。他们既对文献资源的采访、资源布局等工作有决定权,又负责推送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可以避免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的盲目性[8],提高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5 深度融合服务

智慧图书馆应融入校园的各个部分,针对本科生、研究生、教授和研究员等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分层服务,关注学生事务和校园人群的生活,并发展出一些综合的方法来促进全体学生的成功,逐步将智慧图书馆置于读者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在资源允许的条件下,新入学大学生应获得“私人”图书馆员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与大学的联系和培养信息素养;应配备联络图书馆员到各学院、部门和项目中来帮助特定读者开展服务;学术支持服务将落户于图书馆设施中,为读者提供无缝衔接的服务。同时,随着图书馆服务范围的扩大,馆员所需技能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图书馆学的范畴,图书馆应拓宽渠道,充分利用那些有专业能力但非图书馆员出身的人才,如其他特定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教学设计者、评估专家、网络开发者等等,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身份优势,开展更深层次、与读者深度融合的智慧图书馆服务。

3结语

智慧图书馆不是一天能建成的,从现代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要经历一个并存、发展到最终融和的漫长过程,这中间需要有变革、创新和再造。不仅要引入适合图书馆需求的、最先进的科技研究成果,还必须全面更新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大力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并以充足的高素质馆员为支撑,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当前,各图书馆可以因地制宜,挑选适合本馆实际情况的新技术引入使用,并探索与之配套的全新读者服务模式,或先对馆内的局部区域和服务功能进行改善,在不断完善、条件成熟后,再在全馆逐步推进实施,以最终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102-104.

[2]李显志,邵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13(8):12-17.

[3]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等.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76-80.

[4]陈进.智慧图书馆憧憬[N/OL].[2015-09-25].http:∥www.sal.edu.cn/2012/Rc_check.asp?detail_id=103&id=

[5]刘金玲,叶艳鸣.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论坛,2010(1):111-113,8.

[6]喻思娈,范思翔,邬贺铨:移动互联网已进入大智移云时代[N/OL].[2015-09-25].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312128.shtm

[7]刘金玲.论高校图书馆多位一体学科服务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4(4).

[8]胡琳,刘倩,姚乐野.论馆藏资源建设是学科馆员制度的核心——学科馆员制度反思之一[J].图书情报工作,2011(5):19-22,123.

猜你喜欢

文献资源智慧图书馆实现路径
Beacon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政法类大学图书馆图书配置以及对法学图书的需求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
探讨网络环境背景下的高校图馆文献信息资源采集分析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RFID技术在我馆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探讨
承德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