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二元论”话语下他者化的中国如何走出“正当性”言说困境

2016-11-17沈滢

现代交际 2016年7期
关键词:正当性现代性

沈滢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一度让世界瞩目。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累积,目前的中国虽依然在改革中艰难探索,依然在为成为一个负责的现代化强国而努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也在参与全球竞争合作中为继续证明自己的大国身份而努力。但是近年来,中国却逐渐陷入自身正当性的言说困境。这种困境在“国家软实力”概念提出后突出表现在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急切寻根以及在本国内主导地位的迫切重建上。

无法言说正当性对外容易招致西方国家的质疑与非难,对内则容易导致认同危机,难以形成有效的凝聚力,因此跳出正当性言说困境,实现对内对外有效的正当性叙事,对当下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来说无异于是一把解开国内外错综复杂矛盾的钥匙。

关键词:现代性;二元论;他者化;正当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12-02

一、中国现代化之路与“他者化”身份

不同于西方国家内生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被迫开始的,在国门未被迫开启以前,天朝上国迷梦中的大清帝国有很强却也很无根基的“自我主体”意识,除中国外的其他所有国家皆为“他者”,且是次等的“他者”。但是这种主体意识是在与外界彻底隔绝状态下的非客观理性的认知,当西方国家的炮火将国门轰开,面对军事、科技百倍强于自己的敌人,屡战屡败的中国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坍塌,以政府政要为代表的精英分子开始主动“西学”,即金耀基所言“器物技能层次的现代化”,这可看作是中国现代化之开端。后来的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依然是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中救亡图存,即“制度层次的现代化”。不难看出,中国的现代化无论是技能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是从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开始的,也就是从一开始中国的“现代化”就无形中与“西化”画上了等号。在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中,东方中国逐渐摆脱蒙昧的过程就是一个劣等的“他者”向先进的西方“主体”靠近的过程。西方入侵以前的晚清的自我认知是在没有“他者”为对象的基础上的自我想象与肯定,于是当西方这个巨大的他者出现,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想象模式,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民族心态。由于西方这个巨大他者的出现,中国人不得不在“西方现代性这面巨大的镜子面前重新寻找并重建自己的国族身份。由于身份是在西方以及西方追随者的武力下被迫失去的,所以他们难免产生了怨恨和不甘的心理;又由于在失去传统身份之后,他们一下子就步入了一个由西方所主导的陌生世界,所以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羡慕和自卑的心理。因为怨恨与不甘,所以他们不能理性地认识他者,自然也就无从客观地认识自己,因为羡慕和自卑,所以他们在意他者的目光,并且总是不自觉地用他者的目光来规训自己。”①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他者化和自我他者化无奈之举的根源所在。而且这种无奈似乎贯穿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追求国际话语权的整个过程。

虽然近现代的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斗争中最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但是在漫长的探索和求解过程中,作为侵略者的西方不仅是斗争的对象,也是学习的榜样,正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在绝对优势的西方侵略者眼里,落后的中国完全是一个劣等的“他者”,对中国的他者化凝视由此形成并一以贯之地贯穿于西方对华政策的方方面面。而且恰恰是因为由“西学”开始走上现代化,却最终在制度建立上选择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加之经由冷战时期的对立与冲突,将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与不同放大化,西方世界话语中的东方中国不仅是次等的他者,更具有了敌对和危险的他者身份。

二、当代中国的形象焦虑与自我他者化

由于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被误等同于“西化”,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延续开启现代化之路时的继续“西学”,现代化道路选择的正当性很容易遭致西方国家的质疑。由于没有现成的先例可遵循,在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话语体系中,的确很难找到直接的理论用来言说我们现代化道路的正当性,总是以一个作为凝视主体的“西方”视角自我观察、自我反思,往往是在寻章摘句引经据典中一不小心又落入西方现代性理论窠臼,将自我他者化或自我矛盾,即无法解释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合理性。也正是由于非主动,而是被迫开始的现代化进程,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但没有获得其应有的位置,而且愈来愈被看作‘现代化的阻碍,‘现代化每受一次挫折,推动者对文化传统的憎恶便随之深一层。”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8.甚至就此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趋势和极端批判习惯。 “中国形象的焦虑与困境就此产生,焦虑是因为过于在意他者的目光并且总是不自觉地用他者的目光来规训自己;困境是因为既不能理性地认识他者,也不能理性地认识自我。”董军.国家形象是如何可能的——“中国威胁论的话语产生”[D]. 复旦大学,2013.

不仅如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导致的经济萎缩,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迸发出强劲的活力,带来综合国力的突飞猛进,落后的东方中国的他者形象被由潜在威胁的集权专制中国形象所取代,成为西方新的他者化想象。不同于以往中国对自身被他者化的那般无奈,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对它的态度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威胁性的中国想象即“中国威胁论”在由西方传入我国后,经由国内传播体系的有意无意的挪用、演变,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官方话语主动借用的概念。一方面中国历来在被他者化的矛盾中寻求解释对策,似乎成为一种习惯,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历史上总是与羸弱的他者相关的想象,这一次的潜在危险者的形象是含有将中国置于强势国家位置上的想象,既符合政府层面对于建构民族国家认同的需要,也符合民间民族主义强国话语的需要。于是经由各方话语力量的合力作用,在中国传播话语的不断借用、演绎和解释中将“自我他者化”为一个主观上没有威胁的强大存在。然而这种自我他者化并不利于中国对自身政治、文化、道路的合理性认知,面对无法摆脱的来自西方的质疑与排斥,面对国内民众日渐多元的文化选择,国家民族层面的文化认同受到挑战,而“民族文化及其认同则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盖尔纳厄内斯特.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183.。因此,重建文化认同解决当下正当性言说困境成为当务之急。

三、西方哲学思想“二元论”传统对现代性理论与实践的限制

中国的现代化起于“西学”,而起源于西方哲学的“现代性”理论继承了西方二元论思想传统。以古希腊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人为地将世界划分为理论世界和现象世界,前者是高级不变的,永恒的,后者是低级变化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逃离这种低级世界寻求安全,“二元论”由此产生。根据“二元论”的传统,认知与行动、理论与实践被彻底分开,前者指向永恒不变的存在,后者则是不完美的日常的经验世界。

而在杜威的经验主义理论看来,坚持传统二元论的哲学会导致哲学家们的研究与世俗世界的疏远,脱离现实世界无法解决当前的困难。由此不难看出正是由于二元论框架对现代性理论发展的限制,导致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实践在西方现代化理论中找不到合理性论述。

杜威提出要改造传统哲学,“未来哲学的任务应该是澄清人类对于自身生活中的社会冲突与道德冲突的观念,关注与社会有关的问题。改造后的哲学不再无意识地通过二元论来保护传统免受科学的侵蚀,必须致力于科学与文化的统一。改造后的哲学必须努力将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当代文化所包含的道德与社会问题中。”单欣欣.《杜威对传统哲学的改造—基于对“二元论”的批判》[J].学理论,2012,13.

而中国的“不二论”着重从统一、同一或合二为一的认知角度去分析、研究认知对象,其基本认知程序是“始于合,中于分,终于合”,基本特征是坚持认为不同的认知对象及其部分、方面“虽有分而实不二”,不仅蕴含东方智慧,且与杜威经验主义强调的从认知对象实际出发去进行理论研究不谋而合。

四、结语

所以,在传统现代性理论中寻求中国道路的“合理性”叙述,摆脱被他者化的命运,唯有跳出二元论思维模式,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智慧,将现代化理论不断发展深化,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客观认识和评价,重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

现代性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乌托邦目标,它是一个永远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状态,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更好的趋势,因此它的理论本身也需要在不同的主体实践中给予调整和完善。而且现代性本身所蕴含的悖论与张力一方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对矛盾,但它也容易导致社会在发展中会出现极端不平衡的状态,发生倒退。“充分、全面且深刻地认识现代性的悖论,维持一种动态的合理的适度的张力与平衡,并在这种张力中寻求新的突破,继而在新的结构与体系中建构新的平衡。这是一种动态的、理性的、高水平意义上的均衡,可以容纳多元价值与社会冲突,可以确保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可以激发起文明的创造与更新。”可以看作是对现代性理性的充满良善愿景的期待,这也正符合针对当下不同国家不同模式的现代化道路进程中出现的困境寻求自我突破和理论支撑的需求。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正当性现代性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法治:理据、内涵与规范表达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正当性与合法性概念辨析
双重股权结构制度及其立法引介
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正当性基础
浅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追求正义
艺术追问多样的世界
关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