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瘦身健体”增效益—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转型升级强力推进资产轻量化

2016-11-17朱米福

中国石油企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冀东储层油田

□ 文/朱米福

“瘦身健体”增效益—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转型升级强力推进资产轻量化

□ 文/朱米福

初夏时节,叶茂柳密,草长莺飞,中国石油冀东油田老爷庙联合站周边湿地风光景色旖旎。经过改造,这个站一举成为冀东油田原油处理中心,也是老爷庙—曹妃甸输油管道的首站。冀东油田各作业区生产的原油,已全都集中到这里进行脱水和原油稳定处理。

在这个站改造过程中,冀东油田严格控制投资,充分盘活利用南堡联合站闲置多年的原油稳定装置,实现投资节约1000万元以上。

建章立制严“家规”

2014年油价大跌,如何“过冬”?冀东油田公司在分析面临的形势时,明确提出包括资产结构不合理在内的“七个结构性矛盾”,要求全体员工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思想,坚定不移走低成本发展之路,将推进资产轻量化列为坚决打赢“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相比其他油气田企业,冀东油田的油气生产规模与资产规模不相匹配,结构性矛盾突出,生产能力过剩的低产、无效、负效资产庞大,折旧折耗较高,严重影响了投资回报率及创效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按照效率、效益优先原则,冀东油田一方面深入细致地搞好资产效益评价,另一方面结合实际,从制度建设入手,不断规范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着力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相关文件精神,冀东油田精心制定了资产管理基础规范,多次组织力量修订出台《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租赁管理办法》《固定资产报废及处置实施细则》《油气资产弃置费用财务管理实施细则》《油气资产弃置费用定额》等文件,有力保障各项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弃置费用计提有据可依。

冀东油田成立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资产的协调、监督和检查;各单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让资产管理工作从管理、运作到执行,形成“链条式”责任机制;基层班组建立资产管理档案,将固定资产落实到岗位、人头,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

资产庞大,效益不佳,“瘦身健体”迫在眉睫。为了提升资产质量和创效能力,冀东油田首先开展了全面资产清查评价工作,做到“家底”清、情况明。在自查阶段,冀东油田各单位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资产实物信息系统,对所有在用、未使用、不需用、闲置、出租、借出固定资产和油气资产、低值易耗品进行逐一核对,并采取条形码管理方式,给每项资产建立涵盖数量、责任人、存放地点、使用情况、盈亏情况等翔实信息的电子“身份证”,以实现资产实物的全程跟踪。

自查结束后,冀东油田财务、资产、设备、审计、物资等部门组成联合验收组,对各单位资产清查情况进行逐一验收,不放过任何死角。通过资产清查评价,准确摸清“家底”,真实、完整地掌握存量与增量资产状况及折旧折耗变化趋势,夯实资产管理基础,为推进资产轻量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组合拳”释放“软实力”

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及时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在推进资产轻量化工作中,冀东油田打出一套科学高效的“组合拳”。

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冀东油田在确保勘探开发、油气生产和重点项目的前提下,坚持从源头上控制资产增量。一方面,在项目前期管理上严格会议审查,强化经济效益评价,优化简化方案设计,大幅度提高勘探开发部署方案的符合率和成功率;另一方面,加强项目设计概预算管理和投资过程管控,加大项目招投标管理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年投资总额由“十一五”期间最高的113.25亿元下降到2015年的35.50亿元。

加强闲置资产调剂,促进效益增长。冀东油田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有利政策。同时在兄弟油田间大力推介闲置物资,先后与大庆、塔里木等单位达成多项资产调剂协议,共调剂调出资产原值2.14亿元、净值1.74亿元。在内部建立闲置资产设备调剂平台,不定期发布闲置资产信息,加快资产内部流动,提高资产整体运营水平,2014和2015年,已内部调剂抽油机、注水泵、加热炉、天然气压缩机等闲置设备339台/套,累计节约投资1.16亿元。

及时处置不良资产,改善资产质量。在系统开展资产运营效益分析、规范资产转资分类的基础上,冀东油田结合资产运行情况和安全状况,创新思路,加快资产报废审批,及时处置不良资产。近5年来,共提取油气资产减值准备7.87亿元,核销探井损失37.63亿元,做到应核尽核;共批准报废资产20批次,原值31.47亿元、净值11.17亿元。对于报废设备、废旧物资,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处置,财务、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做到阳光透明、合规合法。在2015年9月举行的43辆小客车公开拍卖中,拍卖底价110.2万元,实际拍出金额207万元,拍卖溢价88%,平均高出二手车市场价45%。

优化生产组织运行,压减外委支出。冀东油田严格把控油气生产和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优化产液、产量、注水和措施结构,调整油井生产工作制度,间开、关停低效无效井,年节约成本费用5000多万元。通过严格规范外购服务,千方百计压减外委支出,自行管理矿区服务等18个物业项目,组建井下作业队伍,加快调剖调驱自主施工,今年的外委支出较2013年减少3.59亿元,降幅21.7%。

冀东油田还通过开展“三超”治理,全面清退超标准用车和外雇车辆,实行生产指挥车集中调度,2015年小车数量由402台压减至260台,小车运费由7526万元压减至4500万元。会议费、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出国人员经费等在每年下降10%的基础上,2015年硬性压减20%,推动油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冀东油田2015年资产类别构成

调查对象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压裂酸化技术服务中心,位于河北省廊坊市万庄新区。之所以特别介绍一下该单位的名称,是因为这个小小的压裂中心还有多个名头很响亮的别称: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增产改造技术研发部、国家能源致密油气研发中心致密油气压裂改造技术研发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等。这么响亮的名头,无论哪一个,都代表着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国石油的信任,同时,也都承载着一种责任。本文简称压裂中心。

该中心现有员工63人,平均年龄38岁。其中,硕士和博士41人,占65%。高级及以上职称者30人。该中心还在同行业最先具有国家认证/认可双资质检测报告,在世界36个国家可以获得互认。

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科研团队,一边要完成油气田压裂酸化技术服务,一边还要在不断应对各种复杂储层的改造中持续创新。历年来,获得科技成果奖147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45项;申请中国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5项,其中获得授权的15项;起草了压裂领域国际标准1项、行业标准19项、企业标准57项;发表国内外论文463篇……其实还有许多科技创新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井型、特定的储层、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作业要求而现场完成的,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无法申请专利,也无法获得有形的奖励。但是,笔者相信,在那些增产的油流里,在喷薄而出的气流中,都有压裂中心无形的奖章。

该中心除了进行压裂改造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外,还在重大技术攻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塔里木库车地区上产任务重,面对深层气藏埋藏深度大、地层温度压力高的地质难点,还要面对“单井投资高必须实现单井高产的工程目标”,该中心科研人员加快技术创新,先后发展了加重压裂、转向深度酸压、缝网酸压及体积压裂等改造技术,并创新多项新型压裂液,促进储层改造技术不断挑战新的深度、温度、压力极限,为大北、克深、塔中等气田的高效开发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为研究和支撑单位,针对南方海相页岩气,该中心与西南油气田、浙江油田、川庆钻探、长城钻探等多家单位共同合作,以“压碎”储层,形成规模网络裂缝为目标,建立了“三大两低一小”、“SRV+3C”的页岩气储层改造方法,物模、数模和监测的认识修正了井眼轨迹的布设,改造效果不断提高,支撑了中国石油页岩气示范区的产能建设。

记者4月初从中国石油威远页岩气开发现场获悉,该区块单井完井成本已经下降至5500万元以内,而单井平均产量已经接近15万立方米/天,最高达到28万立方米/天。

压裂中心科研人员正在进行试验。郑伟/摄

调查过程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今年的中国石油集团工作会议和最近召开的科技与信息创新大会,都强调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创新是一种艰苦的思想过程,需要有文化积淀,更需要体制机制的保证,但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激情。科研人员没有创新的激情,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灵感,也就不会有创新的成果。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压裂中心的科研人员有创新激情,创新成果自然也就如雨后春笋。这就是笔者这次选取压裂中心作为调查对象的最初意图。

我国油气事业的发展,上游的油气勘探开发是基础。虽然我国目前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很高,但国内的油气勘探开发仍是整个产业的基石,这不光是一个企业经营的问题,它还寄托着稳定就业等政治社会责任。但是,我国的资源秉赋不足,剩余油气资源更差,我们现在称这部分资源为非常规资源。对非常规资源,特别需要对储层进行低成本的有效改造,因为这些资源不改造产量很低或没有产量,改造的成本高了,虽有产量却没有效益。这就使得压裂改造将成为未来油气开发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并将成长为一个重大研究领域,地位越来越重要。压裂中心正好处在这个技术领域的中心。这就是笔者选择压裂中心作为调查对象的深层原因。

为此,笔者于4月上旬,到廊坊分院,参观了该中心全三维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室、岩石力学与裂缝诊断实验室、压裂酸化流体化学实验室、储层损害与裂缝导流模拟实验室、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压裂酸化工艺技术研究室等,感受了压裂技术砰砰跳动的创新脉搏。

此后,又于4月下旬,在压裂中心田助红等带领下,赴四川威远会龙镇威204H6页岩气开采平台采访了压裂现场,作业方川庆钻探井下作业公司页岩气工厂化压裂指挥中心向笔者详细介绍了威远区块页岩气开发进展。

5月初,在廊坊分院召开了压裂中心部分科研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与会科研人员回顾各自到油气田一线服务的感人故事,分享了创新的曲折过程。座谈会热烈程度超出笔者预期,原定2个小时的座谈,一直开了近3个小时。

廊坊分院压裂中心还承担着中国石油集团的压裂资料采集和技术评估的责任。长庆油田实现5000万吨油气当量,有人说是磨刀石上闹革命,有人说这5000万吨是压出来的。由于鄂尔多斯盆地普遍的低渗透,油气开发中几乎到了“逢井必压”的地步。除了鄂尔多斯盆地,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松辽盆地的吉林油田以及四川盆地的页岩气开发,都要面对压裂的问题。因此,近年来,相关油气田都在搞压裂技术,有的强于工具创新,例如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有的强于工艺,有的强于液体,有的强于装备。通过压裂中心,我们了解到,目前,压裂技术已经成为最厚实的创新沃土和最活跃的创新领域。

威远页岩气开发压裂液回收再利用现场。袁伟/摄

调查报告

刘云志是1986年从当时的大连工学院自动化专业毕业来到压裂中心的,那才是压裂中心成立的第二年。刘云志说,从根上讲,压裂中心就有创新的基因。他说,老一代压裂中心领导朱兆明、马兴中、蒋阗、单文文、丁云宏等都特别重视创新。

“不创新也不行呀,当时国内专业搞压裂研究的,就我们一家,我们倒是想学别人的,问题是我们找谁学去?所以,一切都得自己搞”1988年从江汉石油学院毕业分配到压裂中心的田助红说。

笔者有幸分享了下边这些创新的故事。

黄水谣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生产一线是创新的沃土。大多数创新成果都是一线生产需要和降本增效的双重压力下逼出来的。压裂中心的许多创新成果,都是在服务一线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

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望无际,黄沙漫漫。2006年到2007年,王永辉就在这沙海中,为塔里木油田进行技术服务。

压裂就要用到水,水是配制压裂液的基本材料。而压裂液不仅是支撑剂的载体,还是压力的载体,还可能有其他重要作用。问题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里,除了漫漫黄沙,没有一滴水。怎么办?老办法相当奇葩:用15立方米的水罐车把清水从300千米外的轮南水站拉到距作业现场最近的公路边,再让水罐车“爬”到沙漠车上,由沙漠车拉着水罐车到现场。沙丘高低错落,等水罐车拉到井场,颠来颠去,15立方米的水也就能剩下12立方米左右了。

王永辉当时就想,这么折腾,不仅延长了单井作业周期,关键是,一方水拉到井场,成本早翻上去了。那几天,王永辉满脑子都在想水的事,上厕所也不例外。他偶然发现,塔中沙漠里虽然缺水,但冲厕所的水却比较充足,仔细一看,都是泛黄的地下水。一打听才得知,井场所在地区的地下水位还是比较高的,问题是,这种水在沙子下边存在了千万年,矿化度很高,不能用。

如何利用这种沙漠地下几米深处储量丰富的高矿化度的咸水资源,成了王永辉、徐敏杰等现场科研人员心中的大事。经过取样化验得知,这种地下水矿化度1100-2780mg/L,高含Ca2+、Mg2+等离子,Ca2+、Mg2+与OH-生成沉淀无法提供瓜尔胶压裂液的碱性交联环境,也就无法配制合格的压裂液。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研发了新型螯合剂及其复合交联技术,使浅层水中游离的镁(Mg2+)离子从500mg/L降至50mg/L以下,满足压裂液碱性交联环境,有效地解决了高矿化度金属阳离子对压裂液抗剪切、携砂性能的影响,解决了沙漠和戈壁地区配液用水难题。咸水配液技术在塔里木塔中、哈拉哈塘等碳酸盐岩油气藏应用158井次,节约淡水资源31.3万立方米,同时节约了大量成本。

重需求,讲实效,在实践中寻找创新灵感,是压裂中心科技人员的普遍习惯。多年来,压裂中心专注储层改造技术研究,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针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规模建产的需求,此前单井突破的压裂技术已无法破题,该中心将压裂与开发结合,形成整体压裂和开发压裂技术,解决了低渗透有效动用的难题。进入“十二五”,巨量的致密油气、页岩气等低品位资源摆在面前,常规技术又一次失灵。面对新需求,压裂中心清楚地认识到夯基方可立柱,新建了水力压裂模拟和裂缝流变模拟两套标志性大物模装置,不远千里,将鄂尔多斯长7致密油、川渝龙马溪页岩气等层系的地质露头搬进实验室里,物模与数模结合,揭示了裂缝扩展和支撑规律。他们突破传统,率先提出变缝为网的“体积改造”理念,在致密储层建立高速路网,为油气流动打造“生命通道”。可以说,“体积改造”技术的建立,一举打破非常规资源动用的困局。

田助红清楚地记得,国内第一个有机交联压裂液体系诞生于压裂中心。老专家赵忠杨发明的高温有机锆交联液,把温度提高到180摄氏度,国内首创,获得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院科技创新一等奖。持续创新,卢拥军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的新型有机硼交联液体系获得1995年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一等奖和河北省十大创新技术奖。留学苏联的老专家王中鑫,潜心研究,在国内第一个制成了胶凝酸,也叫稠化酸。1999年以后,这项技术获得广泛应用,解决了酸压造缝中的一项重大技术难题,在长庆油田的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收到很好效果。

风语者

创新需要灵感,而灵感往往是在千回百转、上下求索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千回百转、辗转反侧的背后,是执着与信念,是责任与担当。

风是无形的,谁也看不见。但我们可以通过树的枝叶看到风。这是在自然界,但要在一个精密度达到10-9的体系中感知变化,无疑是能听懂风的语言的人。

2008年,为了解决压裂中认识裂缝扩展的技术难题,中国石油集团花了1800万元,进口了一种精密测斜仪,主要用于测算储层人造裂缝的走向、形态、偏角等特性,以便对储层实现最优改造。

压裂中心王欣等科研人员在美国接受了仪器的应用培训后,把这个高价的“宝贝儿”接了回来。这种仪器的精密度特别高,以弧度为单位,其精密度达到10-9。在常规储层压裂中,裂缝简单,用形态、方位、尺寸等参数就足以描述人造裂缝,但非常规储层体积压裂中,因为储层中有天然裂缝、有原始层理,使人造裂缝变得复杂起来,原来的参数不能描述复杂裂缝。在应用中,科研人员发现,这种用来测量裂缝的仪器,只能在常规砂岩储层中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复杂的裂缝、非常规裂缝,它就失灵了。本来这种高精度的仪器更应该服务于解决复杂裂缝问题的,却只能解决简单问题,有人据此认为这种东西白引进了,钱白花了。

看到自己亲手引进的仪器躺着睡大觉,王欣急在心头,老是想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把高价引进的仪器用起来。有一天傍晚,她在室外散步,发现树叶随风而去,想到只是一个方向的风都是简单的,如果一片树林中受风影响树叶飘向不同的方向,那这个风向就复杂了。人造裂缝不也如此吗?都是水平缝或都是垂直缝并不复杂,有多种形态和方位的裂缝体系就复杂了,由此受到启发。就像看到树叶一样建立了两个新参数,解决了复杂裂缝的表征问题,对仪器进行了二次开发利用,为此,她还完成了一篇论文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接着把这个技术引入到非常规油气储层的裂缝测量中,收到良好效果。尤其是在页岩气、煤层气的开发中应用效果特别好。2008年到2010年,这种仪器就使用了10多口井。王欣的这一创新成果不仅盘活了资产,而提升了非常规资源的开发效果,近两年,这一仪器已经在240多井次的压裂中发挥作用。

压裂中心的科研人员敢于突破思维禁区,不断在实践中获得灵感。该中心科研人员认为,最好的方案永远是从油田需求出发,最佳的成果是一个个破题创效的技术和产品。压裂中心一路走来,用整体压裂和开发压裂促成了技术阶段的转换,用超深井压裂、煤层高效支撑压裂等特色技术助推了关键领域的突破,目前,“体积改造”更是实现了压裂技术的新跨越。材料研发是储层改造的“点睛”术,30年的摸索走出了一条“创新、研发、应用”之路,引领了有机硼交联剂、羧甲基瓜尔胶等产品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压裂中心以低成本、低伤害、利于缝网为目标,成功研发了超低浓度瓜胶、可重复利用滑溜水等四套新型体系。依托长链螯合交联剂的发明,解决超低浓度交联的难题,瓜胶用量大幅降低40%以上,交联下限比国际水平又下探30%。在冀东、吐哈、长庆等油田推广应用969口井,通过技术无偿转让等方式,已成为公司普遍应用的体系。

四川威远威204H6体积压裂作业现场。袁伟/摄

三塘湖

三塘湖位于新疆东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毛之地,压裂中心依靠强大创新实力,创造了另一个奇迹。

致密油是指夹在或紧邻优质生油层系的致密碎屑岩或者碳酸盐岩储层中,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而形成的石油聚集,一般无自然产能,需经过大规模压裂技术才能形成工业产能。致密层的物性界限确定为地面空气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地下覆压渗透率小于0.1毫达西左右。

致密油是我国重要的非常规战略接替资源,资源潜力巨大,有效动用这类资源对保障我国油气供给意义重大。吐哈三塘湖盆地条湖组致密油藏是中国石油四大致密油重点试验区之一,也是吐哈油田可持续发展最现实的重要接替资源之一。三塘湖盆地二叠系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储层渗透率普遍小于0.1毫达西,常规压裂无法获得工业油流。

北美致密油成功开采的经验认为原油密度小于每立方厘米0.87克(g/cm3)、20℃时黏度<10毫帕秒(mPa·s)的储层有利于经济开采。三塘湖致密油密度每立方厘米0.89-0.91克,70℃时原油黏度>80毫帕秒,基质致密、流体黏度较高,流体流动能力较差是实现三塘湖致密油经济开采面临的主要难题。由于储层物性的差异,国外成熟的开采技术不能直接应用,国内也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三塘湖致密油开发面临世界性技术难题。

2013年压裂中心与吐哈油田工程技术研究院针对三塘湖致密油开展了联合攻关,针对吐哈油田致密油开发的难点,以降低储层伤害、保持裂缝长期导流能力、提高改造有效期为目标,进行致密油高效改造的应用基础研究及提高改造体积的高效压裂技术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改造前储层评价、区块改造措施经济性评价、低伤害高效改造优化设计、新型改造材料研究、低伤害高效改造配套技术、低伤害高效改造现场实施技术及后评估技术等方面,通过现场试验,改进、完善设计方案,形成三塘湖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储层高效改造技术,并进行规模化应用。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大幅度降低了压裂成本,将压裂液胍胶浓度由0.45%降至0.25%,形成了三塘湖凝灰岩储层体积压裂主体改造技术,至2016年1月三塘湖致密油完成50口水平井体积改造,支撑了“三塘湖盆地致密油有效开发示范基地”建设。

发现目标,联合攻关,新的科研模式创新成效凸显。2015年,压裂中心对中国石油重大生产需求和前瞻技术,采取“扁平化”管理模式,跨所、跨专业、跨学科设立“四大创新实践项目”,借助创新实践平台,针对致密油气提产提效难题,与渗流所联合,集中优势兵力组建“拳头型”项目组,攻关“人工油气藏”开发项目,将改造工程与渗流理论结合,探索宏观作用背后的微观机理。遵循“五交六知”剖析难题,整体设计、任务落实、过程控制,通过强力攻关,首次提出“人工油气藏”理论内涵,明确了致密油气藏“全藏人工动用”技术格局。我们将“压裂改造”与“驱油置换”功能对接,过程融合,首创“驱油置换”压裂技术,并以此为“突破口”和“先手棋”,开始了通过改造提高致密油采收率的探索和尝试,先导试验表明产量比邻井提高1.8倍以上,受到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领导的赞扬,称为“当年提出、当年研究、当年见效”的典范。

满天星,这不正是压裂中心这个团队的写真吗?团结进取,不畏艰难,造就了压裂中心这个精干的团队。

满天星

王丽伟2005年毕业,两年内跟随先辈参与过几次现场技术服务工作。2008年,羧甲基瓜胶压裂液开始推广应用,给王丽伟提供了独自承担现场液体监督的机会。

那是2008年的9月份,王丽伟在定边、吴起一带的油田压裂现场,主要负责压裂液配制、性能检测及施工监督。已经工作了两年的王丽伟,怎么也没想到,按照压裂设计液体配方及操作步骤配制的压裂液还没等用,就变得十分黏稠,甚至失去流动性,泵注无法进行。这种反差让王丽伟一时不知所措,只有向中心领导汇报,以求支援。那时已经中午12点多,接到电话的压裂中心副主任管保山,马上从西安直奔吴起。当时,西安到吴起的路况非常差,山路崎岖,直到晚上9点左右,管保山才赶到群山环绕的压裂现场。管保山到达后,对压裂液进行了一定调整,保证第二天的压裂施工成功。并对王丽伟说:能遇到这种情况,也是你的幸运,很多现场工作了一辈子的人都很难遇到压裂液增稠到如此难以泵注的情形,与室内相比,通常都是粘度降低或者稍微增稠,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过程,回去好好研究增稠原因,并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后来回到单位,对这次遇到的突发状况进行了详细攻关,并完成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回宾馆已然是凌晨2点,在回来的路上,王丽伟看到满天繁星和群山中镶嵌的诸多油井灯光相映成辉,毫无睡意,突然感觉到自己工作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是啊,满天星,这不正是压裂中心这个团队的写真吗?团结进取,不畏艰难,造就了压裂中心这个精干的团队。

压裂中心的员工到一线去搞技术服务,一般都是1到2个人,最多也就是三四个人,不可能有独立的后勤支持,虽然大多数时候都能得到施工方的照顾,但在特殊情况下,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些难忘的故事。2014年刘云志他们在四川一个地方施工,吃饭的时候,第一拨吃完了,轮到第二拨吃饭时,没碗了。又找不到水洗碗,这时,一位压裂中心的工程师也是饿极了,拿过刘云志的碗,洗都没洗,就直接盛饭吃了起来。每一个到长庆一线服务过的人,在黄土高原缺水地区施工,山顶没水,碗都没法洗,有时候拿手抹一下就盛饭吃了。

杜长虹清楚地记得,2004年在三塘湖作业时,晚上风吹起石头,打在板房的墙壁上,嘭嘭地响,刚开始根本无法入睡。天很冷,夜间还要配液,一位同事险些从配液罐上掉下去。

生活的困难常常被置于脑后,而每当取得成果时,才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2005年辽河一口花岗岩的井,改造异常困难,油田两次压裂都无法加砂,没有产量。压裂中心针对它的复杂性,提出正式施工前做两次停泵测试,根据反馈确定方案。地面准备好之后工人师傅挺着急,没到约定时间就准备启泵施工,因为需要实时分析,电话里杜长虹说必须停,20分钟后我们赶到,开始施工,通过分析确定了方案,成功加砂52立方米,压后日产11吨,成为同类储层的典范,也带动了所在区块突破性建产。现场的人员都很服气,说“廊坊分院的专家真厉害,说停就得停,干的还真行!”他们相信,有经验、有担当、有果敢,一定能得到现场施工单位的认可和尊重。

多年以来,压裂中心进油田,下现场,用技术服务助力新增长。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是压裂中心的传统,也是优势,该中心的足迹遍及所有油气田公司。改造效果是油田评价压裂中心工作成效的标尺,这是压力,更是解决难题的动力。一次次区域突破,一口口改造井高产,压裂中心也赢得了油田的认可和称赞。“十二五”期间,完成优化设计与实施520井次,靠前组织获得了良好的生产实效,不仅有牛东1井这样探井的突破,也推动了 “西部大庆”等重点领域有效建产。吐哈油田三塘湖盆地致密油,以往直井压后2个月产量即不足1吨,无法工业开发。该中心进驻油田,与地质、开发人员工作在一起,看岩心、评油气,仔细筛查钻、测、录信息,把脉储层需求,建立凝灰岩促分支改造技术,在马57和58两口水平井实现突破后,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技术迅速推广,一年时间建成10.9万吨产能,支撑了国家级致密油开发示范区建立。中国石油页岩气开发处于攻关起步阶段,压裂中心作为页岩气前线项目部成员,常驻油田,直接参与前指协调和技术服务,完成设计和评估127井1804段,为页岩气13亿立方米产量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针对“十三五”中国石油低渗透、深层、海洋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储层改造技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访谈即将结束时,压裂中心主任卢拥军教授指出,以压裂为主的储层改造技术具有强劲的生产需求,需把握油田生产问题导向的切入点,抓住人工油气藏体积改造新理论的关键点,紧扣压裂引导油田开发方式变革的落脚点,将“水平井+体积改造”技术作为油田开发的长远举措和生命工程,作为降本增效的重要技术手段,大力推进理论、方法与技术创新,为低渗透油气田高效压裂开发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冀东储层油田
冀东地区野生大豆幼苗期耐盐碱特性鉴定
输导层
——北美又一种非常规储层类型
碳中和油田的未来之路
我国海上油田新发现
基于储层构型研究的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表征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掘金油田环保
冀东地区草塘坨航磁异常的查证效果
低渗透储层核磁共振可动流体研究——以姬塬地区长6储层为例
在低渗、低压油田实施油田整体压裂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