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2016-11-17刘宗梅王凤娟

会计之友 2016年19期
关键词:教育经费高校体育绩效评价

刘宗梅 王凤娟

【摘 要】 为加强高等学校体育经费的财务管理,对体育经费实施绩效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不仅要科学确定绩效指标选取的原则,准确选取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而且要合理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以及评价方法等,以保证绩效指标体系能够对高校体育经费的使用进行准确的绩效评价,使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可靠性,更好地指导高校体育经费的合理配置,加强高校体育经费使用、监督与管理,提高高校体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推动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教育经费;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F8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9-0099-04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实质是对高校经费使用与管理的一种综合评价和分析。由于体育经费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概念,这就要求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高校体育经费的实际情况,构建相互联系与依赖,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体育经费管理现状的多层次指标体系。建立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要遵循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也要体现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的特征。目前,对体育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尚薄弱,本文尝试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的意义

(一)建立高校体育经费绩效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能够减少经费配置、使用和管理的盲目性

目前,多数高校还没有一套科学的体育经费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在高校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制度中,没有全面引进绩效管理的理念,没有以绩效管理为目标严格控制体育教育经费预算的执行,使体育教育经费投入带有盲目性。因此,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经费绩效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对于科学管理有限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高校体育经费绩效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能够提高经费配置、使用和管理的效率

建立统一规范的高校体育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体系与机制,规范绩效评价的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和结果应用等,对于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考核与监督,引导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财务科学分析经费绩效评价与考核的结果,使有限的体育经费发挥更大效率,对体育教育的全面开展、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高校体育经费绩效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能够实现高校体育经费配置、使用及管理的规范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经费指标体系不能完整地反映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不能覆盖体育经费所投入的各个主要项目,一些指标不具有代表性,指标权重的确定不能体现体育教育工作的教学性和社会性,指标体系的构建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建立高校体育教育经费绩效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机制,对完善高校体育经费的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一)兼顾重点与全面的原则

设计指标体系时,为保障不遗漏主要影响因素,应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如体育教育的各项基础设施经费,体育教学科研经费,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满意度,学校的声誉等指标都应纳入指标体系之中,确保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同时,又必须发挥重点指标的作用,实现指标数适量,主要信息不遗漏,重点与全面有机结合。

(二)准确性原则

只有指标符合实际、数据可靠真实、处理准确无误,才能发挥绩效指标的作用。在指标体系设计时,既要考虑到一些资料来源的限制性,又要考虑到资料收集渠道的可靠性,将调查误差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为实现指标数值的准确性,在数据来源上,一是尽量使用财政或统计部门得到的数据,二是尽量通过抽样调查得到一手数据。

(三)可比性原则

高校体育经费评价指标的设置要考虑两个可比性:一是纵向,即与自身的历史资料相比;二是横向,即与其他高校相比。指标选取时重点关注两种指标:一是区间具有共性特征的指标;二是可比性较强的相对量指标。指标范围、涵义和统计口径等对实现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可行性原则

为了保障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所选取的指标不仅要具有代表性,还应该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即能够区分不同高校体育经费使用、管理水平高低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中,需对各类指标进行取舍,剔除不重要指标,保留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尤其是要考虑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指标过于简单或过于繁杂都很难准确反映高校体育经费使用的整体状况。

除上述基本原则外,依据高校经费运行与管理的实际以及体育经费投入及使用的特殊性,还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与高校预算和财务管理一致的原则。

在选取和确定评价指标时,应选取最能体现高校体育经费投入实际和运行特点的指标,以达到充分反映高校体育经费预算运行情况的目的。在对体育经费绩效评价过程中,还必须与高校体育经费预算和财务管理相符合。

二是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突出定量评价的原则。

在对高校体育经费评价指标选取及进行绩效评价时,定性分析与评价是不可或缺的,而对高校体育经费各项目支出及标准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更加精细、准确地揭示体育经费的预算管理等情况,对完善高校体育经费预算管理机制,发挥体育经费在提高教学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动态管理原则。

由于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刚刚起步,体育经费投入与产出的一般规律还有待探究,评价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等[ 1 ]。所以,只有对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实施动态管理,才能使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断科学化、规范化。

三、高校体育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的步骤

在研究和选取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时,首先,要进行定性选择,即从外延上明确哪些因素在考虑之内。不仅要准确把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目标和目的、评价的是什么、具体评价哪一方面等,还要找出对绩效评价目标具有影响的各层面因素,通过对绩效评价主题作全面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高校财务体育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笔者把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指标层次:最高层次的一级指标是进行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的最终结果;中间层次的二级指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分解一级指标的主要因素,又是总结下一层次指标的因素;最低一个层次的三级指标由高校体育经费到位、使用和管理与效能评价的各个方面的具体指标组成,是一个细致的指标层[ 2 ]。其次,要做定量选择。一方面要尽量多地选取能够全面反映高校体育经费评价对象的指标,保障评价体系的完整、全面;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指标过多造成指标间信息重复或相互干扰、加大工作量等问题对评价结果的直接影响。所以,在指标选取中,特别是定性选取指标后,应根据指标间的定量关系,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选取代表性的指标作为构成指标体系的要素[ 3 ]。从理论上讲,对高校体育经费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也都对经费指标评价有影响,如学生及教师数量、课程改革、体育训练项目等。不能说某个因素是否影响体育经费,只能说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体育经费,这就决定了体育经费的影响因素是模糊集合,而隶属度正是模糊集合性质的根本特征。当各种元素对一个模糊集合的隶属度被确定以后,在对这些元素进行筛选和淘汰时,常用的一个数就是λ。如果出现隶属度小于λ的因素,将被去掉,并通过λ截集方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3 ]。高校体育经费是一个由多层次、较复杂因素组成的模糊概念,确定隶属度难度较大,所以实施两步走。第一步是通过定性的办法进行初选,第二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筛选后予以确定。

(二)指标体系的内容和结构

笔者根据高校体育经费的内涵及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高校体育经费管理现状,构建了高校体育经费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选取过程中,初步确定了反映高校体育经费的24个指标。依据数量分析与统计的相关理论,在评价单元之间的某项指标离散系数如果小于15%,表明它具有很小的鉴别力,横向比较没有太大意义,可从指标体系中将其剔除。指标的交叉相关系数如果大于90%,可依据收集资料的难易程度和指标内涵,将高质量数据支撑、全面反映体育经费运行的指标予以保留[ 4 ]。在指标选取和设计时,体现基础设施的指标在数量上要有所侧重。为了使指标设置具有适当超前性、政策性,可在体育经费的使用上设置体育专项经费——学生体质素质测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等指标。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经费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特别设置了教学改革经费、课程建设经费等。所有指标既考虑了体育教育的基础设施投入、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体育专项训练与科研、教学质量与水平以及学生素质的提高,还考虑到了高校体育教育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满意度等。最后,以评价指标间的定量关系为基础,把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选定为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构建了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这套指标体系设置了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其中:经费到位情况指标6项、经费使用评价值指标11项、经费管理绩效评价指标7项,基本涵盖了高校体育经费使用所包括的全部内容,能够说明各个高校体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综合方面。3个一级指标包括:体育经费到位情况、体育经费的使用情况、体育经费的支出管理及实际效能情况;7个二级指标是:基础设施经费、体育设备与器材经费、人员经费、体育教学经费、体育科研经费、体育专项经费、经费支配使用及实效;24个三级指标主要有:各类场(馆)建设与维修经费、教学设备和器材的购置与维修经费、教师上课及室外教学补贴等绩效工资、学生训练补助经费、本年度体育经费总支出、本年度体育经费支出占学校基本支出比重、课程建设经费、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设置经费、教学改革经费、校内外实践教学经费、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课题研究支持或配套经费、科研成果奖励经费、学生体质测验经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经费、大运会等专项比赛与训练经费、体育社团及文化活动经费、制度管理健全水平、教学质量与水平、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场(馆)以及设备器材的使用率、学生的就业率、学生的满意度、学校的声誉(家长以及社会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5 ]。

(三)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说明

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体系,直接影响高校体育经费的预算、支出、使用与管理,影响体育经费的配置与使用,最终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与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对几个指标及相关问题进行解释与说明:

1.高校体育经费到位情况。主要看场(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维修、设备器材的购进与维修。计算公式为:基础设施、设备与器材经费额度÷高校体育经费拨款总额度×100%,该指标越大,说明高校对体育教学的保障比重越好。

2.关于生均经费。生均拨款经费的计算公式为:生均体育经费拨款额度(总支出)=高校体育经费拨款总额度÷在校生人数。河北省五所高校2011—2015年生均体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比例情况如表1。

3.关于高校体育经费的拨付。有资料显示,教育部规定高校体育经费占高校教育总经费的最低限为1%,能达到的高校很少,相当一部分在0.3%~0.5%之间,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计算公式为:高校体育经费拨款额度=高校教育经费拨款额度×1%。

4.人员经费中的教师经费。主要是教师体育课教学按课时计算的绩效工资、以课时计算的课外各种体育比赛及技能训练、室外教学补贴等绩效工资。

5.体育实践教学。体育实践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也有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比赛等实践教学。体育实践按教学计费的计算公式为:

体育实践教学(校内、外)经费=生均体育教师数×生均体育经费拨款额度。

6.体育科研经费。体育科研经费是高校体育教师钻研业务的保障。计算公式为:

体育教师当年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完成的课题、教改项目总数量÷高校教师当年所有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完成课题、教改项目的总数量×100%,该项指标越大,说明高校体育师资学术水平和社会贡献比重越高。

7.各种场(馆)、设备及器材的使用率。该指标可以说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比重程度大小。

(四)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在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地位及作用,这也涉及到指标权重设置的问题,权重的大小决定了指标在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及价值,其关系着指标的重要程度[ 6 ]。所以,在确定权重时,主要是依据经费的投入与到位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程度,也就是投入与产出效果的重要程度。对高校体育经费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权重的确定是管理和评价体育经费的关键。根据高校体育经费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要求,结合高校特点和体育教育的实际,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步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及权重。

综上,高校体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2所示。

四、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通过评价,该校的体育教学经费得分为85.0分。

以此类推,可以分别得到其他二级指标的得分,再根据前面的权重,又得到一级指标的分数和总得分为84分。

高校要针对体育经费的绩效评价情况,研究体育经费在配置、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不断加强体育经费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部门要在实践工作中,动态调整体育经费评价指标,不断完善高校体育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薄锡年,薄一鸣.构建监狱全额保障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财政研究,2012(9):41-44.

[2] 常建军,王林昌.高校内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2(34):127-128.

[3] 薄锡年.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28.

[4] 谢福泉.财政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8):15-21.

[5] 李梦苏,贺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6):110-111.

[6] 李树坤,王政新.高等学校专项教育经费绩效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4(32):256-257.

猜你喜欢

教育经费高校体育绩效评价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高校大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