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哲学思考

2016-11-16白钦先薛阳

关键词:金融资产实体货币

白钦先,薛阳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辽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6)

经济理论与实践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哲学思考

白钦先1,2,薛阳1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辽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6)

在金融日益“脱实向虚”的背景下,重拾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从金融本源与归宿的哲学视角,揭示金融来源于实体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最终回归实体经济的本质过程。现代金融以其资源本身和资源配置机制的独特功能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但金融发展过度偏离实体经济,将会导致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因此,为实现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原则不动摇。

实体经济;金融危机;金融适度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是金融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是金融研究的首要问题。在金融日益“脱实向虚”的背景下,重拾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切实搞清楚金融相对实体经济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对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动摇、把握金融发展不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正确轨道至关重要。本文从金融的本源与归宿的哲学视角出发,认识与再认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揭示金融决定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不可过度偏离实体经济的本质特征。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

在金融与实体经济两者关系的问题上,基于哲学的视角,文章的基本观点是:金融来源于实体经济,最终回归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基础,金融以其资源配置功能服务于实体经济,并且对实体经济具有反作用。

金融从产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和它的母体——实体经济的矛盾地位。但无论金融生长得多么强大,无论它怎样与起初面目全非,无论它怎样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无论它怎样向实体经济发号施令,甚至偏离实体经济独自发展,最终,金融是依赖实体经济的,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实体经济不仅是金融发展的基础,而且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金融无论发展到哪里,最终是要回归实体经济原形的,这一点是金融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

第一,从金融的来源看,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促使金融活动得以产生,实体经济对金融起基础性决定作用。第二,从地位分层的角度说,实体经济是基础,金融活动是上层。处于上层地位的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和配置机制,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三,反作用的极端形式是金融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自我发展,金融资产价值膨胀过度偏离实体经济价值,引发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第四,作为金融内核的金融资产,无论是以货币形式表示还是以货币性金融资产形式表示,人们保有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使用货币换取商品和劳务,满足人们的使用价值。所以,金融最终要回归于实体经济。货币是足值的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能力的价值表现,从某一时期的静态观点来看,以货币形式表现的金融资产价值应该和实体经济产出的价值保持等量。这是金融发展、金融资产价值膨胀具有约束边界的理论基础。

二、金融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

从金融的本源上看,金融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产生的。金融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当社会有了分工,产品有了剩余,便利交换的需要以及供给与需求的不同步,产生了货币和信用——最早期的金融。生产性企业从事简单再生产,对生产性资源配置的需要产生了信用借贷需求,于是专门从事信用借贷的企业——早期的间接融资机构——商业银行得以产生。当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企业生产不断扩大,资金需求仅仅依靠简单的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不能得到满足。在社会产权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得以实现,产生了股份公司,股票等金融工具的发行促进了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在货币、信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市场对金融服务的竞争,早期简单的商业银行演变成现代的“金融百货公司”,金融业务不断发展和扩大,金融工具和金融方式不断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促进了现代化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在现代,社会分工的全球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金融的全球化,国际金融不断发展壮大。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经济对金融的基础性作用,有学者称这是金融对经济的“适应性”[1]。

(一)作为金融起源的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的需要

从金融的内核——货币的发展史看,货币从实物货币到可兑现的纸币,再到不可兑现的纸币,每一形态的出现或更替都决定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历史上曾经用来充当货币的各种实物商品,都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特别是,历史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现代经济的巨大规模,贵金属开采有限的“黄金的桎梏”终于被突破,无需贵金属做准备的不可兑现的纸币——纯粹意义的信用货币供应机制得以产生。信用货币是纯粹的价值符号,自身没有内在价值,却被政府赋权,虚拟为具有给定的价值量,能够交换等值的实物商品和劳务。然而,这种虚拟的信用货币是不可以无限发行的,它的发行底线是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这就是各国货币发行制度“经济发行”的特定含义,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投放的基础货币是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因为政府要承诺向社会提供等量的实物商品和劳务。否则,这种信用货币将不再有“信用”,而被打回“原形”,废纸一张。用经济学术语表示就是:纸币的发行,超过市场流通中商品交易对货币的需要量,通货膨胀便会发生。而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下,社会将回到物物交换的易物时代,货币金融将不复存在。

(二)经济发展使金融功能得到提升和扩展

金融是以其特有的资源配置功能和特殊的其他服务功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经济发展需要怎样的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制度安排以及金融服务,有效率的金融部门就提供相应的配置、机制与服务。这一点从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融资模式的创新,以及金融功能的提升与扩展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

伴随经济发展对融资功能的需要,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演化出了现金形式的信用货币,非现金形式的货币性工具也不断涌现,商业票据、债券、股票,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各种金融工具,资产的证券化等,都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融资的需要和提高融资的效率而产生的。而且,从金融方式与制度的角度分析,从早期的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和相应建立起来的银行管理体制,到逐渐发展起来的在现代市场融资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直接融资方式的出现,以及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为一体的大金融体制的建立,都是源于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功能从早期的简单的信用中介到资源配置,再到宏观经济调控和风险管理,从国内延伸到国外,都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才提升和扩展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些金融功能是潜在的,只是当社会的经济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对那些功能的需求,也才有了那些功能发挥作用的历史舞台,那些金融功能也才逐步由潜在变为现实。当然,金融功能演进的现实基础是金融体系由萌芽到成型到复杂化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普遍持续高度发展”[2]。

图1 伴随经济发展的金融功能演进路线图

伴随经济发展,金融功能不断提升,不断拓展。图1展示了金融功能不断扩展和提升的演进过程。在简单的商品经济时代,金融体系开始萌芽,基础功能得以显现。在商品经济扩大的时期,金融体系逐渐成型,主导功能得以显现。伴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体系日益复杂化,出现了衍生功能。

(三)经济发展促使金融市场产生

作为金融发展的比较高级的形式,专门从事资金融通的金融市场的形成,是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源配置渠道的拓宽和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早期自然经济条件下以物易物是其交换的主要特点。商品经济的初期,零星分散的商品交易也不需要集中完善的融资场所。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易市场从无到有,从国内市场发展到国际市场。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对资金的需求不断扩大,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形式不断变化,金融市场便从地区市场发展到区域市场,再发展到国内市场直到国际市场。尽管市场区域或范围不同,但各个市场中金融产品的价格总是趋向一致的。金融产品的价格用利率或者收益率来表示,金融产品的收益率不能高于实物商品的平均利润率,其原因是:产业资本的利润决定借贷资本的收益,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没有实体经济产出创造的价值,便没有金融资产的增值。虽然借贷资本价格的形成也受市场供求影响,但影响供求的因素说到底还是来自对实体经济的判断,非理性的判断造成的暂时的偏离最终会回到平均水平,因此,产业资本收益率始终决定着借贷资本利率水平。同样,商品的跨国交易需要货币的跨国兑换,汇率的波动与商品价款支付以及外汇收取的套期保值都需要国际金融市场。伴随着以国际贸易为主的国际经济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和壮大,同时带动国际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后者又进一步促进前者的发展与壮大。

总之,正如货币的产生源于社会的分工和交换制度一样,没有经济发展的需要便没有金融的产生与发展,离开了经济,金融便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金融以其资源配置功能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金融的反作用

就像货币的产生提高了商品交换的效率一样,金融对经济的反作用,表现在金融以其资源配置功能成为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一)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主动性作用

为适应经济发展,金融的功能不断得以发挥,当金融活动的内核——货币,其形态演变成可兑现的信用货币,银行信贷开始对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时候,金融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金融的作用就从“适用性的力量”变为“主动性的力量”[1]30,这是金融对经济的能动性作用,或者称为金融对经济的“主动性”[1]21。

(二)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主导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开始起飞,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体制解体,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开始确立。从此,银行对信用货币的创造突破了贵金属的束缚,货币供给可以在实体经济潜在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先行投入。这时,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便从“主动性的”转变为“先导性的”[1]36。这是金融发展史上的质的飞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金融与经济的主要矛盾从货币供给不足转移到货币供给可能过度增长上来,因此,以调节货币供给为中心的金融政策成为国际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政策之一”[1]43。现代经济中,作为特殊资源,金融在配置自身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其他资源的配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金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并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金融对实体经济具有主导作用,金融资源的配置,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当然,金融资源配置如果过度偏离实体经济,即金融“脱实向虚”,也会引导经济社会走向崩溃,这表现在金融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方面。

(三)金融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自我发展

金融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自我发展,是指金融的内核——货币,是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它具备了脱离实体经济自行发展的内在特征。一方面,现代货币供给机制脱离了贵金属的束缚,货币发行完全由国家掌控,国家为追求既定的经济目标,往往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基础货币的投放;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产生的大量的信用工具,成为货币的一部分,虚拟价值不断积累,致使金融能够摆脱实体经济产出的价值约束,自身价值不断膨胀。膨胀的极端后果就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在资产证券化的融资创新模式下,金融衍生工具像脱缰的野马,无所羁绊造成的。在脱离实体经济依托的情况下,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破裂,金融资产价格下跌就像溃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四、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内在规定性——金融是手段不是目的

无论金融偏离实体经济独自发展到哪里,终归要回归实体经济本源的,这是金融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的。

金融的内核——货币性金融资产,是金融的起源,又是金融的归宿。纵观一切经济行为,其价值均用货币衡量,人们以货币形式保有收入所得,或者是用货币购买能够增值的非货币性金融资产。人们保有金融资产不是目的,目的是希望金融资产能够带来更多的货币,因为金融资产追求的是未来的现金流,未来的现金流是要折现的,现实的货币才能实现人们现实的购买力,即人们保有金融资产的目的,是追求金融的索取权的实现。所以,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是金融逃不过的归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独自前行,无论走多远,总是要回头的。

而问题是,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走得太远,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因为这时,金融资产价值膨胀已经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真正价值,金融资产价值过度膨胀,出现资产价值泡沫,使折现的信用链条中断,信用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已经到来。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在信用收缩或完全停止的紧迫时期,货币将会突然作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价值存在,绝对地和商品相对立。因此,商品会全面跌价,并且难于甚至不可能转化为货币,就是说,难以甚至不可能转化为它们自己的纯粹幻想的形式。但是,另一方面,信用货币本身只有在它的名义价值额上绝对代表现实货币时,才是货币。”[3]所以,危机发生时,面对价值迅速膨胀的金融资产,人们开始怀疑其已偏离真实的市场价值,便会抛售金融资产,渴望将其迅速转换成货币形式来保有,当人们纷纷采取这样的行动的时候,恰恰加速了金融资产市场价值的下跌速度,这种情况的发生又进一步刺激了人们抛售金融资产追逐流动性的动机和欲望,最终在恶性循环中形成金融资产的抛售狂潮。金融危机发生的逻辑就是这样。这就是本文基于金融的本源与归宿的哲学视角,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再认识所要揭示的核心问题,即金融资产价值膨胀是有约束边界的,这一约束边界就是实体经济产出的价值总量边界,两者在给定的节点或期间内,在币值稳定的前提下,价值总量要匹配。

以上的论述也可以从经济活动的过程来表述:金融发展受经济发展可能性的制约,这是金融资源对经济需求的配置,以及金融又反过来实现对经济的索取权的本性决定的。金融资源的内核——货币,是新一轮经济活动开始必备的资源配置要素,又是经济活动结果的价值表现。金融资产的变现和取得的过程,是金融活动的起点和目的。金融资产和实体资产的关系是:金融资产要求实体化——这是保有金融资产的目的;实体资产要求金融化,即资产信贷化、资产证券化——这是保有金融资产的手段和对金融资产价值增值的要求,即通过追求资产盘活,以证券化的形式在市场中流通转让,追求资产的增值性和流动性。这是周而复始的手段、目的的回归。实体经济金融化,金融化再回归货币化,货币化再回归实体经济,这种转化链条周而复始、螺旋上升不间断,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图

从实体经济金融化的最终目的角度,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如图3表示。

图3 金融资产是手段而实体产出是目的关系图

五、结论

归根到底,金融产生于、源于实体经济,依存于、依赖于实体经济,服从于、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既不能过度偏离于、远离于、游离于、脱离于实体经济,也不能高居于、凌驾于、飘忽于、独立于实体经济,更不能实现纯粹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自我循环”。自20世纪后半期开始,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不断加快,特别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打击极其深重。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第一,相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发展过度超前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国家金融自由化程度远远超越了必备的经济基础这个前提条件,金融上层建筑脱离了经济基础的支撑。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原因之一是金融创新成了脱缰的野马无所羁绊,加之美联储主张市场原教旨主义,对衍生金融工具不监管或面对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力不从心,助推了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非理性繁荣又助推了金融资产价格过度偏离基础价值,金融泡沫过度膨胀。第二,金融危机实质是金融理论的危机。面对金融“脱实向虚”日益严重,我们必须搞清楚金融与实体经济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必须回答金融究竟可以偏离实体经济有多远?这是金融基础理论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类似的金融危机还会发生。因此,从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视角,从两者辩证关系的哲学视角,深刻揭示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又不可忽视金融可以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本质特征,对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防止金融“脱实向虚”,自觉增强调控金融运行的能力,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动摇的根本原则,并以此制定金融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不仅具有鲜明的基础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何德旭指出:金融归根到底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发展长期偏离实体经济,一方面必然导致金融业为实体经济融资的功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会形成大量的流动性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放大市场主体的杠杆率,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积累,其中的风险不可小视[4]。

总之,从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关系的哲学高度,科学地摆正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位置,在积极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发挥金融引领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需要不断地重新审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基本关系,要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和谐发展,必须“坚守实体经济更实,虚拟经济不虚”的铁律。所谓实体经济更实,就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更坚实、更牢固、更强大,切忌实体经济虚化、弱化、空壳化。所谓虚拟经济不虚,就是虚拟经济的发展不膨胀,不泡沫化,不浮肿,不漂浮化,要适度。也就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并且扎根于依从于服务于实体经济,而不能自我扩张,自我实现[5]。这也是从根本上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

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实体经济发展到哪里,金融便随之扩展到哪里,即哪里有经济哪里就会有金融。反之,金融发展到哪里,未必经济就发展到哪里。金融无所依托之际,便是金融危机到来之时[6]。

[1]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2.

[2]白钦先,谭庆华.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J].金融研究,2006(7):41-52.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85.

[4]何德旭.推进新常态下金融改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N].金融时报,2015-07-25(2).

[5]白钦先,张磊.美国金融倾斜“迷失陷阱”与金融监管改革评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2-59.

[6]杨秀萍,白钦先.金融边界理论初探[J].金融评论,2015(6):91-109.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eand Substantial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of Philosophy

BaiQinxian1,2,Xue Yang1
(1.CollegeofEconomics,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6;2.Instituteof International Finance,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6)

Under the circumstance that finance is focusingmore and more on theorization rather than reality,this study reveals theessentialprocess that financeactually comes from substantialeconomy from perspectiveof philosophy. Its impacts on substantial economy conversely and eventually go back to substantial economy.On one hand,modern finance,equipped with uniquemechanism of resources allocation,has now become the core of the economy.On the other hand,it could be seen from facts that the developmentof finance overly deviated from substantialeconomy would result in terrible outcome like the financial crisis.Therefore,thisstudy emphasizes that in order to achieve a sound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of finance and economy,the principle of“financial service serves for substantial economy”should besteadily implemented.

substantialeconomy;financialcrisis;proper developmentof finance

F831

A

1674-5450(2016)04-0056-05

2016-03-0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BJL026);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4BJL026);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2016lslktjjx-19);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5BJY020)

白钦先,男,山西清徐人,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金融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薛阳,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金融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

【责任编辑:李菁 责任校对:王凤娥】

猜你喜欢

金融资产实体货币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论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问题探析
国家金融体系差异与海外金融资产投资组合选择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