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对比
2016-11-16可钦
可钦
【摘要】目的 分析瑞替普酶、尿激酶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甲组52例与乙组54例。甲组患者使用瑞替普酶治疗,乙组患者使用尿激酶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严重出血并发症率、血管再通率以及患者死亡率。结果 甲、乙两组患者在严重出血并发症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甲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75.0%,死亡率为15.4%,均显著优于乙组的53.7%与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尿激酶相对比,瑞替普酶具有用药简便、高效、安全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尿激酶;瑞替普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8.0.01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于预后差等特点,及时实施溶栓治疗在降低病死率,挽救濒死心肌方面意义重大。瑞替普酶是第三代溶栓药物,半衰期短,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疗效确切[1]。为了进一步探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方面的疗效,本文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甲组52例与乙组54例。其中女38例,男68例;平均年龄(65.20±5.21)岁。所选患者均不存在脑出血疾病史,在8周内没有实施大手术,不存在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未实施溶栓治疗前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在溶栓后2 h给予低分子肝素,具体用法为:每12 h进行腹壁皮下注射5000 U,连续用药7~10天[2]。之后长期口服氯吡格雷75 mg和阿司匹林100 mg,β-受体阻滞剂、调脂药均常规使用。甲组患者应用瑞替普酶,将瑞替普酶18 mg溶于灭菌注射用水10 mL中,后实施静脉弹丸式注射,30 min后重复上述操作一次。2 h后判断血管是否再通;乙组患者应用尿激酶,应用静脉泵入法,30 min剂量为1500000 U,2 h后判断血管是否再通。
1.3 观察指标
统计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严重出血并发症情况,患者血管再通情况与患者死亡数,并应用统计软件实施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严重出血并发症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甲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75.0%,死亡率为15.4%,均显著由于乙组的53.7%与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将闭塞的冠状动脉疏通,恢复血流灌注,从而挽救濒死心肌、缩小坏死范围,达到改善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效果。临床中应用溶栓药物进行溶栓的作用机制是,将纤溶酶原激活,并将其转为为纤溶酶,来降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从而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3]。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溶栓对时间依赖性较强,越早实施溶栓治疗,疗效越好,血管再通率更高,对患者的心功能影响更小,患者的死亡率也更低。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病后3~6 h是实施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段。
尿激酶是第一代溶栓药物,能够将纤溶酶原直接转换为纤溶酶,从而达到促进血栓溶解的效果,但尿激酶不具有纤维蛋白选择性,因此出血发生率较高,溶栓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瑞替普酶是第三代溶栓药物,其能够选择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有效的弥补了尿激酶存在的缺点,因此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瑞替普酶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血管再通率更高、患者死亡率更低,疗效优于尿激酶,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李志民,方 洁,等.急诊应用瑞替普酶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5):455-457.
[2] 叶君明,黄文军.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应用瑞替普酶及尿激酶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2011,06(2):155-156.
[3] 刘小珍,杨伟杰.瑞替普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2,33(12):1832-1833.
本文编辑:孙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