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到课内大量阅读

2016-11-15严静华

江西教育B 2016年9期
关键词:笔者课文目标

严静华

2013年底,笔者开始接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那时的她就像一座披着白纱的神奇山峰,让笔者既惊喜又神往。

笔者迫不及待地走近她,开始窥探她神秘面纱下的真容;行走于山间,笔者开始听到鸟语,闻到花香;欣喜地继续前行,可是走着走着却感觉迷了路。这就是笔者刚开始进行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的感受。

学校对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百分百的支持。为了能够完成丛书的阅读,学校对语文实施了倾斜政策: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可即使这样,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任务也只能勉强完成。怎样才能做到在课内大量阅读呢?怎样才能实现课内大量阅读呢?“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真的可以进行吗……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经过学习和实践,笔者内心的谜团终于慢慢解开了。

为什么不能突破课内大量阅读的瓶颈?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对实验理念的理解不够深透;二是挣脱不了中考的紧箍咒,未能精讲课文。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坚定实验理念,实施单元整合。

一、坚定实验理念

1.抛弃短视行为,切忌考试型教学

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的“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相信大家都烂熟于心。大家都清楚阅读的好处,绝大多数的师生都喜欢阅读,甚至不少人都无限向往并曾信誓旦旦要做书虫。但当阅读与考试进行博弈的时候,我们还是默不作声地向考试缴械投降了,取代阅读的自然就是指向考试的教学行为。于是,就有了对课文全面解剖式的讲解,就有了面面俱到的大量练习,就有了对某个知识点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试训练。即使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也只是围绕着“1+X”的模式不断转圈,那个“1”所代表的课文永远是我们放不下的牵挂。2节课1篇课文是常态,3节课一篇课文常有,甚至4节课一篇课文也不时出现,那个“X”就留在课后,课内大量阅读就被束之高阁。虽然有课外的丛书阅读,但在大量的作业打压下,课外阅读的收获又有多少呢?

当我们的教学行为指向考试的时候,其成效就大打折扣了,学生在成绩难以提高的同时也就日渐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坚信大量阅读才是学习语文的关键

“语文是学出来的!”当我们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遇到困难踟蹰不前时,我们可以想想李希贵校长“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班因阅读而得高分的学生,想想著名教育家尹建莉喜爱阅读而斩获高考语文140分的女儿,想想逃学为读书的蜚声国际的散文家三毛,想想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却因喜欢阅读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莫言,或者再环顾一下自己教过的语文拔尖的那几个学生……他们无一不是因为大量阅读而成功。

是的,只有量变才会引起质变。既然阅读有如此神效,那么我们就应该坚持发展的眼光,好好利用我们的语文课,让学生进行课内大量阅读,让他们爱上阅读,让阅读伴学生成长。

二、实施单元整合

课内未能大量阅读,究其根源就在于时间不够。如何才能腾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内阅读呢?我们语文学习的时间都去哪里了呢?可以说,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去讲授课文了。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现在的考试更重视考查应用能力,不再直接考查课文阅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课文当成例子。

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也就40条,如果按3年36个单元计算,每个单元完成3到4个目标,3年下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某些目标肯定可以反复落实了。因此,实施单元整合,尽量减少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在一节课内集中实现某一个目标,使这一个目标实实在在地完成,做到一课一得,就可以大量压缩授课时间,把大量的课内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海量阅读以巩固他们从课文例子中所学到的知识。那么,怎样实施单元整合呢?就以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来谈吧。

1.确定单元目标

确定单元目标最简捷的方法就是把该单元的导读提示与课程标准结合起来,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制定。本单元课文为名家演讲稿和书信,其中的《敬业与乐业》观点明确、议论性强,加上九年级上学期我们要教给学生议论文阅读的方法,因此,我们把该单元的学习目标确定为:①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②继续学习议论文的阅读方法;③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学习口语运用的技巧。确定了单元目标,接下来的教与学行为就有明确的方向了。

2.整合课文及丛书文章

由于本单元四篇课文共同点很多,都体现了人类精英的闪光思想,都很好地体现了口语运用的技巧,因此,我们把这四篇课文整合在一起。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我们又从“语文主题学习”配套丛书中精选了《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我的世界观》《奥巴马给女儿的信》《金庸北大演讲》这四篇文章让学生精读,来巩固本单元的学习效果。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就摆脱了“1+X”的模式,变成了“X+X”的模式。一方面学习材料丰富了,另一方面讲授课文的时间也大大地减少了,可谓一箭双雕。

3.编写导学稿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课堂的效率,配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我们编写了导学稿。导学稿的编写一定要紧紧围绕目标,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注意必要的知识和方法的介绍,注重问题设置的精练,重点落实知识点和能力训练。如该单元我们确定的主题是“聆听大师的声音”。为了更好地实现单元目标,我们在课前预习中进行知识链接,既介绍了演讲稿和书信的知识,又介绍了文章作者和涉及的名人。紧扣学习目标,关于课文我们设置了3个问题。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举例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③阅读本单元的课文,你觉得写演讲稿和书信要注意些什么?

这样精练地设置问题,既保证了目标的实现,又省去了解决那些枝枝节节的问题所要浪费的时间,保证了学生进行海量阅读的时间。

三、落实课内阅读

语文学习是一个“反三归一”的过程,要完成那个“一”就必须要有“三”的保证。现在的中学生学习的科目多、任务繁重,要学生在课外去完成那个“三”,确实有点自欺欺人。因此,只有落实课内阅读,才算真正突破了瓶颈。

1.确保阅读时间

“反三归一”需要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来体验总结,“举一反三”也需要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来巩固提升。因此,我们教师要舍得利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包括课文和丛书文章,以确保阅读时间。在阅读课上,老师布置完阅读的任务之后,最好是闭口不言,和学生一起进行阅读,以确保教室的安静,让学生静心阅读。

2.利用任务引领

学生静心阅读除了有时间的保障、安静的环境外,还需要有任务的引领。紧扣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在语文主题阅读的任务布置上,笔者要求学生除了精读老师选定的4篇文章外,还要进行自主阅读,做到边阅读边作批注,主要完成:①划出或概括文章的中心观点;②积累文章的素材,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③写写阅读启示;④在疑问之处打上问号。

布置的任务不要太多,以免学生还没开始阅读就产生恐惧的心理。笔者一般要求学生每篇文章至少有3处批注就可以了,这样的要求,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完成。

3.借助展示检验

学生阅读的情况怎么样?笔者主要通过学生的展示来检验。在展示之前,笔者会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在这个环节,他们会质疑问难,会相互解答,会争辩讨论,会修正完善……在激烈的分享、探讨中,学生的思维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在学生的展示中,他们的质疑会更有分量,他们的分享会更加精彩,阅读的成效会更显著,从而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语文主题阅读的兴趣,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从这几年实践“语文主题学习”的过程来看,笔者相信只要坚定实验理念,抛弃短视行为,以学生综合发展为中心,坚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单元整合,实现一课一得,就能实现课内的大量阅读,突破“语文主题学习”的瓶颈。

猜你喜欢

笔者课文目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