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6-11-15黄艳
黄艳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以其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中。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转变教学观念,合理组建小组,发挥主导作用,巧妙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社交技能,运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德育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59-03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理论与方式,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了同伴教育的作用,更有利于班级管理,使学生首先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从而提高了德育课堂的效率。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小组合作是否有效,也只有有效的小组合作,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
一、更新教学观念,开展合作学习
笔者在参加过的教学比赛中曾被问过:“为什么总在公开课的教学比赛中大家都出现小组合作,而在平时的推门听课中却没有老师使用呢?”笔者回答了三点:第一,这正像发展观里说的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被人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虽然它早已出现了很多年,但大家还是习惯于自己的讲授,学生也是习惯于被动听课,都不愿改变;第二,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只是使用一段时间就放弃了;第三,没有真正体会到小组合作的好处。现实中不少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演戏”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体现它的优势,反而成为制约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弊端。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如果连教师自己都认为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或只认为它是学习的一种便利,缺少应有的期望和热情,那学生的新奇和热情还能持续多久呢?因此,小组合作能否有效、持续地发挥其作用,教师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可说是决定性因素。虽然把德育课纳入学业水平测试,但我们仍然要防止重返“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课堂。教师只有注意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真正地融入小组学习中,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小组学习的快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合理组建小组,熟记合作规则
很多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时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在笔者的德育课堂上,学生是按自愿结合的形式组成小组,有的班级是按学生原有座位就近的方式,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勇于呈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一般4~6人一组,按长方形围坐,以便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将时下一些流行的词汇作为自己学习小组的称号,比如鸟叔队、泰囧队、给力队等,笔者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学习。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利于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小组成员则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不同的分工。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笔者定期轮换主发言人,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主发言人表达之后,如有遗漏,中心发言人可以补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因此,从一开始笔者就做了一些规定,要求学生注意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也解决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矛盾。
三、重新角色定位,发挥主导作用
小组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流,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
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当好引导者。教师要通过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然后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提示合作的流程,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其次,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教师需要深入到小组中,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对个别学生或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在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学习合作有序、有效地开展。教师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要及时把握各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最后,在指导全班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概括、提炼和升华学生已发现的结论,紧扣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的讲解,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当不同的学生分工研究的是一个比较复杂问题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
四、开展合作学习,培养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交技能。例如,如何倾听别人的交流,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相互尊重,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等。通过小组讨论、知识实践运用、课堂辩论、团队协作、团队学习,激起学生与老师互动,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选择学习任务,巧妙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设计活动”,是今后备课的一种趋势。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就在于“问题的设计”,而这也是教师在备课中最难、最费脑筋的地方。
首先,有效应用小组合作但不能迷信合作学习,不能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拿到小组来讨论,不是所有问题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才能解决。比如一些直观可知的问题,不仅收不到任何的实效,也会让学生厌烦此类“游戏”。
其次,问题的设计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应该是贴近学习实际、有选择性、有一定难度、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堂课要设计3-4个或环环相扣或循序渐进的问题,有时要加入抢答环节多设置问题,既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拉开小组得分差距。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设计多套方案,设计多种不同的问题。
第三,在学习任务的选择上可具体分解。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要根据个人特点分配任务。
第四,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要做到“问疑结合”,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从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地学。
六、根据小组表现,开展多元评价
好的学习方式离不开好的评价方式,只有通过评价才能找出不足。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注意加强激励评价。
首先,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后及时评价,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当即时给予反馈,并根据回答情况打分并及时写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和导向。
其次,课堂结束前的1~2分钟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堂讨论、任务合作”的多元化评价。具体做法是:先让每组组长就本组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及自我评价,并根据各组回答问题的得分情况和课堂表现评出“最优创新奖”“最佳拍档奖”“最擅表达奖”“最美心灵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等。每组根据表现获得相应的5、4、3、2、1平时分的奖励。表现不好的小组也会获得相应的惩罚,比如做游戏、唱歌、猜谜语等。通过小小惩罚,在“哈哈一笑”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让每位学生填写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评分表,它是一张小纸条,满分15分,由自评、组内评和教师评(分别5分)构成,评价标准包括态度认真、积极参与、良好合作、提出观点、主动发言五个方面,各1分。评分表非常简单,易于操作,且可以量化。下课后由课代表收集,作为考核和激励学生的依据。
在德育课堂的小组合作中,教师若能解决以上问题,就能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提高德育课堂的效率。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 Education
HUANG Yan
(Jiangsu Suin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uining 2120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different subjects for the important role it plays. In the teach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th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hange the teaching ideology, construct the group in a reasonable way, play a leading role, and design the questions ingeniously, cultivate the students' social skills, and use multiple evaluation methods to promote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moral education class; 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