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2016-11-15林岭侠
林岭侠
【摘 要】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聚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民俗文化,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激活课堂气氛有着促进的作用。深入发掘民俗文化资源,不但在内容上对语文教学资源做了有益的补充,而且在方式上,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师生的互动行为。如何把沙湾民俗文化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起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巧用语言民俗,丰富词语教学;巧用环境资源,充实作文教学;巧用节庆民俗,拓宽实践活动。
【关键词】民俗文化;语文教学;整合
沙湾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沙湾人民生活智慧的沉淀,是沙湾文化的根脉所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沙湾民俗文化教育,既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又增强语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体现人文性而提出的新要求,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必要举措。因此,把沙湾民俗文化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整合起来,显得非常重要。
一、巧用语言民俗,丰富词语教学
民俗语言即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创造的,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并口口相承的表达形式。它包括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语言禁忌和口传文学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沙湾本土的民俗语言,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素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课本中出现的谚语,不管是“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之类的气象谚语,还是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类蕴含哲理的谚语,读起来都琅琅上口,非常受学生喜欢。如果能再运用沙湾本土的谚语进行教学,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进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尤其能促进书面语和方言两种语言的和谐整合,更能促进民俗语言的实际运用。像学生收集的沙湾本土谚语,“沙湾何,有仔唔忧无老婆”其意思是番禺沙湾何姓为当地大宗族,族产多,过去曾供给族内子弟读书,故有此语;“沙湾飘色,雨水滴滴”其意思是番禺沙湾传统民间艺术活动飘色在每年三月初三。人们把飘色和雨季联系起来而得此语。这些本土的谚语都是妇孺皆知,只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里,善于运用本土的民俗语言,相信必定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巧用环境资源,充实作文教学
沙湾本土的环境资源中蕴含着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解放学生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释放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去仔细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从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外在美与内在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在教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中要求学生可以写一处自然景观,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可以写身边的景物,在指导学生选材时,巧妙地引入了沙湾的本土环境资源,向学生介绍了沙湾是一个具有8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她的特色景点有被誉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的留耕堂,广东音乐发源地之瑰宝——三稔厅、惠岩祠、何少霞故居,富乡典型古街——车陂街、安宁西街;民间信仰建筑——文峰塔、玉虚宫、武帝古庙、包公庙、鳌山古庙群,及鸟类生态自然保护区——滴水岩森林公园……老师要求学生在课余到沙湾的特色景点游一游,细心观察它们的奇特之处,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比起关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舍近求远谈异地风貌,更能得到学生的青睐,也能使这种乡土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这样做,真正让沙湾本土的环境资源成为学生的活教材。
沙湾本土的环境资源中蕴含的写作素材远远不止沙湾的特色景点,沙湾的节庆民俗、民间竞技民俗等都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如:在教学《难忘的一件事》中,老师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展现富有沙湾特色的飘色活动、舞龙舞狮、逛花街等画面,荡起学生记忆的双桨,让学生把难忘的一刻再现在纸上。灵活地运用沙湾本土的环境资源,必定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充实作文教学。
三、巧用节庆民俗,拓宽实践活动
大量的信息、丰富的活动、美丽的大自然,对学生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如何将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创意的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地由厌学变乐学呢?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自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新生命的悄然来到,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们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学生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使更多的教师意识到社会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里面有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隐含在乡土文化之中,如果好好利用,会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几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使沙湾人民至今仍然保留着不少的传统习俗,以八大节令最为群众重视。八大节令即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盂兰节、中秋节、重阳节。后来,对盂兰节、七夕节渐淡化。这些传统节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除夕吃团圆饭贴对联、元宵吃汤圆、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包粽子等充满趣味的家乡风俗和乡情都得到延续。教师如果合理组织开展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放松放松身心,亲近乡土文化,会有很大收获。比如,寒假时,让学生利用拜年、走亲访友的机会,欣赏千家万户的春联,觉得好的就抄在小本上,开学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择优品评。这样,既让学生真切地体味到过年的氛围,又让学生开阔眼界,积累词汇,丰富文化底蕴,可谓一举多得。又如,每逢传统节假日,教师让学生走访老人、搜寻资料,调查节日的来历及习俗的发展并在语文课上讲给同学听,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并从中感悟历史文化的神韵。暑假比较长,教师就要求学生考察本地的名胜古迹,或者神话传说,写成考察报告,比较优秀的,教师帮助修改,并在班内展览。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得到知识和快乐。
总之,沙湾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民俗文化,一定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情感,感动学生生命。教师引导学生去关心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历史文化,一定会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丰厚的精神底子。
参考文献
[1]黄小平.沙湾民俗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