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分析

2016-11-15姚红斌鲁建凤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鼻窦乳头状鼻腔

姚红斌,鲁建凤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分析

姚红斌,鲁建凤

目的探讨分析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与预后。方法选择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7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等手术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与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少;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明显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比观察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鼻内镜下对鼻腔、鼻窦中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鼻内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疗效

内翻性乳头状瘤为鼻腔鼻窦中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占鼻腔、鼻窦中乳头状瘤的70%左右,占鼻腔鼻窦中全部肿瘤的0.5%~4.0%[1]。该病临床症状主要为嗅觉不畅、鼻塞及头面部疼痛等,具有复发率高、病变速度快及侵袭性强的特点[2]。该病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通常传统手术切除为鼻侧切开手术,可将患者病灶切除,但该方法创伤大、出血较多,并且手术后易产生瘢痕,影响患者外观[2]。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较好,手术成功率高,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并且手术创伤小,患者更易接受[3]。为进一步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笔者收集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35例,进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过手术前组织病理学、CT/ MRI及鼻内镜检查确诊为内翻性乳头状瘤;(2)年龄>18岁,≤75岁;(3)第一次进行手术治疗;(4)心、肝、肾和造血功能正常;(5)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没有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或药物;(6)患者知情,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病变突入颅底或眼眶;(2)手术之后复发再次手术;(3)伴造血系统或心、肝、肾等疾病者;(4)为外翻性或其他病理类型的鼻内肿瘤。

1.2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浙江省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7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3~74岁,平均(45.26±7.35)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1.37±0.24)年;发病部位都是单侧发病,左侧21例,右侧14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2~75岁,平均(44.88±8.15)岁;病程4个月至6年,平均(1.42±0.31)年;发病部位也都是单侧发病,左侧20例,右侧1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1.3 方法所有患者手术和麻醉等操作都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完成,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传统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作内眦鼻侧切口之后,通过眉弓转到内眦鼻侧作一切口;手术过程中将患者上颌内侧壁切除,之后将患者鼻腔、筛窦、上颌窦及蝶窦中的肿瘤彻底切除。观察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采用2 ml1‰肾上腺素与20 ml0.9%氯化钠注射液对患者分3次进行黏膜收缩,并采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患者肿瘤来源部位确定之后,对患者鼻腔收缩进行指导,采用电动切割器把鼻腔、鼻窦中内翻性乳头状肿瘤及可疑的周围组织彻底切除,将安全边缘控制在0.5 cm之上,将肿瘤根基位置实施骨膜下剥离、清除。肿瘤来源为中鼻道并且侵袭筛窦的患者应将钩突与前后组筛窦切除,侵袭上颌窦内侧壁患者应将大部分下鼻甲与上颌窦内侧壁彻底切除,肿瘤来源为中、下鼻甲患者应依据情况将全部或者大部分鼻甲切除。手术之后,术腔采用凡士林纱布填塞,并在手术3 d后取出,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每天冲洗鼻腔。手术后第1个月内每周清理术腔,第2个月开始每两周对术腔进行清理,第6个月起每月进行术腔清理。

1.4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等手术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与复发率情况。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4.29%,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1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5,<0.05)。见表2。

2.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手术治疗后10~1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对照组共10例复发,复发率为28.57%;观察组3例复发,复发率为8.57%;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2,<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鼻腔、鼻窦中内翻性乳头状瘤为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肿瘤,中年男性为高发人群。该病的病理特征为患者上皮组织发生高度增生,且上皮团块向上皮下间质中呈现指状或者管状深入,因此,形成特征性外观形态[5]。该病具有较高的病变率与复发率,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目前,该病的病因还不是十分明确,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其是良性型真性肿瘤的一种,由于其易复发且有恶变成癌的可能,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其和病毒感染、上皮化生及炎症刺激有关[6]。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产生是多阶段、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该病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有关。而且,变态反应、病毒感染、环境因素与炎症刺激都可能引起该病的发生。通常,该病的标准治疗方法为鼻侧切手术,能够将瘤体广泛切除,但因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有触之易出血的特点,而且手术创伤较大,引起手术术野模糊,使手术风险大大增加[7]。

近几年,鼻内镜下手术应用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对患者面部不会产生损伤,手术不需要切口,不会对患者面部容貌产生影响,易于患者接受[8]。在鼻内镜下对患者进行手术,可将术野扩大,放大图像,有利于肿瘤范围、起源与根基的准确寻找,有助于手术彻底完成,从而降低该病的复发率。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比较少,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9]。本研究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比对照组少,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对照组复发率比观察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综上所述,鼻内镜下对鼻腔鼻窦中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1]米热姑丽肉孜,江华,米尔班祖农,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0,31(20):2723-2725.

[2]陆纪强,徐增瑞.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分级及术式选择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14):797-800.

[3]金斌,董频.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5,11(1):57-58.

[4]肖学丰.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9):22-23.

[5]郭亿超,王琪.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研究进展[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19(5):242-245.

[6]张罗,韩德民,张盛忠,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15(10):599-604.

[7]庄爱民.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治疗[J].中华全科医学,2006,4(6):669-670.

[8]杨培新,朱雪妙.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62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4):94-95.

[9]郭虹,张丹.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6):566-568.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3.051

R765.4

A

1671-0800(2016)03-0379-02

2015-10-11

(本文编辑:陈志翔)

311700浙江省淳安,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

姚红斌,Email:7101251 04@qq.com

猜你喜欢

鼻窦乳头状鼻腔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腔需要冲洗吗?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经济型鼻窦球囊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鱼腥草治疗慢性鼻腔炎
清洗鼻腔治感冒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