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造影对不同回声类型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研究

2016-11-15陈韵雯陈赛君贲志飞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易损性颈动脉新生

陈韵雯,陈赛君,贲志飞

超声造影对不同回声类型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研究

陈韵雯,陈赛君,贲志飞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情况与常规超声显示斑块回声强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有颈动脉斑块的91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双侧颈动脉斑块的患者7例,共105个颈动脉斑块。根据常规超声上显示斑块回声的强度将斑块分成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及高回声斑块。超声造影观察斑块有无增强并将斑块增强强度人为的分为0~4级,并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斑块内增强强度(EI)及斑块内EI与颈动脉管腔内EI比值(Ratio),比较不同回声类型斑块内EI及Ratio的差异。结果不同回声类型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斑块回声越低,超声造影增强越明显。不同回声类型颈动脉斑块的EI及Ratio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低回声斑块的EI及Ratio值明显高于其他回声类型斑块。结论超声造影在常规超声显示颈动脉斑块回声强弱的基础上提供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灌注情况,有助于斑块易损性的评价,从而采取合适的临床干预措施。

颈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新生血管

易损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许多急性脑血管事件的主要病理基础及重要的始动环节[1]。斑块内出现的病理性新生血管与斑块的易损性密切相关[2]。常规超声通过评估动脉狭窄率及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判断斑块的易损性,但准确性不高[3-4]。超声造影能清晰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灌注情况,通过斑块的增强强度能更好反应斑块的易损性。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造影显示斑块内的增强强度与常规超声显示斑块的回声强度之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宁波市第二医院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的91例患者,其中男53例,女38例;年龄46~86岁,

平均年龄(65.1±4.3)岁。纳入标准:均满足颈动脉斑块厚度≥2.0 mm,并无超声对比剂声诺维使用禁忌证者,主要包括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右向左分流的心脏病患者、重度肺动脉高压、孕妇及儿童。对于颈动脉斑块多发患者,选取超声测量前后径最大的斑块。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9-3线状探头。患者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由颈部由下向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扫查,记录二维超声显示斑块的回声。在清晰显示斑块二维图像后,进行局部放大,进入造影模式,用19G注射针与患者肘静脉内快速推注已配置、振摇后的对比剂2.4ml,开始同步计时1.5 min,观察斑块增强特征,整个过程的图像进行动态存储。如果患者双侧颈动脉均需接受超声造影检查,两侧造影之间至少间隔15 min。检查结束后用QLAB软件进行定量分析。

1.3 斑块回声类型和斑块增强程度分级标准以血管外膜为参照,颈动脉斑块回声分为:(1)低回声斑块:斑块回声强度低于外膜定义为低回声;(2)中等回声斑块:回声强度与外膜近似定义为等回声;(3)高回声斑块:回声强度高于外膜定义为高回声定义为高回声;(4)混合回声斑块:斑块表面或内部回声不均定义

为混合回声。斑块的增强程度人为分为0~4级:0级:不增强;1级:外膜增强斑块内未见增强;2级:斑块内少量散在点状增强:3级:线状增强伸入至斑块内部;4级:斑块内弥漫增强。

1.4 图像后处理启动QLAB软件,选取斑块感兴趣区(ROI)及与斑块同一切面的管腔适当区域作为对比区,手工勾勒感兴趣区和对比区大小尽量一致,如斑块内有强回声,在描记ROI时尽量避开该强回声区域以免影响斑块强度的分析。软件自动生成斑块内及颈动脉管腔内的时间-强度曲线(TIC),通过TIC可得到各自造影后的峰值强度及造影开始时的基础强度,二者相减分别得到斑块及动脉管腔内的增强强度(EI),再计算斑块及动脉管腔EI的比值Ratio。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EI、Ratio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不同回声强度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程度分级的比较采用拓展的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05个颈动脉斑块中低、中等、高及混合回声分别为32、27、17、29个,其百分比分别为30.5%、25.7%、16.2%、27.6%;超声造影斑块增强强度分级:0、1、2、3、4级分别为19、18、28、22、18个,其百分比分别为18.1%、17.1%、26.7%、21.0%、17.1%。

2.2 颈动脉斑块不同回声类型与斑块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MH=43.068,<0.05),斑块回声越低,超声造影增强越明显,见表1。低回声斑块中有90.6%(29/32)达2级以上增强,但也有不增强的。部分中等及混合回声斑块超声造影也可有明显的增强,2级以上增强分别为70.4%(19/27)、55.2%(16/29),而高回声斑块中2级以上增强仅为23.5%(4/17)(封二彩图5~8)。

2.3 不同回声类型颈动脉斑块的超声造影EI及Ratio值比较两组EI及Ratio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常规超声显示斑块回声越低,超声造影增强越显著,见表2。

3 讨论

常规二维超声最常用来判断斑块稳定性的方法包括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斑块的回声及斑块的表面特征,其中低回声斑块、回声不均斑块是斑块不稳定的表现之一,这些斑块的患者更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5-7]。但因检查时主要依赖观察者的肉眼判断,主观性较强,而且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二维超声图像难以判断斑块内部回声是否均匀、表面是否光滑的情况,所以仅靠二维超声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及准确性不高。另外有研究表明斑块回声的强弱不是评估斑块稳定性的可靠指标[8]。

临床研究发现,易损性斑块具有(但不限于)下述组织的病理学特点:薄纤维帽、较大的脂质核心、炎性反应显著及新生血管形成[9-10]。而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程度与斑块出血、破裂及炎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密切相关[11]。因此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密度成为评价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超声造影能够检出斑块内新生血管并能够定量分析,成为评价斑块易损性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新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斑块内超声造影增强程度分级、定量分析参数EI及Ratio均与常规超声显示斑块的回声强弱有关,总体上回声低的斑块,其增强程度分级、EI及Ratio值均越高,其斑块越不稳定。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2-13]。再进一步两两比较不同回声类型的斑块EI及Ratio值,发现低回声与中等、混合、高回声斑块间及中等与高回声斑块间的EI及Ratio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回声低的斑块是更为易损的斑块,斑块增强强度与新生血管的的多少有关;但中等与混合回声斑块、混合与高回声斑块的EI及Rati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一方面定量分析虽然能够提供较客观的指标,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受到多因素影响,如斑块感兴趣区的勾画、仪器参数的设定、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等;另一方法研究显示即使中等及高回声斑块内也可有新生血管形成,对于混合回声斑块,其内部虽然有强回声成分,但其周边的低回声或中等回声部分也可有新生血管形成。因此对于中等、混合、高回声斑块,单纯凭借常规超声难以评价其稳定性,可借助超声造影进一步检查。本研究结果还提示,在常规超声上显示回声较低且无严重狭窄的颈动脉斑块,但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可利用超声造影显示其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程度,进一步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总之,超声造影可在常规超声评价斑块回声强弱的基础上提供更多关于斑块易损性的信息,有助于对患者进行筛选,从而对潜在的脑血管等风险做出进一步的评估。

表1 不同回声类型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分级个

表2 不同回声类型斑块EI及Ratio值比较

[1]Von Birgelen C,Mintz GS,Sieling C,et al.Relation between plarue composition and vascular remodeling in coronary lesion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lumen nar rowing as assess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J].Am J Cardiol,2003,91(9):1103-1107.

[2]刘莹,宾建平.新生滋养血管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中的作用[J].中国动脉粥样银行杂志,2009,17(11):954-956.

[3]HobsonRW,MackeyWC,AscherE,etal. Management of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artery disease: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rey[J].J Vasc Surg,2008,28(2):480-486.

[4]Hayward JK,Daries AH,Lamont PM. Carotid plaque morphology:a review[J]. EurJVascEndovascSurg,1995,9(4):368-374.

[5]ReiterM,EffenbergerI,Sabeti S,et al.Incresaing carotid plaque echolucency is predictiveof cardiovasculareventsinhighrisk patients[J].Radiology,2008,248(3): 1050-1055.

[6]Watanabe K,Sugiyama S,Kugiyama K,et al.Stabilization of carotid atheroma assessed by quantitative ultrasound analysis in nonhy pereholesterolemic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 Am Coll Cardiol,2005,46(11):2022-2033.

[7]Langsfeld M,Gray-Weale AC,Lusby RJ. The role of plaque morphology and diameter redu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ymptoms in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ies[J].J Vasc Surg,1989,9(4):548-557.

[8]Rothwell PM,Coldstein LB.Carotid endarterectomy for 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asymptomatic carotid surgery trial[J].Stroke,2004,35(10):2425-2427.

[9]Hayward JK,Davied AH,Lamont PM. Carotid plaque morphology:a review.Eur J Vase Endovase Surg,1995,9(4):368-374.

[10]RedgraveJNE,LovettJK,CallagherPJ,et al.Histological assessment of 526 symp-tomatic carotid plaques in relation to the nature and timing of ischemic symptoms: the Oxford plaque study[J].Circulation,2006,113(19):2320-2328.

[11]Moreno PR,Purushothaman KR,Fuster V,et al.Plaque neova secularization is increased in ruptured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human aorta:implications for plaque vulnerability[J].Circulation,2004,110(14): 2032-2038.

[12]刘焱,郭君,郭德颖,等.劲动脉硬化斑块及其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6(12):5244-5247.

[13]丁昱,冯蕾,张海钟,等.超声造影观察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3(4):298-301.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3.009

R445.1

A

1671-0800(2016)03-0299-03

2016-02-15

(本文编辑:姜晓庆)

宁波市科技局社发项目(2014C50062)

315010宁波,宁波市第二医院

陈赛君,Email:csaijun@ qq.com

猜你喜欢

易损性颈动脉新生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通信机柜地震易损性分析
重获新生 庇佑
基于GIS与AHP法的岩溶塌陷易损性评价及其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意义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Pushover能力谱法的RC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新生娃萌萌哒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