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绘本故事 丰富单元内容

2016-11-14陈旭蕾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9期
关键词:绘本笔者文本

陈旭蕾

随着小学英语教材的全面更新,小学英语的教学无论在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策略上,都悄然发生着变化。而最大的革新则是更体现了单元整体意识,因此,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更要关注整体单元意识的教学。笔者也在努力探索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并有所提升。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为每个单元找到一个与单元内容相匹配的绘本故事并合理利用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一、为什么要选择绘本故事

之所以选择绘本故事丰富整合单元的内容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与绘本本身的特点有关

绘本图文结合,短小精炼,语言简洁,正对性强,且富有童趣,其独特的魅力是单纯的语篇所无法比拟的。

2.与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有关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母语还处于习得时期。我们的母语习得习惯于听别人说话,模仿说话,而表达时多注重意思的表达,不太关注语言的结构。而外语的学习更多受母语学习的迁移。因此让学生看到正确的语言表达,听到纯正的语音,了解生活化的合理运用,绘本则是合适的选择。

3.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探索、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固定下来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绘本阅读的过程正是学生自己独立探究的过程。

二、如何选择合适的绘本

现在的绘本资源很丰富,那么该如何在数量巨大的资源中选择与单元内容相匹配的资源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严扣单元主题。笔者以PEP 6 U2 My favourite season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四季,要围绕四季找到很多相关的绘本。第二,根据学生学情。选择的绘本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太难不愿读,太易不屑读。绝大多数学生能跳一跳达到的难度正合适。

三、如何合理利用绘本

在选择了合适的绘本之后,接下去该如何利用呢?是放在课堂教授,还是课后阅读更合适呢?这两种方式笔者都有过尝试,尝试之后发现如果能有有效的课后阅读指导和检查方式,那么,绘本故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课后阅读的形式。

1.绘本呈现时机

根据不同的绘本内容,有不同的呈现时机,因“本”而异。语音类的绘本自然适合在语音课之后,词汇类的绘本在词汇教授之后,综合类的适合在单元结束之后的复习呈现。笔者更偏向于在单元结束之后的复习呈现,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绘本的价值,而且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提升水平。笔者以PEP 6 U2 My favourite season为例,笔者发现I am a Bunny这本绘本的内容和句型与本单元十分契合,有很高的整合性,同时兼具提升性。这与单元意识的小学英语教授方式不谋而合,非常适合放在单元结束后的课后练习。

2.有效的课后阅读引导

虽然作为课后阅读,但是也少不了老师运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理解绘本,避免走弯路。最有效的方式是出一些趣味性强,学生愿意完成的挑战题。出题原则有几点:

首先,出题应遵从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应引导学生先通读之后对故事有了整体的感知,这样就为其搭建好“框架”。有了框架就需要为其提供“砖头”,再入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垒好“砖头”之后需要为其提供“水泥”。最后深入文本,帮助学生去关注细节,夯实知识。

笔者以I am a Bunny为例。出题从整体到局部,“点—线—面”全面覆盖。第一题,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题:

What is this story talking about?

A.The bunnys favourite season.

B.The bunnys activities in each season.

C.The bunnys daily life.

想要正确回答这一题,那么学生首先必须从头到尾完整地把绘本通读一遍。只要认真阅读这题并不难完成。本单元主题是季节,讨论的主题的喜欢的季节和理由。本题的设计既涉及了最喜欢的季节,又涉及不同季节做的不同的事情。如果不全文通读是无法完成的,这样学生就自己搭好了框架,掌握了“线”索。

第二题是这样的:

What does the bunny do in each season?

这题笔者用意需要学生再读文本,从细节入手。整个故事有很多关于本单元动词的词组,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生词词组,需要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意思。学生在再次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解决生词,拓宽了知识“点”。

第三题:

(1)I chase the butterflies, and the butterflies chase me.( )

(2)I like to watch the frogs in the pond.( )

(3) I keep dry under a toadstool when it rains.( )

(4)I blow the dandelion seeds into the air.( )

(5) I watch the animals getting ready for the winter.( )

(6)I watch the snow falling from the sky.( )

完成第一题和第二题之后,经过“点—线”的梳理,学生基本已经理解故事。那么第三题则需要在前两题的基础上提升难度,更加深入文本,帮助学生梳理文本,涵盖全“面”。

其次,出题应遵从多样性、趣味性、精益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的书面作业有些已经很枯燥了,不要再让课后阅读让学生有课后作业的感觉,那与课后阅读的主旨是背道而驰的。

3.教师利用高效形式对绘本进行讲解

如果课外阅读像传统课堂教育一样,那么对绘本的讲解还需回归课堂。那就失去了课后阅读的本意,且低效。学生的掌握水平有高低,有些题型对一部分同学也许并不用讲解他们就能理解,而对另一些同学可能需要着重解释。那么怎样的手段既可以照顾所有学生的需求,又能方便他们自主学习呢?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手段是最好的辅助方式。微课时间短,解决特定的问题,又具有学生自主学习等特点,非常符合课外阅读讲解的需求。笔者在一些绘本故事的讲解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不能理所当然认为学生都能一看便知题意,有时虽然有中文辅助,但是教师在微课中能有对题目的梳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笔者以I am a Bunny第一题为例:

What is this story talking about?

A The bunnys favourite season. B The bunnys activities in each season. C The bunnys daily life.

笔者在微课讲解中对题目进行了细致地解读,要做好题首先就要充分理解题意。笔者对每一个选项进行解读如下:

What is this story talking about?(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A The bunnys favourite(活动)season. B The bunnys activities in each season. C The bunnys daily life.(日常生活)

尤其是对选项之间的区别之处或者重点单词加重语气进行强调。这不仅仅是一次解读的过程,更是一种解题技巧的教授。

(2)围绕题目的讲解尽量不断原文刺激。在题目讲解过程中,始终要以绘本为本。需要不断地回归文本,在文本中寻找答案。I am a Bunny第二题(如图一所示),该题是为bunny选出在不同季节所做的事情,题目所示的是绘本的部分图片,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引导学生回归绘本。

笔者带领学生一起进入第一幅图片,如果单看这图片可能很难立刻选出是哪个季节。这时就需要回归到绘本,笔者是这样导读的:Look at the bunny. What is the bunny doing? Yes, the bunny is lying. The bunny like to lie in the sun and watch the birds in the summer.与学生一起读一读绘本,就不难理解这是在夏天的活动。

(3)善于抓住图片细节,帮助理解文本意思。在I am a Bunny这个绘本中,有很多不同季节的代表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第二单元的知识,所以要巧妙指导阅读。该绘本中有一个活动是吹蒲公英。

这个文本内容有一定难度,笔者引导学生注意图片中的细节: Look at the bunny. What is the bunny doing? She is blowing. 引导学生注意动作。再继续问:What is the bunny blowing? The dandelion seeds. 这样又利用图片轻松解决难词。充分利用图片细节,对推进文本的解读,深入文本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热情。绘本故事的引入,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以故事促学习。既然是绘本故事,那么故事就需要讲出来。在学期结束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六个绘本故事,在这六个故事中随他们选择其中一个故事进行绘本朗诵比赛。以此可鼓励和推进学生更积极地进行课后阅读。

绘本故事是一个好资源,如何利用这个好资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认真删选,深深挖掘,细心处理,巧妙引导。让学生走入绘本,感受故事,内化吸收,厚积薄发……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弁南小学)

猜你喜欢

绘本笔者文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老师,别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