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两包三环”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2016-11-14张玉华
陈 理 张玉华
翻转课堂“两包三环”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陈 理 张玉华
深圳市龙岗区坂田新城学校开展了基于龙岗区数字教育项目下的翻转课堂实践研究,设计了中小学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翻转课堂“两包三环”教学模型,并在全校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实践,探索课堂新模式。
翻转课堂;中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模型
一、研究的背景
近几年,翻转课堂已然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趋势和热点。中小学在推广应用翻转课堂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控性和学习效率,如何精确选择学习资源,如何弹性掌控学习时间,如何融合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等。笔者所在的深圳市龙岗区坂田新城学校作为区数字化教育第一批实验学校,对九年一贯制学校推广翻转课堂理念改进教学进行了两年多的实践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设计更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高效课堂模型。
龙岗区数字教育项目是深圳市龙岗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项目,于2013年启动,预计分4期在2017年完成。2013年6月,我校成功申报该项目成为一期实验学校。项目的实施使我校的软硬件条件更上一个台阶,为实现教育教学与数字化教育的整合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2013年11月,我校装配了4间数字教室,1间视频会议室,师生人手一台安卓系统平板电脑,可实现课堂教学直播,在线实时评课。到2015年12月,我校迎来数字教育项目建设第三期,有31个数字教育实验班及8个功能室,新增了中学物理、化学、英语活动室及STEM教室、创客工作室,无线网络全覆盖,数字化平台和工具触手可及。创客机床、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数字传感器、科普球等设备为孩子们提供了想象和创作的平台。
二、翻转课堂“两包三环”教学模型的设计
翻转课堂不是给师生一个平板电脑就可以,关键还是怎么用?何时用?用什么?为此,引导和帮助教师做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已在我校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等学科教学实践中得以呈现,中小学部的全科教师积极参与尝试,探索创新课堂,每学期平板课堂常态应用百余节,并积累了一些典型案例。通过梳理总结,构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翻转课堂“两包三环”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翻转课堂“两包三环”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型
“两包三环”教学模式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课前,教师把学习资源包和学习任务包(简称“两包”)推送给学生,学生在课前使用“两包”,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完成课前基础学习。教师借助云平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督促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以学定教。课中,师生通过展示交流、问题研讨、检验反思三环节,深入互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对技能的掌握运用,达到深层拓学的目的。3个环节交错呈现,说明这3种活动形式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形式,但并不一定有先后顺序且三者彼此联结交融,可根据教学内容调度并共同指向学习的内化和拓深。
我校实验班级采用的是天闻数媒开发的Aischool云平台(如图2所示),利用先进的云技术、终端设备以及有趣的互动数字化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推送微课、电子读物等学习资源,布置课前学习任务,进行二次备课。学生可以利用云平台进行自主拓展学习,提升认知水平,巩固学习成果。云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推送、发布、投票、录像、拍照、数据收集、投影、思维导图、分组研讨、提问、抢答、分组练习、资源共建共享等功能,辅助师生完成学习活动。
图2 天闻数媒开发的Aischool云平台
三、案例分析
1.学习任务包和学习资源包的运用
学习任务包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同时给予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指导。学习资源包区别于慕课,不仅仅是在线视频课程,还可以是微课、文章、动画、游戏、电子书、网站、APP等。“两包”针对教学目标,策划任务,选取资源。如八年级数学教师刘春梅在数学课《一次函数的图像》一节中,借助云平台把事先制作的微课《一次函数的画法》和学习任务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课前推送给学生自学完成。化学教师伏一清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节中,制作了微课《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报告单(实验操作步骤)。语文教师金璇在七年级下册“艺术的光影”综合性学习活动《戏曲寻美》一节中,设计的“两包”更为明晰,如图3~图5所示。
图3 七年级下册 “艺术的光影”综合性学习活动《戏曲寻美》“两包”
“两包”的亮点是根据教学目标精选资源,并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使得学生基础自学有章可循,也便于检查落实。任务在设置时,增加趣味性,难度适中,目标的指向明确是重点和难点。老师借助“两包”,预设问题,分析反馈结果,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找准认知冲突点,教学设计更贴近最邻近发展区。课外“两包”有效运用,节省课堂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有效性。
图4 《戏曲寻美》学生制作海报
图5 《戏曲寻美》课堂展示
2.问题研讨环节
问题的来源主要有3种途径。
(1)学生在课前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如数学教师陈靖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比一比—平均数》一节中,课前问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我国人口平均年龄是75岁,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发现学生是这样作答的:“就是有一个老爷爷活到了75岁;所有的人最多达到75岁;人活到75岁就会死亡;2010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活到75岁……”。陈老师通过查看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基本上不能理解平均数,及时调整了教学的重难点。
(2)课堂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化学教师伏一清把学生分成10个小组做实验(如图6所示),发现云空间中显示有8个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相同,只有第二和第七小组不同,教师就推送出这两个小组的实验过程,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原因。学生回看录制的视频发现,第二小组在称量前锥形瓶外壁沾有水,而反应后称量时外壁的水已经蒸发才导致称量的总质量减轻。第七小组在用天平读数的时候,把游码刻度每一小格0.2 g读成了0.1 g,结果导致总质量减轻。
(3)教师预设的问题。如刘春梅老师推送一次函数描点图像,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在哪里。原来有个学生在描点的时候,看错了坐标,教师马上提出细心的重要性等。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在这个环节发挥得淋漓尽致。
图6 化学实验课图示
看微课,查资源,赏动画,听录音,完成学习任务单,实验报告单等,有的录过程,有的记数据,有的做实验,有的拍照片,把生成的结果上传至云空间。教师查看练习,报告单等,迅速找出典型个案,及时投影出有争议异议的问题,精讲或者组织学生展开研讨。云平台把师生讨论的隐形过程显性化,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活动,感知知识在交流讨论中建构,体会学习的乐趣,分享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展示交流环节
该环节也可以分为课前自学成果展示,课中通过问题研讨,达成共识之后的成果展示等。语文教师金璇在课堂上播放各小组学习实践活动花絮短片,属于课前学生活动的成果展示。她主要分3个活动展示,最美戏曲故事,最美戏曲唱段,最美戏曲表演艺术家,教师进行点评,学生进行投票,评选该环节冠亚季军。而八年级语文教师钟洁娜在《城南旧事》读书会一节中(如图7所示),利用平板电脑展示每个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梳理故事和人物。学生提交阅读感受,互评共建共享劳动果实,甚至还做起了故事接龙,你写我评,边研讨,边修改等,学生可以在云平台浏览每个小组的展示成果,运用云平台自带的投票功能,选出我最喜爱的小组,为全班分享。
图7 语文教师钟洁娜组织的《城南旧事》读书会
在展示交流环节,会生成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教师预先没有想到的,没有准备的。此时,学生思维活跃,质疑声不断,认知发生冲突,知识丰富了,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需要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恰到好处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培养提升学生的能力,并把教学思想渗透到学生的认知过程中。
4.检验反思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单、小测试、小练习、小实验等完成检验反思环节。课前任务单面向全体学生,课中任务单面向学习小组,课后分层练习任务单面向部分学生,弹性选择。学生自主完成不同的练习,由云平台统计结果并及时反馈,教师发布参考答案和试题详解,学生对照矫正。如陈赛妍老师使用云平台中的Iword软件检验学生单词掌握情况,使得教师在课外监听学生的单词成为现实(如图8所示)。Iword软件还可以自动批改学生的听写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实验课中,学生通过铁钉和硫酸铜的化学反应实验,验证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刘春梅老师在讲解直线y=kx通过怎样的移动变为y=kx+b呢?学生在云平台中自主选择使用几何画板,Flash动画,白板量角器等工具不断检验思考。在宽松的充满无限乐趣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动手探究,感知k值相同时,b值的改变与图像变化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得出最后结论(如图9所示)。这种学习是体验式而不是灌输式的学习,学生理解得更深入,掌握得更牢固。得出结论之后,教师推送课堂检测的练习题,学生再次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迁移知识,举一反三,使得课堂效果得到及时反馈。
图8 Iword软件图示
图9 直线的移动图示
四、结束语
翻转课堂“两包三环”教学模型凸显云平台的支撑作用,正因为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得课外课内的教学都可以进行融合互动且更具个性化和参与性。但正如焦建利教授所言,翻转课堂的案例并不是教学技术或者设备的革新,它再次向人们证明了一个事实,即技术并不完全是有形的媒体和硬件,流程的变化也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如同三级轮耕对农业的变革一样。翻转课堂“两包三环”教学模型突出的还是流程的变化,即由传统教学先在课堂进行基础教学,再通过课外练习进行强化巩固或拓展,翻转为课外学生先进行基础自学,课堂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组织活动,促进学习进一步巩固拓深。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8(1):30-31.
[2]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8-10.
[4]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5] 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3-15.
陈理,硕士,高级教师,校长。张玉华,硕士,一级教师。深圳市龙岗区坂田新城学校,518129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项目;深圳市龙岗区数字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