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稿流程和编辑流程的控制特色——以《中国机械工程》为例

2016-11-12王艳丽袁兴玲

关键词:不端机械工程稿件

王艳丽,袁兴玲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湖北 武汉 430068)



定稿流程和编辑流程的控制特色
——以《中国机械工程》为例

王艳丽,袁兴玲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湖北 武汉430068)

介绍《中国机械工程》在定稿流程和编辑流程中的特色。在定稿流程中由副主编初审、优秀的审稿专家队伍盲审及专业的编辑送审,并启用“优稿优酬”计划;在编辑过程中,注重学术诚信,多次编校。以多重措施来严控出版流程,提高刊物质量。

出版流程;刊物质量;编辑加工;选稿;审稿;《中国机械工程》

0 引言

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重要的学术交流园地,以公布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传播科技信息,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主要职责,为科技兴国、发展和培养人才服务[1]。科技期刊的质量是其生存的命脉。《中国机械工程》[2]以反映中国机械工程领域的重大学术进展、报道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系统的最新学术信息、传播重大机械科技成果、不断跟踪世界机械工程最新动向、注重完善机械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为主要内容;以探询学科发展趋势、促进学术成果交流、提高科技人员素质、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为宗旨;以“机械科学”、“制造系统”、“信息技术”、“科学基金”、“车辆工程”、“材料工程”、“学科发展”等为主要栏目;以深内涵、广视野、强应变、高品味、厚基础为办刊特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一份地方性期刊成长为优秀的全国性期刊,直至发展为名牌期刊(中国期刊方阵中的高学术水平、高知名度的“双高期刊”、国家期刊奖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湖北十大名刊、湖北十大名刊成就奖期刊、全国百强科技期刊),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本刊长期以来严格控制出版流程关系密切。本刊经过多年探索,不断优化总结,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出版流程。本刊出版的主要工作大致可以归纳为4个环节:选稿,审稿,编辑加工和校对。选稿和审稿属于定稿的流程,编辑加工和校对属于编辑流程。

1 定稿流程

本刊定稿的流程如图1所示,大致可分为收稿、查重、初审、外审、复审、终审等环节。

1.1本刊定稿流程中的特色

1.1.1看重初审初审是保证稿件质量的第一关,它是指编辑通过对稿件的审读,判断其是否符合刊物的报道宗旨和报道范围,初步判定有无创新性,从而确定是否送相关同行专家外审的过程[3]。本刊每年自由来稿数量有3000篇左右,送外审的文章约1800篇。大量的稿件需要初审,怎样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提高审稿的质量,在既不加大外审的压力条件下, 又不放过质量高的稿件呢?本刊采用副主编初审制,由审稿经验丰富的副主编来负责这一项工作,在短时间内根据报道宗旨和报道范畴、“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结果、文章的创新性、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等迅速作出判断,对初审不过关的文章迅速做出退稿处理,既加快本刊的审稿程序,也可尽快给作者回复,让作者尽快做其他处理。但是在给作者发退稿信的时候会说明是由于“报道范围不符”、“学术水平不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等简要的理由,让作者对自己的论文和所投期刊做到“心中有数”。

图1 《中国机械工程》定稿流程

1.1.2优秀的审稿专家队伍本刊经过20年的发展,积累了优秀而庞大的专家审稿队伍,审稿专家中不乏两院院士、学科泰斗等大专家,也有热情而干劲十足的青年学者。本刊特别注意审稿专家队伍的建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相关专家:一,学术会议。每年年初会根据各个编辑负责的专业方向派出去参加行业内重要的学术会议,加强与专家联系,了解专家最新研究动态,及时更新专家库中研究方向,建立动态专家库;二,专家间的相互推荐。这是一条非常有效和直接的方式,我刊的审稿系统中对于专家审稿的设置中有一项,如果专家忙或者对审稿内容不熟悉,不能接受审稿,可以推荐“相关专家”,而这种“点对点”的推荐往往是很精准的,因为在“小同行”内,专家之间是很熟悉的,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确认专家是否能够为本刊审稿,以至于发展成为本刊审稿专家;三,平时在编辑论文时,多留意稿件的作者,将文章写得好,对杂志比较关心,对前沿领域研究较多,学术水平较高的作者发展为本刊专家。无论是哪种方式发展的专家,我们要求专家的职称至少是副教授以上职称或者博士毕业。这样做的目的是,只有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积累,熟悉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才能够在审理稿件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能够对作者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

1.1.3送审的准确度高我刊的报道方向包括机械的大学科,而机械学科的内容很多,本刊经过初审的论文,会由初审的副主编提交到相应方向的编辑名下送审,每个编辑负责几个方向。并且本刊的送审编辑队伍,绝大多数为机械学科的硕士,各人负责的专业方向也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这样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找专家就熟悉多了。比如笔者是材料加工专业的硕士,可是材料加工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很多,比如铸造、焊接、模具、特种加工、表面工程、复合材料等等,各个方向中是讨论加工方法的还是讨论材料性能的又不一样,要想快而准地找到相关专家,必须对材料加工专业知识和相应专家及专家分布在哪些强势院校都要有所了解。除了送审时选择相关专业的编辑以外,送审时还可以参考以下内容来提高送审的准确度:①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是反映一篇论文最直接和最精确的一个标志,送审时如果专业方向把握不准,可以参考这个;②文后著录的参考文献,综合一下参考文献,看看参考文献中“著名”的作者,大致可以明白文章的主要研究方向;③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给出的结果,一般在“查重”时,只要检测的文字复制比不为0,系统都会给出论文与来自哪里的哪些内容重复,如果是参考的硕博士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都会有作者显示,硕博士论文还会有指导老师显示,这些都可以作为参考。

1.1.4专家复审环节本刊在两审专家意见都回来之后,对于文章内容补充较多或者专家要求复审的论文,我们都会提交给专家复审,得到专家肯定意见后才会考虑录用。有此环节可以避免作者修改稿件不彻底和期刊对论文出现误判。

1.1.5“优稿优酬”计划本刊在给专家的送审单中,有一项是对论文总体的建议,有“优先发表”、“修改后发表”、“修改后再审”、“不宜发表”和“我不确定”几个选项,本刊主动约来的稿件,并通过了专家的外审,和两审意见均为“优先发表”的论文,本刊采取“优稿优酬”计划,即将文章的刊期尽量提前,并给作者相应较高的稿酬。

1.2定稿过程中其他一直在坚持做的工作

本刊所有的稿件,无论是自由来稿还是约来的稿件,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所有文章在收稿之初都采用AMLC系统进行一次查重,然后再进行初审、外审(双盲审),在送外审之前,编辑会将所有能够反映作者信息的内容全部删掉,包括基金的编号,并且在送审时回避来自同一单位的专家和存在学术分歧的专家(在作者投稿时系统会有此项填写),审稿意见回来之后会充分尊重审稿专家的意见,所有工作公开、透明,较少关注作者的单位和基金项目,一切以“内容为王”。

2 编辑流程

本刊编辑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机械工程》编辑流程

2.1本刊编辑流程中的特色

2.1.1重视学术诚信 严查学术不端行为本刊非常重视学术诚信,无论在定稿过程中还是在编辑过程中,只要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会毫不犹豫退稿。本刊在严查学术不端行为中,也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刊的方法,本刊将其命名为“3+1原则”,即“刊前三查重,刊后一查重”的原则。刊前第一次查重时间为:收稿之初,对所有初投的论文进行一次查重,后面进入初审、外审、终审阶段。刊前第二次查重时间为:刊前三个月,一般我们会提前三个月将要刊发的稿件交到责任编辑手中,在编辑拿到稿件时再对稿件进行一次查重,如果这时候发现稿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会立即撤稿。刊前第三次查重时间为拼版之前,从拼版到最终付梓印刷的时间我刊为20天,这时候再查重一次是为了以防万一,尽量将刊文与最新的数据库进行比对。刊后一查重放在稿件出刊后的“稿件追踪”阶段,在文章刊出后6个月对论文再进行一次查重,这样有助于编辑部主动发现并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著作权纠纷, 更有效地防止学术不端行为, 纠正论文发表过程中的错误, 清理污染文献, 使学术环境越变越好[4]。并且在文章刊出之后,如果有举报或者知网年终通报提示,我们也会核查处理。另外,我刊还与兄弟期刊建立涉嫌学术不端行为作者黑名单互换机制,对行业内多次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稿件谨慎处理。

2.1.2多次编校 提高质量编辑加工是体现一个编辑人员基本功、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本刊在编辑文稿过程中严格遵循编辑流程,经过编辑一编三校,主编终校,编辑互校,作者审核和责任编辑终校才能最后付梓印刷。编辑在加工文稿过程中主要遵循的几个原则如下:第一,维护作者文稿原意、保留文稿的品质个性、准确界定加工范围(只改非改不可的,可改可不改的不改)、注意保护作者著作权;第二,为了保证稿件加工的质量,编辑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各种检索工具,对于文中模糊的疑点、难点、重点内容要进行检索求证,以保证学术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第三,要正确处理审稿与编辑加工的关系,认真落实专家的审稿意见,利用专家的有效审稿意见来提升稿件的编辑质量;第四,要及时与作者沟通交流,既要遵守“文责自负”的基本准则,又要对文稿的问题和缺陷进行修正和补充,使文稿通过编辑的润色加工,凸显出文稿的潜在价值[5]。

2.2编辑过程中其他一直在做的工作

编辑应当做一个“杂家”,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应该多学习、多关注,但是人的精力和学习范围毕竟是有限的,而在实际编辑过程中各人遇到的问题也都各不相同,所以编辑之间的交流就非常有必要,本刊一直保持一个良好的传统——“多做笔记,多开会”。在编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编辑首先查阅各种资料及向作者讨教,在得到确定答案后,将遇到的问题给记录下来,每半个月编辑部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及讨论,各人将这段时间内遇到的问题拿出来交流,有标准规定的,一切按照国家标准来,没有国家标准规定的,编辑部讨论确定形成编辑规程,下次再遇到同类问题按此处理。

3 结语

任何一点成绩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换来的,《中国机械工程》在20年的发展中能够稳步向前,得益于编辑部从主编到普通编辑的精益求精,严格执行期刊的出版流程,对出版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严加控制,守住编辑的道德底线和学术底线。

[1]刘景昭.优化编辑出版流程 缩短论文发表时滞[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486~488.

[2]中国机械工程. 期刊介绍[EB/OL]. [2016-05-29].http://www.cmemo.org.cn/CN/volumn/home.shtml.

[3]任汴.国外一些著名科技期刊的审稿机制[J].出版发行研究,2000,(11):65~67.

[4]张儒祥,唐萌. 对某医学杂志一期已发表论文再查重的分析[J].出版科学,2013,21(2):45~47.

[5]张彩凤. 科技期刊编辑流程各环节的协同效应[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91~93.

2016—05—31

王艳丽(1983—),女,硕士,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控制.

G232.2

A

1009-2714(2016)03-0154-04

猜你喜欢

不端机械工程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学术不端查询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