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中流行歌曲钢琴伴奏的编配
2016-11-12李琼
李 琼
浅谈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中流行歌曲钢琴伴奏的编配
李 琼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有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技能课——《钢琴即兴伴奏》,本文主要从和声配置与织体选择两个方面探讨了流行歌曲融入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流行歌曲 钢琴伴奏 编配
一、流行歌曲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流行歌曲具有通俗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又被人们称为通俗歌曲和时代歌曲,是一种风格概念,通过大众容易接受的演唱方法,也就是“通俗唱法”来演唱的歌曲。这种歌曲一般是用电声乐器来进行伴奏演唱的。流行歌曲的结构具有丰富多样的特征,各种曲式结构都在流行歌曲中出现,它通常分为两个段落来演唱,因此,再现两段体和两大句结构是流行歌曲最频繁使用的曲式结构。流行歌曲的结构一般是以下几部分构成的:主歌、副歌、过渡句、流行句、桥段(前奏、间奏)。一般来说,单二部曲式最为常见。主歌是歌曲的内容,是每首音乐作品的主干部分。而音乐的结构是有特定形式的。一般的歌曲的结构大多为AABBA。A代表主歌,B是副歌。
二、和声配置
(一)和弦音
为歌曲编配伴奏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按照乐句的和弦音来配置,也是初学者最主要的参照。当我们为流行歌曲编配伴奏采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几点:乐句强拍上的音级以及乐句中和弦音的数量。具体编配时,我们首先看该乐句中和弦音最多的和弦所处的位置,然后看该乐句强拍上的音级属于哪个和弦。根据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我们就能准确的编配出和弦了。
(二)和弦色彩
每个和弦本身都是有它自己的色彩的。比如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大三和弦的色彩就是明亮欢快的,而小三和弦则是暗淡忧伤的。另外,每个和弦都有各自的,我们把它们按照功能进行来进行排列连接,会形成更强烈的色彩感觉。比如王太利作词编曲的《父亲》,它的和弦进行是I-VI-IV-V。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给歌曲编配伴奏,我们要熟悉各个和弦的连接进行,遇到旋律相似的歌曲就很容易为之编配伴奏了。
谱例2.1 《父亲》
三、伴奏织体的选择
在为流行歌曲编配伴奏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确定一种伴奏织体类型来占据主要地位,但是我们还要根据歌曲的发展和情感的变化的需要,在对比明显的段落使用另外一种不同的伴奏织体编配。可以使音乐更加具有形象感、鲜明感。因此,当我们为歌曲进行伴奏编配的时候,我们既要避免从头到尾只是用一种伴奏织体类型,也不能胡乱使用不同的伴奏织体,从而导致伴奏织体类型变化过多显得杂乱无章。
(一)柱式和弦
在为歌曲编配伴奏的时候,因为柱式和弦的特点,当我们为那些情绪激昂、坚定有力的流行歌曲编配伴奏的时候,我们会选择音符短暂的柱式和弦伴奏,而较长时值的柱式和弦一般是作为背景音乐,所以它适合形象平稳、痛苦、深沉、宽广的流行歌曲。例如李楠作词,窦鹏作曲的《致青春》:
谱例3.1 《致青春》
(二)半分解和弦
半分解和弦是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的综合体,因为它的流动性,它比较适合活泼热情、节奏鲜明的舞蹈性流行歌曲。比如吴梦志与叶圣涛作词、叶圣涛作曲的歌曲《爸爸去哪儿》的开头部分采用这种半分解和弦的编配,把孩子活泼朝气的气质展现得非常恰如其分:
谱例3.2 《爸爸去哪儿》
(三)分解和弦
当我们遇到抒情流畅的流行歌曲的时候,可以使用分解和弦织体来为其进行伴奏编配,在具体的编配时,还可以加入复调和琶音等手法修饰。
要想为一首流行歌曲编配钢琴伴奏,首先我们要分析歌曲,清楚的了解歌曲的和声调式。然后,按照歌曲的层次结构来为歌曲选择伴奏织体。其次,为了让我们编配的钢琴伴奏具有更好的效果,我们要适当地加入复调手法来进行修饰,根据歌曲的情感变化来改变伴奏的力度。最后,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歌曲的整体布局,使我们编配的伴奏成为一个整体,为演唱的部分做出良好的支撑,更好地诠释一首歌曲。在高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中增加流行歌曲的编配教学很有必要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自弹自唱的不断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二、挖掘唱词内涵深化音乐感染力
湖南传统花鼓戏的唱腔,一般是依字套曲的上句下句,或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形式,稍许复杂一点的就是前面一句“哀子”散板,中间一段数板旋律,结尾一句拖腔,很少有挖掘唱词内涵,打破固定模式,深化旋律感染力的唱段,原创《但》剧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如《说窝囊,道窝囊》其中“一霎时弄得我头昏脑胀,左右为难无主张”一句,曲作者在“头昏脑胀”和“无主张”的行腔上大作了文章(见附后谱例7),尽最大可能地将音域扩充至三个八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吴万春错综复杂、左右为难的内心世界。还有最后一场戏,吴万春与张莉芳在狱中演唱的一段长唱腔《可叹我庆寿诞竟在牢房》,以及吴母在狱中教子演唱的《母子相见犹如在梦中》的一段长唱腔,在挖掘歌词内涵的技巧上也运用得非常成功。这一场戏是唱功戏,每次演出场内总是鸦雀无声,演员的演唱伴随着场内一片压抑的抽泣声,让戏的感染力深化到了极限。因篇幅太长,谱例不能一一奉上,毫不夸张的演出效果说明一切。
另外,《但》剧在唱腔中的过门,打破传统过场音乐的固定模式、音乐编配手段都做了认真细致的处理,打破了那种传统的创作方法,为剧情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益阳市社科联课题,编号2013YS004;湖南城市音乐文化研究基地。
作者简介:刘科,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城市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与音乐史论。
本文系湖南城市学院2014年教改项目,编号65号。
李琼,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