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足与亚洲优秀女足前场30m区域头顶球技术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2016-11-11唐光蕊
唐光蕊,王 冲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中国女足与亚洲优秀女足前场30m区域头顶球技术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唐光蕊,王 冲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随着世界女子足球运动迅猛发展,比赛中攻守双方对抗日趋白热化,对抗时间和强度不断升级,使得阵地进攻战术的有效率降低。地面战术的局限性让更多人的注意力转向空中作战。头顶球技术的使用不仅使运动员抢占空间,又能争取时间,使其成为了争夺“第二战场”的有效武器。为了深入了解亚洲优秀女足球队头顶球技术的应用情况,本文对第7届女足世界杯亚洲球队前场30m区域头顶球技术运用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并比较了中国队与其他3支球队的差异,其目的是为弥补我国女足技战术培养的缺陷,为提高女足运动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女足与亚洲优秀女足前场30m区域头顶球技术的运用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研读相关头顶球技术的文献资料和学术专题,以及应用统计学方面的书籍和专著。
1.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专家确定反映头顶球运用的相关指标及统计尺度等。
1.2.3 观察统计法 通过观察第7届女足世界杯亚洲区代表队(中国队、日本队、韩国队、泰国队)参加的19场比赛录像,统计其前场30m区域内头顶球技术运用情况。其专区划分及统计尺度如下。
(1)前场30m区域的场地划分
(2)头顶球技术动作分类
原地头球:队员在头顶球前,双脚没有明显横向、纵向位移的头球。
跑动头球:队员在头顶球前,双脚有明显横向位移,但没有腾空动作的头球。
原地跳起头球:队员在头顶球前,双脚有明显的腾空动作,但没有明显的横向位移的头球。
跑动跳起头球:队员在头顶球前,双脚有明显腾空动作,且有明显的横向位移的头球。
鱼跃头球:队员在头顶球前,双脚离地,身体呈现出接近水平面状态的跃出的头球。
(3)头顶球获得方式分类
底线传中:底线和球门区横向沿线至边线的范围内的传球。
边路传中:除去底线传中与边路交汇的部分区域,边路其他区域的传球。
外围传球:前场30m区域以外的传球。
中路配合:除去底线传中与中路交汇的部分区域,中路其他区域的传球。
定位球:任意球、角球和界外球。
其他:在对方控球时获得的传球。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观察比赛录像时统计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并使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情况
第7届加拿大女足世界杯亚洲区代表队分别是中国队、日本队、韩国队和泰国队。4支球队共参加19场比赛,其中包括淘汰赛和决赛,在前场30m区域内运用头顶球技术共计87次,每场平均4.58次,其中头顶球技术运用成功52次,成功率为59.77%,头顶球进球数为6个。
从表1来看,日本队在7场比赛中,共运用47次头顶球技术,场均6.7个,高于其他3支球队;中国队场均次数较少仅为2.6个,但成功率为76.92%,高于日本队和韩国队,场均次数明显偏少,成功率较高,反映了中国队在前场30m区域内高空作战的组织能力较差,但对球落点的判断及时机的把握能力较强,头顶球技术的运用较合理。
将中国队与日本队在场均次数之间作了t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检验统计量t=1.317,且P=0.200>0.05,表明中国队与日本队在前场30m区域头顶球应用次数无显著性差异。(表2)
2.2 头顶球区域对比分析
同一技术在不同区域的运用情况与赛前的战术安排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表3可知,中国队主要在3区运用头顶球技术,占总次数的38.46%,说明中国队在组织前场高空作战中,主要将队员布局在门前的前点、后点以避开防守较为密集的门前区域,对对方球门形成了一定的威胁;相比之下,日本队在前场30m头顶球技术的运用,主要集中在4、7区,韩国队在2、6区;6、7区均在罚球区以外,距离球门较远,中国队在这两区的运用明显较少,说明中国队没有重视在禁区外区域对头顶球技术的合理运用,减少了向前推动进攻的有效途径。
表1 亚洲球队在前场30m区域头顶球技术运用情况的统计
表2 中国队与日本队的场均次数t检验
表3 亚洲球队在前场30m不同区域头顶球技术运用情况的统计
表4 亚洲球队在前场30m不同方式头顶球技术运用情况的统计
2.3 头顶球动作对比分析
对头项球动作的统计结果显示:各个球队运用较多的头顶球动作是跑动跳起,整体反映了比赛中对空中球争夺的激烈程度以及在争顶头球时,抢占时间空间主动权的重要性;对于难度系数较高的鱼跃头顶球技术动作的运用,中国女足姑娘表现出了敢于拼搏的勇气和精神,值得肯定。(表4)
2.4 头顶球获得方式对比分析
表5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队前场30m头顶球获得方式主要是定位球,其中在角球战术中共运用头顶球技术4次,但在任意球战术中,中国队并没有选择运用头顶球方式组织进攻;日本队的主要获得方式也是定位球,其中角球7次,任意球6次;显然在任意球战术中的头顶球技术的运用,中国队与日本队存在明显的差异。
将中国队与韩国队在其他获得方式之间作了t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检验统计量t=5.916,且P=0.001<0.05,表明中国队与其他三支球队在平均次数之间有明显差异(表6)。其他获得方式多来自于对方的解围球和界外球,存在这一差异的原因,我们认为是中国队在前场30m区域逼抢不积极,对于前场高空球的拦截意识不强。
2.5 头顶球效果对比分析
表5 亚洲球队在前场30m头顶球获得方式情况的统计
表6 中国队与韩国队在其他获得方式场均次数t检验
表7 亚洲球队在前场30m头顶球效果情况的统计
表8 中国队与日本队头顶球射门场均次数t检验
从表7可以看出,各队在前场30m头顶球技术主要是运用在配合和射门两个方面,配合占48.28%。射门占43.68%;中国队的头顶球配合效果占38.46%,少于日本队和韩国队,反映了中国队在处理空中球时,头顶球配合意识较差,忽视了头顶球配合推动快速进攻、加快渗透对手防线的特点,以及在罚球区内的摆渡传球能够对球门形成很大的威胁;在头顶球射门方面,中国队射门率较高,达到53.85%,说明中国队争顶头球射门的能力较强,能够对对方球门形成威胁,但中国队场均数为1.4次,日本队运用头顶球技术对对方球门形成射门的场均次数达到3次。日本队在射门和配合两方面头顶球技术运用较为平均,反映了日本队对头顶球技术运用能力较为全面,在前场30m内空中作战能力较强,不仅给对手后场防守施加压力,而且能多次对球门形成威胁、创造射门的机会。
将中国队与日本队在头顶球射门场均次数间作了t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检验统计量t=1.456,且P=0.176>0.05,表明中国队与日本队在头顶球射门场均次数间无明显差异(表8)。
3 结 论
头顶球技术已不再是欧洲强队的专利,亚洲球队也在逐渐提高头顶球的运用率和有效率,比赛实践证明,对头顶球技术的运用将极大促进足球高空球技战术水平的提高。中国队相较其他3支球队,头顶球技术运用成功率较高,但在战术的运用上表现出空中作战能力不强。
在前场30m区域内,日本队和韩国队头顶球技术运用范围较广,不仅在罚球区内,在罚球区外的技术运用也较频繁。中国队运用区域主要布局在罚球区内,而忽视了罚球区外区域头顶球技术运用的特点。
在不同方式的动作中,跑动跳起头顶球运用率最高,其次是原地跳起头顶球,说明比赛对抗性越来越强,对于时间、空间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从数据比较来看,中国队能够很好的完成不同方式的头顶球动作,并对难度系数较高的鱼跃头顶球技术的运用较为合理。
从头顶球技术获得方式的对比来看,中国队在角球战术中的头顶球技术运用很成功,而在任意球战术中的技术运用与其他队存在差距;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队与韩国队在其他获得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差异的原因是中国队前场高空球的拦截意识不强,阵形收缩靠后。
从运用效果来看,中国队在前场30m区域头顶球技术主要用于射门和配合,射门运用最多,其次是配合,射门率较高说明争顶头球射门意识较强,但在头顶球配合战术的意识方面,中国队目的性不强,不能充分利用头顶球技术的特点,与日本队和韩国队存在一定的差异。
[ 1 ]吕健力,肖建国,等.世界高水平足球比赛中头顶球技术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2).
[ 2 ]贾强,吕健力,等.对第十二届欧洲杯头顶球技术运用情况的研究[ 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6).
[ 3 ]陈翀.世界杯足球比赛头顶球进球规律的探讨[ J ].宜春学院学报,2011 (12).
[ 4 ]马宪涛.2011亚冠足球赛中国球队头顶球技术运用情况的分析[ 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
[ 5 ]张建波.200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头顶球技术运用情况的分析研究[ D ].江苏:苏州大学,2009.
G843
A
1674-151X(2016)09-134-04
2016-07-20
唐光蕊(199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