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通阳活血法采用局部灼灸及回旋灸治疗带状疱疹及预防其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2016-11-10黄玉鑫秦耀琮张春霞欧阳琳

大众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神经痛疱疹带状疱疹

黄玉鑫 秦耀琮 覃 锋 张春霞 欧阳琳 张 力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基于通阳活血法采用局部灼灸及回旋灸治疗带状疱疹及预防其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黄玉鑫1秦耀琮2覃锋2张春霞2欧阳琳1张力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目的:采用局部灼灸及回旋灸治疗带状疱疹及预防其后遗神经痛,为提高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方法采用随机表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的方法,共观察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基于通阳活血法采用局部灼灸及回旋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两组均采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观察并分析两组7天后的临床疗效,通过回访方式了解第1、2、3个月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疼痛程度、皮损程度、皮损面积、烧灼感积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7天疗效分析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 76.67%, 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症状变化于1个月后、2个月后、3个月后有所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带状疱疹的发生多因“瘀”而非“热”,故外治应针对“瘀”以热疗为主,通阳以行瘀。(2)局部回旋灸及壮医药线点灸均可起通阳行瘀的作用,故对治疗带状疱疹治疗及预防其后遗神经痛均有疗效。但回旋灸的热力更甚,故疗效优于药线点灸,且其更简便。(3)局部灼灸时会形成一层薄痂,进一步的促进疱疹的愈合。

艾灸;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一种自限性的皮肤性疾病,是门诊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潜伏在人类脊髓后角神经元中。当人们抵抗力低下或过度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以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着神经纤维移行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其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春秋季节多见[1]。其中年龄是发生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多项研究表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高,研究表明50岁人群中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为20%~30%,80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0%,以致半数以上的病例出现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2-4]。其后遗神经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心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为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五科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共60例。

1.2诊断标准

1.2.1带状疱疹诊断标准

参照2013年出版的张学军的《皮肤性病学》[5]第八版制定带状疱疹诊断标准如下:

(1)起疹前可能伴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

(2)患处皮肤自觉有明显地灼热或灼痛感,触之有较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5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及发疹。

(3)本病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颅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4)病灶常先出现潮红斑,继而迅速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成簇状分布而不融合,后快速发展为水疱,疱壁紧张透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

(5)皮损沿着神经(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单侧,通常情况下不超过正中线,但也有一些皮损超过皮节上、下界限,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

(6)病程一般为2至3周,老年人可能需要3至4周,当水疱干涸、结痴甚至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7)还有带状疱疹特殊表现,例如眼、耳特殊带状疱疹。

1.2.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

参照张学军的《皮肤性病学》[5]诊断标准,皮损消退后,神经痛持续存在四周以上者。

1.3病例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2)我科住院患者。

(3)病历资料完整。

(4)同意接受相应治疗者。

(5)接受3个月随访者。

1.4病例排除标准

(1)同时伴有严重心、脑、肝、肾以及造血系统等病情严重或病情不稳定的原发性疾病,必需首先接受内科治疗者。

(2)同时伴有恶性肿瘤并晚期、精神病、糖尿病以及艾滋病患者。

(3)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是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4)伴有妊娠的患者。

(5)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

1.5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1)纳入后发现伴有排除标准的患者。

(2)不能按时、按要求进行相关治疗的患者。

(3)记录资料不完整或者患者要求中止治疗者。

(4)因病情需要转去它科治疗者。

(5)治疗期间必需要服用其他的药物的患者(即是有可能会影响到相关临床研究的)。

1.6实验分组

按纳入病例标准、排除病例标准选取带状疱疹患者60例。根据60例患者的症状,舌、脉象进行辩证分型,归纳总结其病机,并统计其病例数。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予共同治疗基础,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应用局部灼灸及回旋灸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

1.7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参照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专家组修订的《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治疗方案采用口服阿昔洛韦片治疗,每天5次,每次400mg,服用7天为一个治疗疗程。

1.7.1治疗组治疗方法

(1)治疗第1天,患者取相应舒适体位,暴露皮损部位。常规消毒后,予针头挑破水疱,予点燃后的艾条,直接轻点烧灼于疱疹处(即艾条点灸疱疹处,后迅速离开,避免时间过长引起烧伤),并形成一层薄痂(具体操作图可见图1、2、3),之后采用回旋灸。

(2)治疗第2天,在其疱疹处及其周围予回旋灸(广泛的)治疗,以病人灼烫感觉为宜,并且能耐受为度,治疗时间的长短要跟据皮损大小来决定,通常治疗时间为30分钟左右。每日1次,连续行6次治疗。

(3)7天为1疗程。

(4)治疗期间,注意保持皮损周围的清洁干燥。

图1 具体操作1

图2 具体操作2

图3 具体操作3

1.7.2对照组治疗方法

药线点灸是流行于壮族民间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用苎麻线为原材料,经中药炮制,点燃后可以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特点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取穴:特殊取穴:蛇头穴(最先起疱疹的皮损处),莲花穴(以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及病损部选取穴位,此穴位成莲花形,将皮损围住进行点灸,并随着皮损的缩小而缩小范围)。

(2)操作方法:用食指、拇指持壮医药线的一端,并且要露出线头1~2cm,再将线头于酒精灯上点燃,如有火焰必须扑灭,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将点燃端对准穴位迅速将有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皮损或穴位上(操作时注意要顺应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手法必需要稳重而灵敏)。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痒感,不能用手抓破,以免感染。治疗期间禁食辣椒、白酒和香辣等刺激性食物。

(3)1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4)治疗期间,注意保持皮损周围的清洁干燥。

1.8疗效判定标准

(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2)依据对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疗效观察的记录结果来判定。

综合以上两点其疗效判定标准为:

①治愈:皮损方面,无新起水疱,所有水疱干涸结痂,或干痂均已脱落,皮损处仅留淡红斑或色素沉着;其伴随症状消失。

②有效:皮损消退达至30%以上,水疱大部分结痂,无新起水疱形成,疼痛基本消失。

③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或消退不明显,有新水疱形成,疼痛未减轻,伴有神经痛。

1.9疼痛评估法

疼痛评估法:使用视觉模拟尺(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患者进行评估。就是用1条10cm长的标尺,用数字来表示不同的疼痛强度(0~10)。标尺的正面两端各代表无痛(0cm)以及最痛(10cm),并告知病人可以在背面标出最能代表自己当前疼痛强度的点。然后测量0到标出点的距离,就视为疼痛强度的评分值。并且根据该评分值将疼痛的观察指标设定为如下4个等级:

表1 疼痛评估等级划分表

1.10症状、体征分级评分

参照舒氏、姚氏[6]的观察方法以及陈氏、刘氏等[7]等对主要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于入院时和治疗后第7天记录分值。

表2 主要症状体征评分表

1.11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根据导师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病多是由瘀(滞)所引起的,与众多医家的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作出临床研究,收集60例病例进行临床观察,纳入病例时通过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辩证分型,主要是依据舌象、脉象来辩证鉴别患者是热(火)或瘀(滞)引发的带状疱疹。热和火可以统一归为热,根据八纲辩证其所表现的证候可以归纳为热证,因此可以参照热证的临床表现来辩证;瘀和滞其病机不谋而合,气滞和血瘀可以互为因果,根据气血津液辩证其所表现的证候可以归纳为血瘀证,因此可以参照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来辩证,如下所示。

参照2012年邓铁涛修订的《中医诊断学》[8]中热证及气滞血瘀证中临床表现,对60例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常见症状频数表,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60例患者常见症状频次表

由表3可知,在60例带状疱疹患者常见症状出现频次较高的有疼痛(60次),水疱(56次),舌紫暗、脉涩(40次),局部潮红(31次)。中医认为“不通则痛”,疼痛是由于气滞血瘀导致经络阻塞不通。舌紫暗、脉涩为“瘀”所主。水疱是因为营卫不和,营阴外渗所致。局部潮红非全身热而是局部热所致,因局部气血不通,凝滞经络,郁久而化热。根据表3可知,60例带状疱疹患者主要病机要素为“瘀”非“热”。

综上所述,将60例病例按照四诊合参来辩证,统计热证和气滞血瘀证或其他证候的病例数,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各证候病例数(共60例)所占的百分比(%)

由表4可知,在临床研究中纳入的60例病例属气滞血瘀证的患者占55%,属热证的患者占23.33%,其余的占21.67%。临床上多见带状疱疹是由瘀(滞)引起的,由热引起的带状疱疹相对较少。结果提示本病在临床上以“瘀”为主,主要为气滞血瘀,致经络阻塞不通,得热则散;治疗上从中医外治法方面着手研究,是以温阳通络法为主,方法是采用艾条局部灼灸及回旋灸治疗带状疱疹及预防其后遗神经痛。外治法与内治法大不相同,外治法较为注重辨病而不是辩证。

2.1两组疱疹区疼痛程度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表5 疱疹区疼痛程度治疗前后积分比较(¯X±S)

由表5可知,自身前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疱疹区疼痛程度积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治疗期间两组前后疼痛程度积分均有所改善,说明两组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减轻带状疱疹神经痛;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其治疗前疱疹区疼痛程度平均积分比较,P=0.893,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疼痛程度平均积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积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P=0.005,P<0.05。因此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积分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显著,说明艾灸法可较明显地改善患者带状疱疹神经痛。

2.2疱疹区皮损程度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表6 疱疹区皮损程度治疗前后积分比较(¯X±S)

由表6可知,自身前后比较:两组前后皮损程度积分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治疗期间两组前后皮损程度积分均有所改善,说明两组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减轻皮损程度。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其治疗前后皮损程度平均积分比较,P=0.285,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程度平均积分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积分经统计学比较,与治疗前相比,P=0.000,P<0.05,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说明艾灸法较明显的减轻患者的皮损程度。

2.3两组疱疹区皮损面积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表7 两组疱疹区皮损面积治疗前后积分比较(¯X±S)

由表7可知,自身前后比较:两组前后皮损面积的积分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治疗期间两组前后皮损面积的积分均有所改善,说明两组方法均能不同程度改善皮损。组间比较:治疗前后疱疹区皮损面积平均积分比较,P=0.108,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无显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积分发生了明显地改变,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积分经统计学比较,P=0.019,P<0.05,差异显著,说明艾灸法可较明显改善皮损的修复。

2.4两组疱疹区烧灼感程度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表8 两组疱疹区烧灼感程度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X±S)

由表8可知,自身前后比较:两组前后带状疱疹烧灼感积分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治疗期间两组前后带状疱疹烧灼感积分均有所改善,说明两组方法均能不同程度缓解烧灼感的程度。组间比较:治疗前后疱疹区带状疱疹烧灼感程度平均积分比较,P=0.437,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积分发生了明显地改变,与治疗前比较,P=0.025,P<0.05,差异显著,说明艾灸法可较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烧灼感程度。

2.5两组带状疱疹患者次症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表9 两组带状疱患者次症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X±S)

由表9可知,自身前后比较:两组前后次症总积分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治疗期间两组前后次症总积分均有所改善,说明两组方法均能不同程度缓解患者的次症症状。组间比较:治疗前后疱疹患者次症症状平均分比较,P=0.439,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次症症状的总积分发生了变化,与治疗前先比,P=0.001,P<0.05,差异显著,说明艾灸法可较明显地缓解次症症状。

2.6两组7天疗效的比较

表10 两组疗效(%)比较(¯X±S)

由表10知,7天治疗期间,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66.67%,有效率为23.33,无效率为10%,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53.33%,有效率为20%,无效率为23.33%,总有效率为76.67%。观察到两组的总有效率有差异,经过秩和检验分析得出P=0.000,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艾灸法在治疗带状疱疹时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2.7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比较

表11 两组病例疹愈后随访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的比较

由表11可知,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症状变化于1个月后、2个月后、3个月后有所改善,经秩和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5。说明两组方法均能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但是艾灸的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药线点灸。

3 讨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带状疱疹中医名为“蛇串疮”,既然名“疮”,其病机也不离“营气不从”。《灵枢·痈疽篇》说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其中“血泣则不通”和“血泣不行”均为营气不得通行,稽留于局部经脉之中,造成局部相对而言的“营强卫弱”,营气溢出脉外,滞于组织中而为“痈肿”,于带状疱疹则表现为“营阴外渗”而致的“疱疹”。引起“血泣不通”的常见原因为“寒邪”,而“血泣不通”得结果常常是“化热”。故前述的文献研究部分的60例病例的临床观察,带状孢疹患者极少见到发热、口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的符合八钢辨证的热证之症状,往往仅见疱疹周缘潮红的局部热象。结合以上研究,可以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生,主要因为“瘀”而非“热”。故治疗,尤其是外治主要应针对“瘀”而非“热”。“瘀”即“血泣不通”,营气稽留于局部经脉之中,造成局部相对而言的“营强卫弱”,故外治以“热疗”诸法,可达温经通阳(卫气),消除血瘀(营气壅遏)的目的。《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即为此理。局部回旋灸和壮医药线点灸均符合“热疗”之理,故选择艾灸法治疗带状疱疹。

4 结论

带状疱疹的发生多因“瘀”而非“热”,故外治应针对“瘀”以热疗为主。通阳以行瘀。局部回旋灸及壮医药线点灸均可起通阳行瘀的作用,故对治疗带状疱疹治疗及预防其后遗神经痛均有疗效。但回旋灸的热力更甚,故疗效优于药线点灸,且其更简便,无药线点灸“玄”的成分。局部灼灸时会形成一层薄痂,进一步的促进疱疹的愈合。研究表明,艾灸可能是通过温阳的作用(即得温则散)来治疗带状疱疹及预防其后遗神经痛,疱疹处予局部直接灼灸形成一层薄痂,进一步促进带状疱疹的愈合。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其治疗带状疱疹及预防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是可以肯定的,加上艾灸具有中医外治简便廉验的特点,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于带状疱疹的治疗及预防其后遗神经痛。

[1] 周静.糖皮质激素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应用[J].皮肤病与性病学,2007(4):14-16.

[2] Oxman MN,Levin MJ,Johnson GR,et al. A vaccine to prevent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older adults[J].N Engl JMed,2005,352(22):2271-2284.

[3] 李娟,索罗丹,赵丹.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5):781-784.

[4] Robert W,Johnson,et al. Herpes z oster epidemiolgy,management and disease and econo burden in Eurpoe: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Ther Adv vaccines,2015,3(4):109-120.

[5]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5-67.

[6] 姚尚龙,舒化青.疼痛治疗学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05,22 (12):793.

[7] 刘立红,陈艳,历志.更昔洛韦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06,17(2):85-86.

[8]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82,103.

Clinical observation based on method of Tong Yang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using local burn moxibustion and cyclotron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and its prevention in postherpetic neuralgia

Objective: The local burning moxibustion and cyclotron moxibustion treatment belt shaped herpes and prevent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herpes zoster and reduced from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ain incidence rate and provide clinical evidence. Methods: In this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observ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60 cases of herpes zoster patient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3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30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based on Tong Yang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by local burning moxibustion and cyclotron moxibustion treatment, Zhuang medicine medicated thread moxibustion therapy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are used acyclovir antiviral therapy.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7 days,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after 7 days, through the pay a return visit understanding 1, 2, 3 months after the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change.Results: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degree of pain, the degree of skin lesions, skin lesions area, the burning sense of the points decreas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7 groups of two days of efficacy analysis,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 and 76.67%, P<0.05,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hanges of two groups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ssociated symptoms after 1 month, 2 months, 3 months after the improvement,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Conclusion: (1) Herpes zoster occurred due to "blood stasis" rather than "hot", so treatment should be in view of "blood stasis" mainly to hyperthermia, yang to blood stasis. (2) Local cyclotron moxibustion and Zhuang medicine medicated thread moxibustion can pass Yang, removing blood stasis, so on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treatment and prevent postherpetic neuralgia has curative effect. However, the heat of the cyclotron moxibustion is more and more, so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medicine line point moxibustion, and it is more convenient. (3) Local burning moxibustion will form a layer of thin crust, further promote the healing of herpes.

Moxibustion; herpes zoster; postherpetic neuralgia

R275.9

A

1008-1151(2016)04-0085-05

2016-03-11

黄玉鑫(1988-),女,广东清远人,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外治法研究。

猜你喜欢

神经痛疱疹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诊治释疑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