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动词时态的认知研究
2016-11-10孟庆楠周世界
孟庆楠,周世界
(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英语动词时态的认知研究
孟庆楠,周世界
(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对于英语中的动词时态,学生往往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而无法对各种时态进行灵活使用。采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以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体为例,通过Langacker的心理空间模型,对英语时态中的一些典型用法进行剖析,并对英语的时态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
英语;动词时态;认知语言学;心理空间模型
一、引 言
关于英语动词时态的分类,一直以来存在着较大争议。不同的学者,从形式、语义、功能及语用等多个角度,对英语的时态有着不同的分类方式[1]。国外学者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有:双时制,如Quirk等(1985)[2],Binick(1991)[3],Taylor(2013)[4],Declerk(1991)[5];三时制,如Comrie(1985)[6],Klein(2002)[7];四时制,如Nesfield(1928)[8];六时制,如Hornstein(1978)[9];七时制,如Jespersen(1933)[10];九时制,如Reichenbach(1947)[11];三十六时制,如Halliday(2001)[12]。而国内学者对于时态的分类也是莫衷一是。如:张道真[13]根据动作所表示的不同时间(过去、现在、将来)和动作完成的程度(一般时、进行时、完成时、完成进行时)将英语当中动词的时态分为12种;薄冰[14]则将过去、现在、将来、过去将来这四种“时间”和一般、完成、进行、完成进行四个“动作方面”(即体/态)进行排列组合,认为英语中一共有16种时态;章振邦[15]、王国栋[16]则继承了英国学者Quirk等人“两时两体”的分类方法,即根据动词形态上的不同,将英语动词的时态分为现在时和过去时,同时又根据动作是否完成这一句法上“体”(aspect)的特征,将动词分为进行体和完成体两种。这样一来,再加上完成进行体这种复合形式,就构成了传统语法当中所说的8种时体结合的“复合时态”。这些不同的分类方式不仅给众多英语学习者造成一定的困惑,同时也给广大英语教师在英语时态教学方面带来极大不便。到底采用哪种分类方式更有利于课堂的语法教学,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时态应该如何区别,以及对于某一时态的特殊用法如何进行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加信服,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就有效的英语语法课堂教学而言,采用“两时两体”的分类方式最为恰当,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英语时态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由于传统语法深受拉丁语语法的影响,因而更加倾向于采用“三分法”的时态分类方式,即将动词的时态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并将“体”与“时”的概念融合到一起,进而构成多种“复合时态”。然而,这种分类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混淆时间(time)和时态(tense)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自然的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能够被人感知,属于语义范畴的概念,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丰富的时间表达方式;而时态作为一个语法形态范畴的概念,只是时间的表达方式之一,并非每一种语言都具有时态。比如汉语就是通过一些表示体的助词“着”“了”“过”以及时间状语等词汇手段来表示时间的。在具有时态的语言当中,也并非所有语言都存在着“将来时”这种时态。比如现代英语中,在表达将来时间概念时,动词并没有像拉丁语一样形态上的屈折变化,而是借助will/shall等情态助动词,或是采用如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体、be about to do、be to do等其他手段来表示。因此,传统语法对英语时态所采用的三分法的分类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误导。从语法形态的角度来说,英语中只有现在时和过去时这两种基本的语法时态,两者均可以用于表达过去的时间、现在的时间和将来的时间。然而,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且大多受到薄冰、张道真等语法学家所提出的多种复合时态的影响,再加上教师对于时态划分这一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使得学生对时态用法的学习,更多是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尤其对于一些特殊用法,很难了解其背后真正的原因。这正是近年来新兴的认知语言学流派所擅长解决的问题,即对语言现象提供解释的理据。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的心理空间模型,以动词时和体的一些典型用法为例,对其背后的理据进行解释,力求为英语语法的时态教学提供一些新的借鉴。
二、Langacker的心理空间模型对简单时态的描述
Langacker[17]认为:由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体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即只有对现在发生的事件才能够直接进行感知,而对于过去发生的事件,只能通过间接性的回忆,对将来将要发生的事件,只能通过预测或是想象等手段,因此,人们对于某一事件的认知程度,取决于其发生的时间与现在时间的距离,即图1(a)所示的“基本认知模型”。在该模型中,横轴从左到右依次表示时间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最右端的虚线部分表示将来时间。客观世界(reality)用一个由虚线组成的不断向右扩大的圆柱体来表示,其发展变化的方向是单向的、不可逆的。C代表认知活动的主体,即作为说话人的识解者(conceptualizer)。而圆柱体底座的虚线部分所组成的圆形则表示目前正在经历的现实世界(current reality)。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不可能对客观世界进行完全充分的认知,甚至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用最内层实线部分组成的小圆柱体表示某一特定的识解者对于客观世界的已有认知(conceived reality)。该圆柱体的底座部分,表示该识解者当前所认知的现实世界(immediate reality);外围虚线部分组成的大圆柱体,表示他有可能去认知的、目前表示怀疑或正在思考的、尚未完全接受的客观现实(unknown reality);而大圆柱体的外部,则是该识解者完全不了解的未知世界的一部分(non-reality as part of irreality)。这样一来,便将现实世界中的时间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
图1 基本认知模型与心理空间动态演化模型
上述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在语言学中表现为情态(modality)和时态(tense)的紧密结合:时态用于体现事件发生时间(event time)与说话时间(speech time)的关系,而情态则用于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根据图1(b)中Langacker的“心理空间动态演化模型”[18]所示,现实世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向前演化,并且未来可能的演化方向会受到当前现实世界的限制。如果识解者根据目前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经验,认为将来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irreality),就需要用虚拟语气来表示,如:Long live the king. 而对于那些在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事件(potential reality),则要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采用不同的情态动词(如may/might)来进行描述。而对于那些除非有未知的外力的出现,否则在未来必然会发生的事件(projected reality),则需要借助情态动词will/would来体现。当然,这些情态动词的选用,也会随着所选取的时间参照点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对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真实的人际距离与说话人认为的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则采用时态标记的手段来体现。这也恰好解释了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这两种基本时态的一些特殊用法。首先以一般过去时为例,该时态不一定表示在过去时间发生的动作。例如,在if条件句中,可以表示与现在或者将来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
If I were you, I would do better.
由于“我”不可能是“你”,因此这种主观的假想与现在事实相反,故采用一般过去时来增大假想事件与现实的距离感。
又如,一般过去时表示委婉请求的用法:
I wondered if you could give me some advice.
尽管wonder这一动作发生在现在,但是根据说话人的主观判断,认为与听话人之间的人际距离相对较远,因此出于礼貌,采用一般过去时来故意拉远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而如果改用过去进行体I was wondering...,则会进一步增大这一心理距离,使说话人的请求显得更加委婉。
同样,一般现在时也不一定表示在现在时间发生的动作,一些特殊的用法同样可以用上述Langacker的心理空间模型来解释。例如:
Just as we arrived, up comes Ben and slaps me on the back as if we’re life-long friends. ‘Come on, old pal,’ he says, ‘Let me buy you a drink!’ I’m telling you, I nearly fainted on the spot.[19]49
该句属于典型的历史现在时(historic present)的用法。尽管这一系列动作发生在过去,但是此处并未采用一般过去时,而是选用一般现在时,将过去发生的事件移植到现在,拉近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说话人对事件的叙述更加栩栩如生。这种用法尤其常见于传记、小说等叙事文体当中,例如:对历史战役中作战双方相互打斗场景的描述。如果采用一般现在时,就仿佛战斗的场景就发生在眼前一样。此外,一些表示交际性的动词(如tell, hear, learn, understand等),也可以通过一般现在时来表示过去发生的事件,仿佛说话的瞬间事件正在发生或是刚刚结束一般,拉近了与过去发生的事件的距离,并暗示所传递的信息到现在为止依然有效。例如:
Jack tells me that this position is still vacant.[19]49
The Bible prohibits the committing of adultery.[19]49
The ten o’clock news says that there’s going to be a bad storm.
一般现在时也可以用于表示将来的时间,尤其是对按照确定的时刻、日程等将要发生的事件的描述。一般现在时的使用,在主观上拉近了与将来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仿佛说话的瞬间,该动作正在发生一样。例如:
The plane leaves for Ankara at eight o’clock tonight.[19]50
像飞机起飞这种按照固定的时刻表在将来某一时刻发生的事件,可以在头脑中进行构拟。尽管飞机真正起飞的时刻是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然而在说话的同时,仿佛这一未来的场景正在头脑中被激活并展现一般。因此可以用一般现在时来表示将来确定的计划或安排。图2[20]63的整个方框表示这个句子所能激活的最大辖域(maximal scope,简称MS),而与说话内容最为相关的区域,即为直接辖域(immediate scope,简称IS)。IS下部的波浪折线部分对应说话的时间。右侧的三个虚线方框表示未来预期要发生的事件,而左侧的三个实线方框则表示说话瞬间正在头脑中上演的飞机按照确定的时刻表起飞的场景。这样一来,说话人话语说出的时间,就是头脑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因此可以采用一般现在时来描述飞机起飞这种按照固定的时刻表将要发生的事件。
图2 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时间(确定的日程)的认知模型
此外,一般现在时还可以用于表示某种抽象出来的典型事件(generic)。尽管与“地球绕着太阳转”这种超越时空的客观真理有所区别,但是,它也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对于世界的本质所进行的真实反映。例如:
A man proposes to a woman. [That’s how it is done.]
这句话是对男方向女方求婚这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惯例进行的描述。它并非指某一个特定的男性向某一个特定的女性进行的某一次求婚,而是将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了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直接辖域中的典型事件来代表发生现实生活中所有的此类场景(见图3[20]65)。尽管本句没有任何明确的时间参照,但是在说话的瞬间,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一场景仿佛正在头脑中上演一般。因此,也可以采用一般现在时来表示这一约定俗成的社会习俗。当然,如果这种风俗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逐渐被新的风俗所取代,那么则需要改用一般过去时来进行描述:In those days, a man proposed to a woman. [Now anything goes.] 即过去一直是这样的习俗,但现在已经不再如此。
图3 一系列具体事件的抽象原型的认知模型
总结来说,用一般现在时来表示非现在的时间,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现在时的基本用法相矛盾,但是,无论是表示过去时间还是将来时间发生的事件,都要对由句子所描述的真实事件(represented event)所感知到的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行判断,进而转化为图4(b)[20]62中在头脑中模拟发生的事件(representing event)。或者是将若干个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抽象成为一个典型事件,如上文中求婚的例子。这样一来,说话的时间就和头脑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完全吻合,进而符合图4(a)[20]62所示的用一般现在时描述现在时间发生的事件这一基本用法(prototypical use)。反之,若话语所激发的直接辖域在说话时间之前,则需要采用一般过去时。此外,由于头脑中的事件只是回忆或者是想象出来的,并非真实发生的事件,因此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并不是问题,说话人可以通过快进或是慢放的方式,来自动调节头脑中事件进展的速度,使事件发生的时间长短总是与说话时间的长短相吻合。
图4 一般现在时的基本用法与特殊用法在头脑中的不同图示
三、Langacker的时态认知模型对进行体动词的描述
众所周知,根据动词本身是否可以与进行体连用,可以将英语中的动词分为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或称为状态动词),即Langacker所提到的完成体动词(perfectives)和未完成体动词(imperfectives)。动态动词在直接辖域中,有明显的动作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点,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即状态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如图5(a)[21]60所示。而静态动词则在每一个时间点上,动作均保持同样的状态,可以用其中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发生的动作来代表整个直接辖域内的动作,如图5(b)[21]60所示。
图5 动态动词(a)与静态动词(b)的认知模型比较
由于上述求婚的例句中所出现的动态动词propose只是对该动作行为进行的概括性描述,并非对真实发生在眼前的求婚场景进行叙述,因此完全可以采用一般现在时,而忽略动词本身体的特征,使得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完全吻合。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在头脑中快进整个求婚的过程。但是,如果想要将动态动词在某一瞬间的状态展现出来,就需要将该动词在变化过程中某一时刻的状态进行放大并截取出来,将其转化为类似于静态动词的状态。同样的,要想强调某一动态动词的动作在一段时间范围内的持续性,也要通过展现该动作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来代表其在一段时间范围内的状态,而不去关注动作开始与结束的时间点及其内在的变化。上述两种情况,都需要借助动词的进行体形式来表达,唯一的不同就在于狭义的现在进行体(即描述现在某一时刻的动作)和广义的现在进行体(即描述在目前一段时间范围内持续进行的动作)之间的区别。在图形中就是直接辖域的边界到底是清晰可见还是被模糊淡化的区别,如图6[21]67两个竖向箭头所指示的位置。下面就以延续性动词sleep为例,通过图示来说明表示某一事件正在进行的现在进行体“(A: What is he doing?) B: He is sleeping.”在头脑中的认知过程。
图6 动态动词“sleep”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的认知模型
首先,需要在sleep所能引起的最大辖域内创建一个直接辖域ISA(aspectual),即通过截取sleep这一动作在某段时间之内平稳的、未完成的状态,将该动态动词近似地转化为静态动词。然后,再在这个ISA的内部建立一个新的直接辖域IST(temporal),即将sleep在某一平稳时间段内保持不变的动作浓缩到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上,以IST内的粗线表示该动作在说话瞬间的状态,这样就使得整个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在长度上保持完全一致。由于直接辖域ISA的两端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这句话是在强调动作的未完成性,即描述他在当前一段时间(duration)之内所处的状态。如果换成静态动词,那么其在头脑中所引起的认知过程也与图6类似。
当然,现在进行体也可以用于表示在当前一段范围的时间之内重复发生的动作(habitual present)。因此,如果上面关于sleep的例句是在另外一种语境之下,例如:What’s wrong with me that I’m sleeping so much lately?那么,在说话的瞬间,sleep这一动作不一定正在发生,而是作为一种抽象的原型出现,展现每次发生的动作所具有的共性特征,类似于上面在阐释一般现在时的用法中所提到的男性向女性求婚的例子。此时所展现的,是头脑中虚拟的睡觉的场景,并与说话的时长形成对应关系,如图7[21]79所示。
图7 动态动词“sleep”用进行体表示习惯性动作的认知模型
这样一来,在加入了进行体的概念之后,前面所提到的历史现在时(historic present)的用法便可以扩展到历史现在进行体,即将过去某一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话人眼前,仿佛说话的瞬间正在发生一样。与历史现在时的区别就在于:用于历史现在时的动词,往往都是瞬间性的动词(即动作刚一开始就意味着结束,如jump, knock, kick等),将整个动作过程完整地进行呈现,使得动作处于被强调的前景化(foregrounded)状态。而用于历史现在进行体的动词,往往是一些延续性动词(如think, guess等),强调该动作处于正在进行的状态,往往作为背景(background)出现,起到一种衬托、铺垫的作用,并非信息的焦点。比如下面的例句:
She has her wedding ring on. And it’s like she’s with this guy and they’re kinda like all over each other. And I’m thinking, well, I guess that’s her husband... but the thing is, you know, she’s kind of all sophisticated and everything and I’m thinking, you know, this guy, I can’t really believe that guy’s her husband.... And of course later on I find out it’s not her husband. So I’m thinking, you know, I don’t know what’s going on here.
在上述例句中,I’m thinking只是说话人在回忆过去发生的事件的过程中,对当时自己所处的状态的描述,而并非说话瞬间正在进行思考,因此采用的是历史现在进行体,来重现当时的情景。另外,尽管think是一个状态动词,按理说状态动词本身就表示一个正在持续的过程,一般不能用于进行体当中,但此处却有所不同。这里是在强调“我”正在思考这一动作意义,且在说这句话的瞬间,头脑中“思考”的过程并未完全结束,因此,如图8[21]74所示,通过在直接辖域ISA中截取动作的片段IST作为新的直接辖域,来代表整个思考的过程,并且与说话时间相吻合,对过去正在思考这一动作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仿佛说话瞬间正在发生一样。
图8 历史现在进行体(historic present progressive)的认知模型
此外,动态动词又可以根据其动作持续时间的长短,进一步划分为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即瞬间动词)。由于瞬间动词动作开始即意味着结束,因此,当瞬间动词用于现在进行体中时,就表示某一动作在一段时间范围内的重复发生。这就很有可能出现其动作持续的时间与说话的时间不相匹配的情况,进而导致在直接辖域内会有多个重复性的动作出现,或者是只有一次动作的一部分。例如:She is blinking. 图9[21]79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认知过程。
图9 一连串重复发生的动作的认知模型
综上所述,无论是一般现在时还是现在进行体,都可以通过图示的方法,对其典型用法认知过程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二者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说话的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完全一致(无论是真实事件还是头脑中假想的事件),而后者则是截取动作的某一片段,使之与说话时间的长度相对应,如图10(a)[20]58所示。这一认知过程也可以推广到过去进行体当中,只不过此时事件发生的时间要早于说话的时间,并且更强调整个动作发生过程的完整性,而并非某一瞬间的状态,如图10(b)[20]58所示。
图10 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不同认知模型的比较
四、认知语言学视角在语言教学中的局限性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发现:认知语言学为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对时态教学中一些基本时态的典型用法提供了系统的、形象生动的阐释。然而,也应该注意到,认知语言学这一视角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的语法教学。首先,由于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距今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其理论本身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为止,通过认知图示的方法,只能够解释一部分语言现象。上述Langacker的心理空间模型,更适合对于英语时态当中特殊用法的讲解[22]。此外,在认知语言学内部,对于一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各个不同的流派之间仍未达成共识。其次,语言学习除了具有其认知性的一面之外,还有技能性的一面。不可否认的是,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无法代替大量真实的语言操练[2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必要将每一个语法点背后的理据都对学生进行解释,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毕竟,对语言理据的探究并不等同于对一门语言的熟练掌握。第三,由于认知语言学在解释语言现象的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如本文中涉及的直接辖域、最大辖域等概念,而对这些专业术语的讲解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可能会事倍功半。最后,尽管通过意象图示这种可视化的手段,可以将抽象的语法概念进行形象的阐述,但是这种做法往往需要学习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英语水平,对于较低层次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理解起来难免会有一定的难度。目前看来,只能作为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量语法知识的前提下,对传统语法教学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补充与升华。
不过,尽管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仍不能否认认知语言学在语言教学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应该鼓励更多的师生去进行大胆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去共同开垦这块充满未知的处女地。
[1]何举纯.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10.
[2]QUIRK R, GREENBAUM S, LEECH G, 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5.
[3]BINICK R I. Time and aspect[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6, 388.
[4]TAYLOR J R. Cognitive grammar[M]. [S. l]: World Book Inc., 2013: 11-12.
[5]DECLERK R. Tense in English-Its structure and use in discourse[M]. London: Routledge, 1991.
[6]COMRIE B. Ten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7]KLEIN W. How time is encoded[C]//KLEIN W, LI Ping. The expression of time.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9: 51.
[8]NESFIELD J C. Outline of English grammar[M].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1957: 55.
[9]HORNSTEIN N. As time goes by: Tense and universal grammar[M]. London: Massache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0: 11.
[10]JESPERSEN O. 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M].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33.
[11]REICHENBACH H. Elements of symbolic logic[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47.
[12]HALLIDAY M A K.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Routledge, 2014.
[13]张道真.英语语法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14]薄冰.高级英语语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234.
[15]章振邦.新编高级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03.
[16]王国栋.王国栋国际英语深层语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157.
[17]LANGACKER R.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301.
[18]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2: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77.
[19]QUIRK R, GREENBAUM S, LEECH G, et al.A student’s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85.
[20]LANGACKER R. The English present: Temporal coincidence vs. epistemic immediacy[C]// PATARD A, BRISARD F. Forum paper collection: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tense, aspect and epistemic modality.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1.
[21]WIT A D, BRISARD F. A cognitive grammar account of the semantics of the English present progressive[J].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13, 50(1): 49-90.
[22]杨卫健.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时态教学[J].基础英语教育,2013(2):3-8.
[23]文秋芳.认知语言学对二语教学的贡献及其局限性[J].中国外语教育,2013(2):23-31.
2016-04-2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132016087);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4AYY001)
孟庆楠(1988-),男,讲师;E-mail:jackmengqn@163.com
1671-7031(2016)05-0090-07
H31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