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例面部皮炎患者临床及致病因素分析
2016-11-10燕孟现广杨秀莉
曲 燕孟现广杨秀莉
166例面部皮炎患者临床及致病因素分析
曲 燕1孟现广2杨秀莉2
对166例面部皮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部分患者行皮肤斑贴试验与点刺试验。其中,女性(138例)多于男性(28例),年龄2~89岁,平均(30±12)岁;春季发病率为3.85%,高于夏季(0.56%)、秋季(0.84%)和冬季(3.33%);接触性皮炎与激素依赖性皮炎是面部皮炎最常见的类型,分别占30.7%和21.1%;皮肤斑贴试验和点刺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69.05%、72.22%,是寻找致敏原的有效方法。
面部皮炎; 斑贴试验; 皮肤点刺试验
近年来,颜面皮炎的发病率有逐步上升趋势,已逐渐成为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病。面部皮炎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对于不同人群,不同环境、季节与地区间,发病的原因与诱因存在多方面差异。我们针对济南地区面部皮炎患者,进行了临床特点和致病因素的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诊断标准 面部皮炎指发生在颜面部非感染性炎症,表现为面部反复发生的红斑、丘疹、脱屑等多形态皮肤损害,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瘙痒等不适。需要排除痤疮、酒渣鼻、单纯疱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引起的面部皮肤受累。临床包括以下几大类:
1.1.1特应性皮炎 符合Williams诊断标准,且皮损主要分布于颜面区。
1.1.2接触性皮炎 颜面部位皮肤接触外界环境的过敏原后通过直接刺激或者间接变态反应而发生的炎症性疾患。
1.1.3季节性接触性皮炎 呈季节性突然发病,反复发生;表现为面部红斑,鳞屑;无明显致敏物接触史。
1.1.4脂溢性皮炎 面部脂溢性部位出现典型红斑及油腻性脱屑。
1.1.5光感性皮炎 皮肤接触光感性物质或服用某些光感性药物后发病,表现为日光照射后于曝光部位发生的瘙痒性多形性皮疹。
1.1.6激素依赖性皮炎 有面部长期外用含糖皮质激素制剂或化妆品史;自觉瘙痒、烧灼感,伴有激素依赖性和反跳现象。
1.1.7其他不明原因的皮炎 符合面部皮炎诊断,但目前尚不能归类为以上几类的面部皮炎。
1.2一般资料 随机入选166例患者,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面部皮炎患者。入选患者中女性138例(83.1%),男性28例(16.9%),男女比例1∶4.93;年龄2~89岁,平均(30± 12)岁;病程3天~12年,中位病程14.46个月。职业:干部与职员81例(48.8%),工人20例(12.0%),学生44例(26.5%),无业人员21例(12.7%)。
1.3方法
1.3.1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系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自行设计,包括患者详细的一般资料、生活及工作中诱发加重病情的因素、既往及家族中过敏性疾病史、皮损形态、临床症状等共20余项内容。
1.3.2斑贴试验 使用由瑞典化学诊断技术公司生产的瑞敏TM系列接触过敏原检测试剂盒。操作及判读标准以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ICDRG)推荐的标准为依据。
1.3.3皮肤点刺试验 采用德国默克集团Allergop-harma公司生产的阿罗格过敏原点刺试剂盒,包括30种变应原液、阳性对照液及一次性变应原点刺针。以组胺作阳性对照,以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
1.3.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方差不齐者采用Kruskal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发病率 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中面部皮炎的发病率为1.98%,春季发病率最高达3.85%,见表1。
2.2面部皮炎患者分类诊断 见表2。
表1 面部皮炎的发病率
表2 面部皮炎的分类诊断
2.3问卷调查 有特应性疾病家族史患者 28例(16.9%),其中特应性皮炎13例(χ2=37.459,P<0.05);本人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41例(24.7%),其中特应性皮炎16例(χ2=64.138,P<0.05)。生活习惯因素影响最突出的进食辛辣食物(34.3%);引发或加重病情的物理因素常见为日晒(24.7%)及干燥(20.5%);病情随季节变化的患者69例(41.6%);其中春秋季节加重或发生居多36.1%;生活接触因素中最的护肤品接触过敏39.2%;临床症状瘙痒最突出(80.1%),其次烧灼及干燥感。
2.4斑贴试验结果 共42例患者行斑贴试验,呈现阳性反应者29例,阳性率为69.05%。阳性率较高过敏原依次为芳香混合物(23.81%)、硫酸镍(19.05%)、对苯二胺(16.67%)、硫柳汞(14.29%)、甲醛(11.90%),见表3。
2.5点刺试验结果 36例患者行点刺试验,至少一项阳性者26例(总阳性率72.22%)。阳性率居前五位的变应原是:屋尘螨、粉尘螨、动物毛I、树II、杂草,见表4。
表3 42例面部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
表4 36例患者点刺试验结果
3 讨论
本调查中51例接触性皮炎患者由化妆品引发33例(64.7%)。有研究报道114例面部皮炎斑贴试验时,化妆品皮炎组患者芳香化合物的阳性率27.7%,明显高于季节性面部皮炎组及其他面部皮炎组[1]。护肤品引发面部皮炎患者23例,斑贴试验5例出现芳香混合物阳性反应,阳性率为21.74%,说明芳香化合物是化妆品皮炎的主要变应原。
目前化妆品带有完整成分及说明书的产品很少,导致很多患者即使通过斑贴试验等途径查出致病过敏原,在购买化妆品的时候仍然不知道哪些产品含有这些致敏物质。除了化妆品以外,药品也是常见的接触性过敏原[2]。国内外有报道外用氯霉素、百菌清、新洁尔灭等导致面部的接触性皮炎。本调查中由外用药品引发的接触性皮炎5例:红霉素眼膏3例,冰黄肤乐软膏1例,三七粉1例,均为未经医生诊断自行购药外用,提示外用药物亦需谨慎。
35例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中,30例(85.7%)患者出现红斑,21例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平均病程(21.41±28.87)个月。最典型症状灼热(80%)、瘙痒(75.4%)和疼痛(33.3%),其他常见症状有干燥、紧绷感,甚至伴睡眠不佳、头晕、头痛、烦燥、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本次调查中6例(17.1%)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有长期失眠史,比其他类型面部皮炎患者均高(χ2=12.827,P<0.05),说明激素依赖性皮炎病程较长且易反复。
国外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特应性皮炎发病率逐渐增加[3],其病因涉及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在23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中,家庭和个人有“异位性”病史的比率分别为56.5%、69.6%,高于其他类型的面部皮炎。另外与其他类型的面部皮炎相比,特应性皮炎好发于眼睑及口周(73.9%vs 21.0%,P<0.05)。诱发加重病情最突出的因素为环境干燥(43.5%),皮肤干燥可致皮肤屏障的异常,从而使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更易进入皮肤,导致促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细胞因子的激活,进一步使炎症加剧[4,5]。
季节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为接触空气中播散的花粉抗原引发的延迟性过敏反应。本调查中季节性接触性皮炎80%好发于春秋季。山东省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花粉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另外,花粉飘散与天气变化也密切相关,本地区春秋季节气候干燥,多风、浮尘,近40年平均气温逐渐增高,这些因素都会加重花粉播散从而导致季节性接触性皮炎。
6例光感性皮炎患者中3例有频繁更换美白类、遮光剂等护肤品史,1例长期应用降压药,1例长期服用左旋甲状腺素。提示接触香料等光感物质及服用光感药物都是光感性皮炎的常见诱因。
15例脂溢性皮炎患者中10例有长期便秘史,占66.7%,与其他类型的面部皮炎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张宏等[6]研究显示脂溢性皮炎患者肠道菌群显著失调,双歧杆菌等厌氧菌群的减少会造成肠蠕动减弱、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同时因排便不畅,许多有害产物和毒素等被过多吸收,加重肠道菌群紊乱,影响机体代谢和平衡,可能加重脂溢性皮炎。
在斑贴试验20种变应原中,阳性率居前的依次为芳香混合物、硫酸镍、硫柳汞、对苯二胺、甲醛,与国内康莉、王文慧等[7,8]的报道基本一致。以上物质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济南地区纺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电力和建材等几个行业发达,增加职业接触或生活接触致敏物的可能性。
本次调查中,点刺试验的阳性率最高的为屋尘螨和粉尘螨,16例屋尘螨阳性和14例粉尘螨阳性的患者,特应性皮炎分别占8例(50%)和9例(64.3%),提示尘螨是特应性皮炎的重要过敏原。有研究指出,为床垫和枕头加罩子、每周热水烫洗床上用品、经常清扫卧室等,可以有效降低屋尘螨变应原的浓度从而减轻屋尘螨致敏的A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9,10]。
动物毛与宠物饲养人群的增加有一定关系;另外,法国梧桐等绿化物种的增多及城区内草坪面积扩大,促使树木及杂草的点刺阳性率也较高。
本研究显示女性面部皮炎患者显著多于男性,发病年龄以20~40岁为主,且以接触性皮炎及激素依赖性皮炎居多。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往往存在多种化妆品同时使用或频繁更换化妆品情况,可能导致较多的接触性皮炎。另外中青年女性对面部皮肤过分关注,往往因痤疮、接触性皮炎等原发病而盲目用药或者非规范的做美容护肤继发激素依赖性皮炎。通过斑贴试验、点刺试验等检测手段可以明确部分面部皮炎患者的病因,对其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价值。
[1]Li LF,Wang J.Patch testing and aeroallergen intradermal testing in factial dermatitis[J].Contact Dermatitis,2000,43(2):90.
[2]Mortz CG,Andersen KE.New aspects in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J].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2008,8(5): 428-432.
[3]Williams HC.Epidemiology of atopic dermatitis[J].Chin Exp Dermatol,2000,25(7):522-529.
[4]Elias PM,Wood LC,Feingold KR.Epidermal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dermatoses[J].Am J Contact Dermat,1999,10:119-126.
[5]Effendy J,Loffler H,Maibach HI.Epidermat cytokines in murine cutaneous irritant responses[J].J Apppl Toxicol,2000,20:335-341.
[6]张宏,余林中,易敏,等.脂溢性皮炎患者粪便正常菌群的定量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5):399-340.
[7]康莉,康定华.面部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2):1392-1393.
[8]王文慧,李邻峰.面部皮炎的病因及加重因素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7):568-571.
[9]Ricci G,Patrizi A,Specchia F,et al.Effect of house dust mite avoidance measures in children with atopic ermatitis[J]. Br J Dermatol,2000,143:379-384.
[10]Mohrenschlager M,Darsow U,Schnopp C,et al.Atopic eczema:what's new?[J].JEADV,2006,20:503-513.
(收稿:2015-09-09 修回:2015-09-29)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etiological factors of facial dermatitis
QU Yan1,MENG Xianguang2,YANG Xiuli2.
1.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Yuhuangding Hospital,Yantai 264000,China;2.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Jinan Central Hospital,Jinan 25001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YANG Xiuli,E-mail:yangxiuli66@163.com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 etiological factors was performed in 166 patients with facial dermatitis(FD).130 patients were female,and 28 patients were male.The patients aged from 2 to 89 years old and the average age was(30±12)years old.The incidence rate in the spring was 3.85%,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ummer(0.56%),autumn(0.84%)and winter(3.33%).Contact dermatitis(30.7%)and hormone dependent dermatitis(21.1%)were common types.Positive rates of PT and SPT were 69.05%and 72.22%,which were effective methods to find the allergens.
facial dermatitis;patch test;skin prick test
1烟台毓璜顶医院皮肤科,山东烟台,264000
2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山东济南,250013
杨秀莉,E-mail:yangxiuli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