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质量均衡的经费需求估算

2016-11-10李祥云刘慧苏杨

宏观质量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质量标准小学教育

李祥云+刘慧+苏杨

摘 要:文章尝试性地运用成本函数法和2015年H省B县的调查数据,估算了该县所辖小学达到设定成绩标准所需的教育成本。研究发现,B县小学实际教育支出要低于人们普遍期望的成绩标准所需的教育成本,且设定成绩标准越高所需教育成本也越高。同时还发现,少数学校存在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若要实现学校间教育结果均衡,今后应以达到一定教育质量标准所需成本作为中小学财政拨款依据,这也符合《新预算法》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教育;质量标准;成本估算;成本函数法运用

近10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于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的资源配置均衡,以此来改善我国义务教育不公平的状况。然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尔曼报告》就明确指出,资源配置均衡并不等于教育结果或质量均衡,Barton(2008)也认为不考虑教育质量的教育改革没有实际意义。那么,要使我国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均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常用学生成绩衡量)究竟需要投入多少经费?本文尝试以H省B县所辖小学为案例对其进行测算。无疑,做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测算中小学达到一定的教育结果或质量标准所需的资金投入,在美国又称为“充足性教育”成本估算。过去30年,美国学者一直将这一问题视为中小学财政研究的重中之重。现阶段美国估算中小学“充足性教育”成本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分别是成本函数法、成功学区法、专家判断法、经验证据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预算模拟法,本文运用了其中的成本函数法。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围绕教育质量均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估算达到一定质量标准所需的教育成本方面,大多数成本估算方法的结果均证明了增加教育投入的必要性。阿肯色州利用经验证据法决定了基础教育策略中大部分的成本构成要素,并据此估算了基础教育达到设定质量标准所需的成本,增加了教师薪酬、教师培训、幼儿教育等方面的投入(Odden和Picus,2003)。加利福尼亚采用预算模拟法,选取了568名教师、校长和管理者对学校预算进行模拟,得出的所需教育成本比上一年的基础教育支出多40%(Jon,2008)。纽约州用不同的估算方法完成了三项研究,其结果均表明纽约的学校需要相当数量的额外资金才能达到设定教育质量标准(Picus,2004)。其中,成本函数法的估算结果表明大部分学区达到既定质量标准所需的基础教育成本超过了原基础教育支出的50%,个别学区甚至超过了80%(Duncombe,2002)。德州用成本函数法估算出的结果也显示州政府至少需要44亿美元来资助学区教育,远远超出了原本的支出水平。肯塔基州开展了包括经验证据法和专家判断法在内的至少三个有关基础教育达到设定质量标准所需成本的研究,每个研究都得出了需增加基础教育投入的结论。马里兰州在综合专家判断法和成功学校法的估算结果后,决定在2002年之后的6年时间内每年增加13亿美元基础教育支出(Picus,2004)。倘若考虑低效率问题的存在,且削减实际教育支出超过有效率情况下教育成本估算结果的部分,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不再是增加基础教育投入。John(2007)在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估算俄亥俄州达到设定质量标准所需教育成本的基础上,认为其已有的基础教育投入总额足以使所有学区达到设定质量标准,未达标的原因主要是投入资金在学区间分配的不合理以及个别学区资金利用的低效率,应该考虑提高低效率学区的效率,并将一些学区多余的教育资金分配给其他资金不足的学区,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国内学者也逐渐将教育研究的重点转向教育质量均衡,认为单纯追求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并不能实现教育公平。但与国外相比,国内针对教育质量均衡进行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薛海平、王蓉(2010)运用教育生产函数的多水平模型,对中国中部和东部的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质量配置的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教育质量的差异。胡咏梅、杜育红(2009)基于西部五省农村小学的调研数据,采用两水平线性模型分析了教育投入对教育产出的影响,得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配置情况均对教育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在衡量指标方面,许多学者认为应将教育质量纳入重点考虑的内容,相关指标如巩固率、中考中位数学生平均成绩、毕业率等。同时,采用的衡量方法多用方差或标准差、差异系数、基尼系数等。但这些教育质量均衡的相关研究多围绕现状问题展开,而实现教育质量均衡的财力需求估算鲜有人研究。因此,本文将运用成本函数法对达到设定教育质量标准所需的成本进行估算。

二、研究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运用成本函数法估算学校达到一定教育结果或质量标准的成本,首先必须要设定一个学校的教育成本函数,其一般表达式为:C=f(V,F)。式中,C表示教育成本。V=(v1,v2),表示学校可控变量的向量,包括设定代表教育结果或质量的v1和代表效率因素的v2。v2的设定旨在控制不同学校间的效率差异,而不是单纯衡量其效率的高低。F=(f1,f2,f3,f4),表示学校不可控变量的向量,其中f1表示投入资源价格,涵盖教师、交通、基础设施等主要资源;f2表示学生特殊需求,主要指处境不利的学生对教育成本的额外需求,如残疾学生、有语言缺陷的学生、家庭贫困学生等;f3表示招生规模,f4表示地理位置。

与已有研究相同,本文选择教育成本作为因变量,将教育结果或质量作为关键的解释变量。理论上,要求达到的教育质量越高,教育成本也越高,即教育成本函数中教育结果或质量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学校招生规模、投入资源价格和地理位置均是影响学校教育成本的重要因素,本文将这三个变量也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纳入了成本函数。效率因素未包含在解释变量中的原因:一是B县小学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难以衡量;二是学校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效率因素,即一般认为县镇学校因资金拨款充足而缺乏节约意识,农村小学刚好相反。另外,B县的小学教育中不存在有语言缺陷的学生,残疾学生和贫困学生的比例较小,且资助额度不大,故学生特殊需求也没有纳入教育成本函数。在设定教育成本函数的基础上,选取可量化各变量的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的实际数据进行回归求得参数,进而得到学校的教育成本函数。

运用教育成本函数估算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教育成本,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估算“典型”学校达到设定质量标准的生均教育成本。所谓“典型”学校是指在学生特殊需求、投入资源价格、招生规模和地理位置等均处于平均水平的假设学校。估算“典型”学校达到设定质量标准所需成本的具体方法为:取学校教育成本函数中的教育结果或质量指标值为设定的标准值,其余变量的指标值取各学校的平均值,并对得出的结果取反对数。

第二步,估算教育成本指数。由于实际学校间的学生特殊需求、投入资源价格、招生规模和地理位置等存在较大差异,相应地达到设定质量标准所需的成本也存在很大不同。因此,需要在“典型”学校所需成本的基础上估算教育成本指数。教育成本指数是指某一实际学校达到设定质量标准所需的生均教育成本与“典型”学校达到设定质量标准的生均教育成本的比例。例如某学校的教育成本指数是150,可解释为该学校必须支付比“典型”学校高50%的生均教育成本才能达到设定的质量标准。教育成本指数的估算也需要用到教育成本函数,具体过程为:(1)由于不可控变量的指标值不易改变,将其回归系数分别乘以对应的实际值;(2)可控变量的指标值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将其回归系数分别乘以对应的平均值;(3)将(1)和(2)的结果相加,并对其取反对数,可得到预测的生均教育成本;(4)将某一实际学校的预测生均教育成本除以“典型”学校达到设定质量标准的生均教育成本,并乘以100,所得结果即为该学校的教育成本指数。

第三步,估算实际学校达到设定质量标准的教育成本。在估算出教育成本指数后,某一学校达到设定质量标准的生均教育成本即可由“典型”学校达到设定质量标准的生均教育成本乘以该学校的教育成本指数,并除以100而求得。在此基础上,学校达到设定质量标准的教育总成本估算只需将相应的生均教育成本与在校学生数相乘。县域内校际间教育质量均衡的额外经费需求等于每一所小学达到设定质量标准所需增加的教育成本之和。

需要注意的是,达到设定质量标准的教育成本估算仅限于低于设定质量标准的学校。若估算达到设定质量标准的教育成本与实际教育支出的差额为正,则代表该学校需要额外增加拨款;若其为负,则意味在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该学校已投入足以达到设定质量标准的教育支出,其支出应维持在现有的水平。

与其他估算方法相比,成本函数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达到设定质量标准所需教育成本的估算过程集中于对不可控差异的调整,这对不可控差异较大的地区极其重要;二是教育成本函数、“典型”学校达到设定质量标准的生均教育成本和实际学校达到设定质量标准的教育成本的估算均以实际数据为基础,而不是依靠人们的主观判断,这有助于提高成本估算结果的准确性。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H省B县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每个变量选取了相应的可量化指标,具体如下:

1.教育成本

一般情况下,教育支出与教育成本高度相关,因而可用生均教育支出的自然对数作为教育成本的衡量指标。在我国,小学教育支出由事业性支出和基建支出两部分组成。事业性支出是指学校每年用于维持正常运转所花费的各种资源投入,占年度教育总支出的95%左右;基建支出的拨付属于资本性支出决策,以实际需求为基础,通常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中做出,不同的年份波动较大。因此,本文使用的小学教育支出仅为事业性支出,生均教育支出值由学校事业性总支出除以年末在校学生数。

2.教育结果

教育结果包括教育认知结果与教育非认知结果。由于教育非认知结果(如情感)不易测量,现有文献主要考察教育认知结果,通常用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指标。在我国,小学教育涵盖多个年级和语文数学两个核心科目,学生成绩指标应能反映学校全体学生的综合表现,因此,我们将对不同年级和不同科目的学生成绩赋予合理的权重,并构建如下学生成绩指标Pi:

式中,qi(i=1,2,…,6)为i年级学生成绩的权重,等于i年级学生数除以全校学生数;Gi(i=1,2,…,6)为i年级的学生成绩;rj为j科目学生成绩的权重,j=1表示语文,j=2表示数学,学生语文和数学成绩同等重要,其权重各取50%;Sj为j科目的学生成绩;Leln(n=1,2,3)为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百分比。由于多数小学生的成绩都能达到80分以上,即在小学阶段,80分是较易达到的,因而基于提高学生成绩的目标,设定80分为“合格”线,具体将学生成绩分为以下三个层次:n=1代表学生成绩为0-80分(包含0分,不包含80分,下同),为“不合格”;n=2代表学生成绩为80-90分,达到“合格”标准;n=3代表学生成绩为90分以上,达到“优秀”标准。其中,“合格”和“优秀”是目前小学期望达到的学生成绩标准。由于“优秀”的学生成绩比“合格”更难以达到,所以赋予“优秀”学生成绩高一倍的权重。极端情况下,学生成绩指标的最小值为0(所有学生成绩都为“不合格”),最大值为200(所有学生成绩都为“优秀”)。

3.投入资源价格

投入资源价格的衡量指标为调整后教师平均工资的自然对数。如果估算教育成本旨在确保所有学校都能获得最低水平的资源以达到设定的质量标准,那么就必须要考虑学校间的投入资源价格差异。理论上,投入资源价格受该区域所有资源的影响,包括人力资源、办公用品、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相关指标的选取应当涵盖每类主要资源。相比于其他级次的教育,教师是小学教育中最主要的资源,其对成本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其他投入。因此,对不同学校教师价格差异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价格差异可解释为不同学校招聘同质教师所需花费的支出差异。一般而言,教师工资是教师价格的直接体现。尽管近年来现代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的使用一直在增加,但其价格由市场确定,不太可能在学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利用教师平均工资来调整投入资源价格差异是合理可行的。

为了尽可能减少学校可控因素对教师平均工资产生的影响,本文对实际教师平均工资进行了如下调整:首先,将实际教师平均工资作为因变量,将影响教师工资的可控因素教师学历、教师职称、教师教龄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其中,教师学历指标为专科以上的教师比例、教师职称指标为中级以上的教师比例,教师教龄指标为35岁以上的教师比例(即中老年教师比例)。其次,用教师平均工资的实际值减去以上一步为基础计算的教师平均工资估计值,得到的数值A包含不可控因素对教师工资的影响。最后,将教师学历、教师职称和教师教龄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乘以其回归系数并加总,再加上数值A,即得学校吸引同质教师需要支付的教师工资,其自然对数为本文衡量投入资源价格的指标。本文没有选择直接衡量不可控因素对教师工资的影响,主要是因为难以全面考虑其中的不可控因素,且相关的数据不易获取。

4.招生规模

招生规模用年末在校学生数来衡量。已有研究表明,生均教育支出与在校学生数呈“U”型关系(Smet,2001),即生均教育支出先随在校学生数的增加而减少,当学校达到一定规模后,生均教育支出随在校学生数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在教育成本函数中,生均教育支出与在校学生数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为了消除这种影响,本文采用的不是简单的年末在校学生数,而是参照Duncombe(2002)的做法引入了3个不同层次的虚拟变量。当i学校的年末在校学生数为1000-1500名时,对R1i赋值1,否则,对R1i赋值0。同理,当i学校的年末在校学生数为1500-2000名时,对R2i赋值1;当i学校的年末在校学生数为2000名以上时,对R3i赋值1;i学校年末在校学生数为1000名以下的则设为默认值。

5.地理位置

本文采用农业人口的占比作为地理位置的衡量指标。根据调研资料,H省B县的学校可分为县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一般而言,县镇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多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其他条件也呈现出类似的规律。因此,在达到同等教育结果的要求下,农村学校所需的教育成本要高于县镇学校。为了对县镇学校或农村学校进行进一步区分,本文采用农业人口占比对其进行衡量,农业人口占比越小的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条件一般越好,所需的教育成本越低。

本文所采用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2016年“课题组”对H省B县小学调查的资料汇总。本次调查涵盖该县12个乡镇,并获取了这些乡镇所辖学校2015年学生期末语文和数学统考成绩、学校投入经费、学校教师工资、学校招生规模、学校地理位置等信息。表1给出了相关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B县小学的教育成本函数

如前所述,运用成本函数法估算达到设定质量标准的教育成本,首先需要获得小学的教育成本函数。根据前面给出的方法和数据,对2015年H省B县小学教育的截面数据进行了OLS回归分析(结果详见表2),可得H省B县小学的教育成本函数为:

表2显示,拟合出的教育成本函数中,自变量的相关指标共解释了生均教育支出总变化的69.06%。其中,学生成绩指标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要求达到的学生成绩标准越高,学校所需的生均教育成本越高,即教育结果与教育成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预期相符。学生成绩指标的回归系数较小主要是由学生成绩指标本身数值较大造成的,即本文在估算学生成绩指标的过程中存在扩大100倍的处理,这种处理相应地缩小了其回归系数,但这并不代表学生成绩对教育成本的影响不重要。学生成绩指标是本文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在教育成本的估算中起关键作用,因而其回归系数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指标。调整后的教师平均工资自然对数的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即投入资源价格越高,同一成绩标准下学校所需的生均教育成本越高。同时,与教育成本函数中的其他指标相比,教师平均工资对生均教育成本的影响程度最大,教师平均工资每增加1%,生均教育成本增加1.398%。招生规模指标R1和R3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相对于在校学生数为0-1000名的学校,在校学生数较多的学校所需的生均教育成本较低。其中,R1的回归系数-0.0446表明在校学生数为1000-1500名的学校所需的生均教育成本比在校学生数为0-1000名的学校少4.46%,R3回归系数的含义与此类似。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现有学校的最大规模还未达到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即所有学校规模均不是最优规模。R2回归系数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数据本身的缺陷。另外,代表学校地理位置的农业人口占比的回归结果也与前面的预期一致,即其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学校所处的地区农业人口占比越高,学校所需的生均教育成本越高。

(二)B县达到设定成绩标准的经费需求估算

获得学校教育成本函数后,下一步就是估算“典型”学校达到设定成绩标准的生均教育成本或生均经费需求。根据式(1)、式(2)和式(3),可计算得2015年H省B县每所小学的学生成绩指标及其加权平均值103.58。基于此,H省B县小学需要达到的学生成绩标准可以设定为100、110和120三个等级。相应地,“典型”学校达到设定成绩标准所需生均教育成本的估算结果分别为10024.61元/人、10166.27元/人和10309.92元/人。

估算达到设定成绩标准所需的教育成本还需要确定教育成本指数。如前所述,教育成本指数是指某学校或某类学校与“典型”学校达到设定成绩标准所需的成本之比。按照学校所在行政区划,可将B县的小学划分为十二大类,分别是DR镇、XQ乡、YD镇、GD镇、CD镇、LC镇、DZ镇、YS镇、QT镇、SB镇、JP乡和XL镇。我们估算了每类学校及每所学校的教育成本指数。其中,DR镇、XQ乡、LC镇、DZ镇和SB镇管辖的学校达到设定成绩标准所需的生均教育成本较高,分别要比“典型”学校多支付45%、32%、39%、32%和29%。相比之下,YD镇、GD镇、CD镇、YS镇、QT镇、JP乡和XL镇所辖学校达到设定成绩标准所需的生均教育成本较低,分别为“典型”学校所需生均教育成本的87%、84%、84%、78%、86%、76%和83%。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某类学校的教育成本指数旨在反映一般情况下该类学校的总体需求。在估算达到设定成绩标准所需教育成本时,仍需要具体估算每所学校的教育成本指数,以获取每所低于设定成绩标准学校所需的额外成本。

表3列出了经过调整后2015年H省B县的小学达到设定成绩标准需要的教育成本。该教育成本的估算仅限于学生成绩指标低于设定成绩标准的学校,已达标学校的教育支出不包含在达到设定成绩标准所需的教育成本之内。如果某一学校教育成本的估算结果小于实际教育支出,则该学校的教育成本维持在实际水平。当学生成绩标准设为100时,B县所需的教育总成本为2.04亿元,比实际教育总支出高0.11亿元;所需的生均教育成本为10631元/人,比实际生均教育支出高558元/人。其中, DZ镇所需的教育总成本为1.68亿元,相对于实际教育总支出需增加的支出比例高达64.99%。CD镇达到设定成绩标准所需的教育总成本为1.74亿元,比实际教育总支出高8.67%。YS镇所需的教育总成本为4901万元,高于实际水平2.08%。JP镇所需的教育总成本为2337万元,高于实际水平7.20%。此外,GD镇、QT镇和SB镇尽管未达到设定成绩标准,但其实际教育总支出已超过达标所需的教育总成本,因而教育成本维持在当前水平。

当学生成绩标准设为110时,H省B县达到设定成绩标准所需的教育总成本为2.18亿元,生均教育成本为10856元/人,均高出实际水平5.91%,共需要额外增加教育成本1213.9万元,生均教育成本增加605元/人。其中,DZ镇达到设定学生成绩标准的教育总成本为1.71亿元,高于实际支出水平67.32%。CD镇、LC镇、YS镇、JP乡所需的教育总成本分别为1913.4万元、1247.1万元、4970.6万元、2365.6万元,需要增加的额外支出相对较低,分别高于实际水平9.94%、0.06%、3.52%、8.50%。GD镇、QY镇和SB镇估算出的教育成本仍旧低于实际教育支出,将其维持在实际水平。

当学生成绩标准设为120时,H省B县达到设定成绩标准所需的教育总成本增至2.19亿元,需要额外增加1375.1万元,生均教育成本为10936元/人,需要额外增加686元/人。其中,DZ镇、CD镇、LC镇、YS镇和JP乡所需的教育成本分别高于实际教育支出69.89%、11.20%、1.47%、4.97%和9-77%。与设定成绩标准100和110的情况相同,GD镇、QT镇和SB镇的教育成本维持在实际支出水平。

由上述分析可知,设定的学生成绩标准越高,小学所需的教育成本或支出越高。由于达到设定成绩标准所需教育支出的估算仅限于学生成绩指标低于设定成绩标准的学校,不同成绩标准下额外支出比例的计算基数不一致。因此,额外支出的绝对规模应是一个更为合适的判断指标。以H省B县小学教育的整体情况为例,设定成绩标准100、110和120所对应的额外支出分别为1070.0万元、1213.9万元和1375.1万元,呈现出了明显的增长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更高水平的教育结果要求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此外,由于GD镇、QY镇和SB镇达标所需的教育成本低于实际教育支出,其很可能存在着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偏低的问题。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尝试性地运用成本函数法和2015年H省B县小学教育的调研数据,估算了该县所辖小学达到设定成绩标准所需的教育成本或财政支出。主要结论概述如下:一是B县部分学校实际教育支出低于达到人们普遍期望成绩标准所需的教育成本。在学生成绩标准设定为100、110和120时,H省B县未达标的乡镇所需的教育成本分别要高于现有实际支出水平5.54%、5.91%和6.69%。二是设定的学生成绩标准越高,小学所需的额外支出也越高。如设定学生成绩标准为100时,该县需要增加额外财政支出1070.0万元;设定学生成绩标准为110时,该县小学需要增加额外财政支出1213.9万元;设定学生成绩标准为150时,该县小学需要额外增加财政支出1375.1万元。三是H省B县的部分学校存在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即一些学校实际教育支出已经达到了设定成绩标准所需的支出水平,而学生成绩指标仍低于设定的成绩标准。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若要致力于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的教育结果或质量均衡,就需要改变目前中小学财政经费的拨付依据,应以达到一定教育质量标准所需的成本作为中小学财政拨款的主要依据,也就是《新预算法》所要求的根据“需求”来确定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水平。现有的以资源配置均衡为目标来规划的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实际上是一种“投入控制导向”的财政保障政策,这种政策并不能反映实际的教育资源需求。具体说,现行“投入控制导向”的义务教育均衡财政保障政策,主要是根据政府财力和决策者的重视程度或偏好事先确定一个基本生均教育支出标准,控制的是资金总量与分配。这种做法没有立足于义务教育的需求本身,使得教育投入与教育结果脱节。二是科学、合理地设定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标准的设定应结合地区特征,以学生成绩为主要内容,还可涵盖入学率、毕业率等。由于设定的教育质量标准与教育成本存在正相关关系,故教育质量标准的设定必须要充分考虑政府的财政能力。一般应随财力的变化,对设定教育质量标准进行调整。三是目前应继续加大小学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尽管目前的小学教育投入较以前大大增加,但仍有部分学校依靠现有的财力无法实现人们普遍认可的教育质量标准。因此,有必要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小学。四是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估算中小学达到设定成绩标准所需教育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本文只用了其中一种方法。国外研究表明,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论并不完全相同,仅凭一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不足以成为中小学财政拨款的依据,国外一般采用多种方法估算多种结果供决策者相机抉择。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若要致力于校际间的教育结果均衡,急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更多的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咏梅、杜育红,2009:《中国西部农村小学教育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教育研究》第7期。[Hu Yongmei and Du Yuhong,2009,“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Production Func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Western China”,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7]

[2] 李祥云等,2003:《县域内初等学校最优规模的估算——以W市辖JX郊县为案例的研究》,《教育与经济》第2期。[Li Xiangyun et al.,2003,“The Optimal Scal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a Country: As a Case Study of JX County,W Municipality”,Education & Economy,2]

[3] 薛海平、王蓉,2010:《教育生产函数与义务教育公平》,《教育研究》第1期。[Xue Haiping and Wang Rong,2010,“Education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e Equit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1]

[4] Allan Odden et al.,2003,“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School Finance Adequacy in Arkansas”,Arkansas: Arkansas Joint Committee.

[5] Coleman J.S et al., 1966,“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Washington,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6] John Ruggiero.,2007,“Measuring the Cost of Meeting Minimum Educational Standards: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ducation Economics, 15(1) :pp.1-13.

[7] Jon Sonstelie,2008,“Resource Needs of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s: Results from a Survey of Teachers,Principals,and Superintendents”,Education Finance and Policy, 3(1):pp.58-89.

[8] Lawrence O. Picus.,2004,“School Finance Adequacy: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Principals”,NASSP Bulletin,88(640):pp.:3-11.

[9] Mike Smet. ,2001,“Determining the Optimal Size of Study Fields in Flemish Secondary Education”,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5):pp.443-457.

[10] William Duncombe.,2002,“Estimating the Cost of an Adequate Education in New York”,New York :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11] William D. Duncombe and John M. Yinger.,1999 ,“Performance Standards and Educational Cost Indexes: You Cant Have One Without the Other”,Washington,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estimate the cost of the primary schools required to reach the performance standards by using the cost function method and the survey data of County B,Province H in 2015. The study found that actual cost on education was lower than cost that primary schools required to achieve the performance standards,and the higher the performance standards,the higher education cost required.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minority schools was not efficient. 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Budget Law" that it should take the performance standards as the financial allocations basi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Key Words:Primary Education;Quality Standards;Cost Estimation;the Use of Cost Function Method

责任编辑 汪晓清

猜你喜欢

质量标准小学教育
浅谈高层剪力墙结构免抹灰施工技术
腰痛康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关于涉外护理质量标准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镇咳宁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