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柴胡汤联合多功能电磁仪治疗急性胰腺炎伴肠麻痹疗效观察

2016-11-09康晓霞任月朗

陕西中医 2016年10期
关键词:鸣音淀粉酶柴胡

杜 娟 康晓霞 任月朗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 712000)



大柴胡汤联合多功能电磁仪治疗急性胰腺炎伴肠麻痹疗效观察

杜娟康晓霞任月朗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 712000)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伴肠麻痹患者在口服大柴胡汤并配合多功能电磁仪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柴胡汤联合多功能电磁仪治疗。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在血淀粉酶,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首次排便及体温恢复正常,腹胀痛,恶心呕吐,上腹压痛时间上比较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柴胡汤联合多功能电磁仪治疗急性胰腺炎伴肠麻痹较单纯应用常规西医疗效显著。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发病率相对较高,成年人较多,目前统计约为4.8例/10万人。其临床特征,重症胰腺炎约20%~30%,表现最多者为轻症急性胰腺炎,目前死亡率约5%~10%。我科应用大柴胡汤[1]联合多功能电磁仪治疗急性胰腺炎伴肠麻痹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所有病人均来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陕中附院外三科就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共60例,并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年龄18~60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腹部呈急性绞痛,化验血清淀粉酶≥正常值上限3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正常或轻度增高。B超:胰腺形态有或无改变,排除其他症病。并发肠麻痹的诊断标准:肠鸣音减弱,伴腹胀、绞痛,无肛门排气,排便超过12h。腹部X线:小肠、结肠扩张积气。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心、脑、肝、肾等;消化道出血较多,日量超过50ml或休克者;有明显手术指征者;昏迷。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纯西医治疗,采用禁饮食,减压抗炎解痉止痛,抑酸抑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降温,对症支持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可行ERCP。治疗组在上述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柴胡汤联合多功能电磁仪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柴胡、白芍各15g,枳实、大黄(后下)、丹参各20g,黄芩、半夏、芒硝(冲服)各10g,每次煎汁150ml,二次药汁混合,用药前搅匀,温度37℃~40℃,携50ml针管、温开水100ml、治疗巾等推至患者床旁,经核对,解释中药上注下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的及注意事项后,取得合作。首先取开胃管与减压器的衔接部,用50ml针管吸温开水30ml冲管,再经胃管缓慢注入150ml中药,再用30ml温水冲管,并夹闭胃管1h左右,注意随时询问观察患者有无不适,2次/d。必要时中药灌肠,灌肠前对患者详细评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灌肠的目的、作用、方法及药物保留的时间、说明药物疗效与吸收面积的关系,以取得患者配合。首先取煎制的中药200ml,温度37℃~38℃,嘱患者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0,将灌肠管润滑后缓慢插入25~30,灌肠液距肛门保持30~60,2次/d,每7d为一疗程。注意插管时应分散患者注意力,嘱其深呼吸,操作时动作轻柔,缓慢并旋转前行,避免损伤肠黏膜、减少出血疼痛,推注药液宜缓慢,以缓解便意。灌肠时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腹胀腹痛及便意情况。同时使用多功能性磁疗仪行穴位照射(灯距与皮肤于25cm左右)40min,然后强刺按摩,常用穴位有:双侧足三里,双阳陵泉,期门、天枢、内关等。

观察指标①血淀粉酶、体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所需时间。②肠鸣音恢复正常(3~5次/min为恢复正常),时间单位为小时。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单位d计算)。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13例,稳定剂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9例,稳定剂无效13例,总有效率5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血淀粉酶、体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血淀粉酶、体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 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讨 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一种常见的极度凶险的急腹症,因其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达20%~30%[2-3]。此病多因暴饮暴食,饮酒,蛔虫,胆源性感染引起oddi括约肌紧张,胆汁反流,胰腺分泌旺盛,胰管内高压胰腺血循环障碍,导致胰管黏膜屏障破坏,胰细胞损伤水肿,胰酶激活,血尿淀粉酶升高,血管损伤出血扩张,脂肪酶分解消化脂肪致胰腺坏死[4],并伴其他器官的损害甚至衰竭[5]。据有关报道[6-7]急性胰腺炎发病及病情演变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细胞因子过度释放。其原因是由于胰酶的异常激活。②胰腺腺泡细胞坏死及凋亡。上述因素是持续加重组织缺血坏死的原因。同时胰腺组织周围有大量白细胞聚集,激活消化酶导致释放大量炎性介质,进而使胰腺血管痉挛,且通透性增加,胰腺组织缺血及血液灌注性损伤,并通过瀑布样级联反应,使急性胰腺炎局部病变迅速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而在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麻痹也会伴随发生,而且其病情和愈后由肠蠕动状态来决定;肠运动好转,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肠运动差,甚至持续瘫痪,提示病情恶化,最终导致重症胰腺炎,甚至死亡。中医古箱文献中并无胰腺炎的记载,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属中焦之疾“胃脘痛”、“腹痛”、“胁痛”、“痞症”、“呕吐”、“结胸” “胰瘅”,“厥症”等范畴。《灵枢·厥病》记载胸腹胀满、多因嗜酒之物,胆石格阻,蛔虫上扰,过食肥甘厚腻致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使脾失健运,传化失司,腑气不通,郁而化热,湿热内蕴中焦而发病[8],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强调“六腑以通为用”:“腑气不通”是急性胰腺炎的基本病机。治疗则以清热解毒,泄热通便,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为主。方中大柴胡汤使和解与泄下并用。生大黄味苦、性寒,通里攻下、荡涤积滞、泻火解毒;大黄配芍药,通泻平肝胆而止痛;枳实、厚朴宽胸理气止痛;白芍柔肝缓痛;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大枣理脾胃;外加丹参,活血化瘀,运行气血;芒硝性咸寒、味苦,具有泻下软坚之效,清肠道实热、燥屎之结,以上诸药合用使少阳与阳明之疾得以解除。现代医学认为大柴胡汤中大黄有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脂肪酶的作用,同时能促进吻合口炎性水肿吸收消退,抑制肠黏膜充血、水肿,促进炎症吸收加速体内致炎因子排泄;枳实通腑行气,调节平滑肌钙离子浓度,也可降低胃肠平滑肌张力,有解痉,兴奋胃肠,增强逆蠕动,其双向调节对胃肠功能恢复起到重要作用。而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穴,为十二经脉之多气之穴。电磁仪穴位照射结合穴位按摩,其机理现代医学认为刺激足三里穴,能够激活胃肠功能相关的脑区,通过下行神经作用于靶器官,增加胃肠黏膜保护因子的含量,促使胃肠蠕动,也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加之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发出有效波谱范围2~25um的电磁波,对人体局部照射能促进人体局部血液循环,利于渗液吸收,诸法联用,使攻逐峻下通里之力更强,疗效更佳。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常规西药配合大柴胡汤联合多功能电磁仪治疗总效果比常规西药治疗效果更好,同时研究表明常规西药配合大柴胡汤联合多功能电磁仪治疗不但能够改善患者临床表现,而且能够明显调节血淀粉酶、白细胞计数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总有效率83.3%。可为临床更好应用提高理论依据。

[1] 许富昌,康艳霞.大柴胡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胰腺炎30例[J].陕西中医,2011,32(10):1322-1323.

[2] 程乃强,吴咸中.重症胰腺炎治疗的现况和展望[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16(12):705-707.

[3] 黄天生,朱生樑.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探讨[J].陕西中医,2007,28(9):1207-1208.

[4] 丽艳,李玉明,王水兵,等.急性胰腺炎病情与肠屏障功能损害相关性的实验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5):340-34.

[5] 贾林,袁世珍.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新观点[J].胰腺病学,2005,5(4):240.

[6] 贾晓云.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628-629.

[7] Shi C,Zhan X ,Lagergren A ,Sigvardsson M ,et al.Immune status and inflammatory tesponse differ locally and systemically in Severe acute.[J].

[8] 张茵茵,齐文杰.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9):1573-1579.

(收稿2016-02-16;修回2016-03-10)

西安北环医院(西安710032)

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大柴胡汤/治疗应用

R657.51

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10.041

猜你喜欢

鸣音淀粉酶柴胡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异淀粉酶法高直链银杏淀粉的制备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柴胡治疗猪感冒症的临床观察
α-淀粉酶的基因改造与菌种选育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