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基于安徽省六安市的调查分析

2016-11-09李方海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村民群众满意度

李方海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6]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六发〔2012〕16号)[Z].2012-10-28.

[7]六安市统计局.六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6-04-05.



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基于安徽省六安市的调查分析

李方海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美好乡村建设的群众满意度直接影响效果评判和政策实施。根据美好乡村实际情况,建立群众满意度ACSI模型,设立四级测评指标体系。调查数据总体显示: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得分为80.75,表现在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文化硬件建设等外在方面群众满意度较高,农村经济产业、教育发展等深层方面群众满意度不高。结合数据分析和深度访谈,思考其深层原因,启示美好乡村后续建设。

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满意度;ACSI模型;测评指标体系;深度访谈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2012年安徽省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工程,自2013年起,安徽省及地方政府每年共投入10.5亿经费建设乡村,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总体目标,实现经济、文化、生态三个强省战略,建设美好安徽。为了保证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政府制定了建设规划、建设标准、考核验收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是从行政内部管理角度进行规划设计、标准制定和考核验收,便于从上而下的政策推行和行政评估。工程建设必然引起民众对事务的讨论、对利益的考量、对政治的评价,那么,实际建设成效如何?民众的满意度如何?民众有何想法?笔者以安徽省六安市美好乡村建设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了解美好乡村建设的群众满意度,并寻找其深层原因。

一、研究路径:建立模型、评测指标和数据来源

(一)ACSI模型

美好乡村建设是政府惠及农民的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为了保证建设效果,政府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指标进行验收评估,因为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服务的提供者,单纯自上而下的行政内部评估建设成效显然说服力不足,在考核指标中群众评价的分值仅仅占有5分[1],这也无法体现群众主体性和政策人本性;建设成效究竟如何,因为群众是建设的见证者和服务的受用者,自下而上的群众外部评测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评价建设效用。只有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内部评估和自下而上的群众外部评测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2],既看政府的绩效评估,也听群众的意见评价,两者结合才能了解实情。实质上,从服务角度看,政府和群众这种关系类似于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为此,我们可以引入顾客满意度理论,评测政府服务绩效。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CSI)是1989年瑞典费耐尔博士建立,起初主要用来评测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满意度[3],随后,美国、加拿大、德国、韩国等国家相继建立自己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即CSI模型,后来,研究应用延伸到公共服务等领域[4]。国内主要采用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即ACSI模型,用以评测各个公司、行业、部门和国家经济的绩效。我们根据ACSI模型,结合美好乡村的规划目标、建设标准和验收考核等涉及因素,建立了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满意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满意度模型

图1中的建设质量、群众期望、感知价值、群众满意度、群众抱怨、群众信任是满意度的结构变量,彼此影响,具有相关性[5]。建设质量是指根据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以及建设标准所应该达到的建设成效;群众期望是群众综合文件精神和自己预估所期望达到的建设成效;感知价值是群众在实际观察、参与和受用过程中得到的成效衡量。建设质量、群众期望、感知价值三个前提变量具有相关性,彼此相互作用,决定着群众满意度、群众抱怨、群众信任三个结果变量。群众满意度模型就是建立在这种因果关系的基础上,且群众满意度处于因果关系链的中心。整个因果关系链由群众满意度的前提变量开始,到群众抱怨和群众信任终止。如果群众满意度低,就会导致群众抱怨,产生抵触、信访等负面影响;如果群众满意度高,就会得到群众信任,产生群众对政府的信赖、支持和服从。

(二)测评指标

为了真实获取群众满意度信息,我们根据《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试行)》、《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试行)》以及各市县区的文件具体信息和内容,梳理群众满意度ACSI模型的影响因子。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农村事务微观化和物质化,美好乡村建设涉及诸多因素,工作繁杂且因素交叉,必须从更多微观指标来检测。在文件梳理、前期走访、分类归并的过程中,笔者设立子变量,建立了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四级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这样,从第四级指标的信息测量入手,逐层反应上一层级指标指数,分析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满意度各个变量的相关性,进而反映群众满意度。

(三)数据来源

安徽省六安市按照上级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扎实有序推进工作,到2016年年培育832个中心村[6],其中322个是重点示范村。我们根据美好乡村建设时间进度不同,将建设点分为上中下三个层级,7个县区随机抽样三个层级24个村落作为重点调查点。笔者选取县乡(镇)村三级干部以及原住的普通农民、个体工商户、乡村教师、退休干部、部分大学生这些乡村建设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作为调查对象。样本构成情况如表2所示。

表1 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

表2 样本构成

结合省市两级政府的“建设规划”“建设标准”“实施意见”“验收标准”“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府文件,将上述满意度模型和测评指标体系分类细化,设计调查问卷。考虑农民实际情况,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采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民间走访、召开座谈会等为辅助手段,深入到乡镇、村委和农户家,获取第一手材料。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深度访谈186人次,座谈会8场次以及其他补充材料。

二、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满意度的描述性结论

以ACSI模型的群众满意度为思考点,以测评指标体系为参照系,遵循子变量的因果关联,将数据分析与深度访谈结合、政策执行与民众态度结合,深入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生态宜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高

美好乡村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乡村环境明显改善,村民总体满意度比较高,但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方面群众满意度较低。

1、基础设施

村庄道路建设方面比较完善,基本实现户户通。道路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方便村民日常生活,有利于农产品及时外销和招商引资,村民反应比较好。农民对乡村的道路建设基本满意度达到99.38%。路灯安装基本覆盖村子大部分区域,照明时长满足需求,群众满意度高达90.68%。

在水利设施方面,主干渠维修较好,89.44%认为达到基本满意程度以上。10.56%农民对支渠堵塞、沟塘蓄水能力表示不很满意。

农村饮用水方面,86.96%村民使用自来水。其中15.03%农民对饮用水卫生情况表示不满意。

2、环境整治

农村污水处理基本通过化粪池、沼气池、微动力三种方式对污水统一处理后灌溉。但村民反映,微动力处理方式不实用,污水简单处理后排到田地或渠道,污染农业灌溉,影响周边生活环境。这导致11.8%村民对乡村的污水处理表示不满意。

垃圾处理采取户收集、村集中、乡运送、县处理的管理方式,绝大部分村庄垃圾处理做到统一回收处理,村落卫生环境明显改善,82.61%村民认为很满意。但实际操作中,垃圾运送到县城处理,成本大;就地掩埋,场地缺少,且污染水土;分类焚烧成本过高;17.4%群众对垃圾处理不满意。

(二)兴业富民:现实与期望差距大,满意度比较低

201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074元,比上年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 049元,增长8.8%[7]。农村经济发展有所提升,但收入与农民期望存在差距。农民对美好乡村的经济建设方面满意度比较低,44.1%表示比较满意,36.65%基本满意,19.26%感觉不满意。村民希望村里发展特色产业、畜牧养殖等适合农村的经济模式,如图2所示。村民同时希望政府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农村办厂,探索新模式,符合农民的季节性劳作特点,或采取家庭作坊式代加工方式,解决农村剩余劳力。

图2 希望村里发展的经济类型

(三)文明和谐:农村文化提升明显,公共服务尚需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器、人心黏合剂、经济助推器。六安美好乡村的文化硬件设施完备,但文化内容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供需存在矛盾。村委政务较之以前民主意识、服务观念增强,但对于一些农村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不高。

1、文化建设

调查显示,美好乡村村规民约基本健全,村民自治初见成效,农民文化乐园全部建成一场两堂三室四墙,文化设施明显改善,举办送戏电影下乡、广场舞比赛等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一些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保护,村民文化素质有所提高。63.97%民众认为村里领导对文化建设很重视。79.5%村民认为运动设施满足需要。农家书屋和信息共享中心为村民提供文化资源,但现实情况是,农闲时期农民文化活动主要是看电视、聊天、打牌,群众每天都去读书看报仅占3.11%,42.85%偶尔去,54.03%村民从来不去。他们希望开展形式和内容适合农民的文化活动,加大广场舞推广、农业技术培训、文艺演出、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活动等活动,而对送书下乡、体育比赛、道德讲座兴趣不大(如图3)。

图3 村民希望开展哪些文化活动

农民认为,美好农村文化建设真正产生效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依次是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增加政府经费投入、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如图4)。

图4 美好乡村的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2、政务服务

各地村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成立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借助这些组织制度处理村务政务,67.7%民众表示非常满意,21.74%表示基本满意。由于美好乡村建设涉及拆迁补偿、土地流转、房屋建设等个人利益,10.56%群众表示不满意。

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立后,村部的服务意识有所增加,办事能力增强,开展咨询、代办独生子女证、低保、养老保险等事务。60.87%认为很有帮助,21.74%认为作用一般化,17.39%认为作用不大。

在农村医疗上,村民反映,私人诊所合并为农村医疗合作社,管理模式变化后,医生拿固定工资,工作不积极,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遇病推诿。合作社一般设点村部,距离偏远,留守老人孩子夜晚就诊不便,32.5%村民表示不满意。

(四)美好乡村总体建设成效:外在性建设效果明显,内涵式发展有待提高

农村真实变化,村民有目共睹;群众切身福利,村民感同身受。村民认为美好乡村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成效显著。(如图5)

图5显示,大量资金投入能迅速解决的外在式问题,百姓满意度比较高,比如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但农村的人均收入、经济来源、教育发展等内涵式发展满意度不高。

图5 你认为美好乡村建设取得哪些建设效果

农民认为美好乡村建设今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如图6所示,这是群众的真实诉求,也是对政府的期望,为美好乡村下一步工作重点提供了参考。

图6 美好乡村建设的关键在哪

调查统计数据得出村民给美好乡村建设成效的评价平均分是80.75分。有6.83%认为不及格,主要因为经济收入、政务公开和教育发展,这与图6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村民在关注美好乡村建设的过程和效果时,也表示出担忧:近50%村民担忧出现豆腐渣工程和有人从中牟利;近30%担忧美好乡村建设成为面子工程、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4.22%村民害怕自筹资金过多(如图7所示)。这也成为后续建设的监控重点和检测指标。

图7 美好乡村建设你担心哪些问题

三、深层原因分析

美好乡村的实际建设质量、群众期望效果与群众感知价值多维变量交互,影响群众满意度指数,加之农村情况复杂,事务繁琐,多种因素交织。调查数据折射出美好乡村真实情况: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文化建设等方面群众满意度比较高,但经济产业、教育发展等方面满意度不高。我们结合深度访谈材料剖析,发现了其中深层原因。

1、生产方式本质未变,生活习性难以适应

美好乡村建设目前更多还是外在层面的改善,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依旧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方式单一;产业转型尚未完成,主导产业弱,产业链条短,特色产业零散,规模化低。而生产方式决定着生活习惯:农民没有彻底从单纯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在生活习惯上就无法完全跨入“美丽新世界”。在此背景下,美好乡村的一些建设有些脱离农村现实,远离农民生活实际,出现“阳台上养鸡鸭”、“扛着农具住高楼,拖着泥腿跳伦巴”的尴尬局面。

2、乡村建设模板化,缺少地域特色

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有些乡村建设并非根据村庄原有形态、地域特色基础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而是采取模板化手段建设。一些地方用统一模板建设不同乡村,破坏农村原有自然资源和风貌,用洋草坪、大广场等文化元素去包装农村风情,形成千村一面现象。山区居民的依山傍水的分散居住的建筑习惯,平原地区的聚集生活、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被模板化淹没,乡村特色、地域特征消失殆尽。

3、乡村建设城市化,乡韵乡愁被摧毁

在城市—集镇—中心村—自然村的建设序列中,自然村逐渐被稀释和毁灭。一些乡村采取城市化思维建设农村,拆旧建新,集中新建,统一规划小区,搬迁合并自然村。多样的乡村风貌、丰富的村落文化被过度城市化,历史进化沉淀下来的不同村落文化、自然风情、建筑风格、民俗习惯等被统一摧毁消灭。城镇建筑可以复制,乡村文化无法复原。乡间小路、村姑农舍、袅袅炊烟等农村景象在将来只能出现油画彩布上、历史照片中。长此以往,我们无法留住乡韵,也无法记住乡愁,更无法寻找农村的文化记忆。更有甚者,有些地方依然制定计划,以消灭自然村为任务,这种思维从文化角度上是对乡村的一种伤害。

4、舆论宣传效果差,次生问题多发

美好乡村建设初期多采取行政命令、强行手段、硬性指标等运动式推动,对农村、农民宣传的说服力度不够、方式不恰当,宣传没有走入农民的内心,农民对建设目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建设是政府的事情。这带来一系列的次生问题:政府出钱出力而不得好;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走形式,做形象工作;群众产生观望、质疑和不满情绪,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出现“干部干,群众看,干部干,群众怨”现象,阻碍建设进程,影响建设成效。

5、文化教育投入偏少,管理模式不符需求

文化设施配置档次不高、综合效用低下的情况突出,重建设轻管理、重投入轻效果的现象明显。农民文化乐园的管理模式不符合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和要求,基层文化骨干力量缺乏,地方文化抢救保护不得力。许多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在村庄整治和迁建中消失或者濒临失传。农村文化生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不符合村民需求,供需矛盾突出。农民文化乐园中村民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比如农业技术培训、文艺演出、送戏下乡活动偏少。

四、启示

美好乡村建设,无论宏观规划、政策制定抑或具体实施,必须尊重农村现实,考虑农业基础,尊重农民意愿,提高群众满意度,缩小建设质量与群众期望的差距,获得群众信任与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群众满意度的数据分析和深度访谈,也给我们一些启示:

1、改变思路,“造血”农村

农村经济收入和经济模式不能满足群众的期望,群众被迫外出务工,农村变为空心村。然而,91.92%村民很希望亲人回村里企业工作,希望大力发展与农村关系密切的经济模式(见图2),尤其是对特色产业的期望值比较大(42.86%)。美好乡村建设需要改变思路,从“建设”转向“经营”、从“输血”转向“造血”。

2、调整模式,双线并进

美好乡村建设前期,农民产生了对试点示范的质疑。后续建设可调整模式,采取试点推进与申报激励双线并进的模式。政府转向建设服务职能,做好美好乡村建设顶层规划,制定层级标准,细化试点和申报条件,启动自下而上申报、由上向下审核程序,并采取刺激性补贴,化解一些问题。

3、转变意识,主体参与

改变建设前期出现“政府积极、群众消极”的局面,我们需要讲究宣传策略,使群众明白美好乡村“为谁建、怎么建、由谁建、谁受益、谁管理”,引导群众转变思想意识,由“政府要我建设”转变到“我要建设”,实现政府主导推进、群众主体参与。

4、反哺文化,构建家园

文化具有规范约束、行为调适、沟通协调、价值整合等功能。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反哺农村文化,使文化设施“转起来”、农民群众“乐起来”,群众文化“活起来”,农村教育“强起来”,实现农村文化的文体娱乐、乡风传承、文化教育、学教知礼、道德引领等效用,使乡村成为他们的生活乐园和精神家园。

[1]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试行)(皖美组发〔2014〕1号)[Z].2014-03-20.[2]刘武,杨雪.论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测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9-132.

[3]Fomell, D & Larcker,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3(18): 39-40.[4]Oliver, R. L. Dis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ing Behavior [J]. Journal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1980(2): 1-2.[5]吴建南,张萌,黄加伟.基于ACSI的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与指标体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3-17.

An Empirical Study on Masse Satisfac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Lu’an City in Anhui Province

LI Fanghai

(SchoolofCultureandMedia,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Mass satisfac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evaluation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beautiful countryside, the author establishes ACSI model of mass satisfaction, and sets up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evel 4. Overall the survey data show: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has remarkable results with score of 80.75, and people are much satisfied with external aspects such as infrastructure, sanitation and cultural hardware construction. In deep aspects such as rural economy industry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mass satisfaction is not high. Combining data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paper thinks the underlying reasons which enlighten follow-up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mass satisfaction; ACSI mod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depth interviews

[6]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六发〔2012〕16号)[Z].2012-10-28.

[7]六安市统计局.六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6-04-05.

2016-06-16

2016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四化同步”战略背景下皖北城乡互动传播体系建构研究(SK2016A0965);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3C422)。

李方海(1974—),男,安徽寿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舆情分析。

F327

A

1009-9735(2016)04-0029-05

猜你喜欢

村民群众满意度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多让群众咧嘴笑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