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民间剪纸的审美文化要素研究
2016-11-09熊辉
熊 辉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皖西民间剪纸的审美文化要素研究
熊 辉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皖西民间剪纸丰富了地域民俗文化的内容,它的审美文化要素是民众理解皖西剪纸艺术美的有形载体,也是解读皖西民间剪纸、发展民间剪纸艺术、提高民俗研究水平的重要基础。皖西民间剪纸的图形审美要素、色彩审美要素、构图审美要素为皖西地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皖西民间剪纸;审美文化;要素;民俗艺术
一、皖西民间剪纸艺术发展现状
皖西是指安徽省六安区域范围内原五县两区,我们将这一区域的民间剪纸艺术统称为皖西民间剪纸艺术,它以翁墩乡农民剪纸艺术为主,以霍邱县剪纸艺术家张玉柱,寿县文人剪纸艺人方军化,霍山县民间艺人杨军徽等为辅。受皖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皖西民间剪纸形成了较鲜明的艺术特色。它为地方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并成为当今文化产业发展中重要的审美文化要素。
二、皖西民间剪纸的审美文化要素分析
黑格尔在论及美的概念的时候,借用歌德所提出的“意蕴”,他进一步提出美由内容或题材和表现的方式构成,“美的要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所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1](P24-25)。因此艺术美固然离不开精彩的内容或意蕴,但更不能缺乏展现内容的外在形式;形式要素是直接向受众展示美的载体,是受众审美体验的直接来源。
皖西民间剪纸艺术审美要素是民俗艺术美的外在形式,也是深入研究皖西地域民俗文化的突破口。其外在形式要素主要由剪纸的图形审美要素、色彩审美要素、构图审美要素等三个方面构成。它们充分体现了皖西地域民俗剪纸的鲜明特色与独特的审美文化。
(一)皖西民间剪纸的图形审美要素
形式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基本问题,形式是美的本质也是艺术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也是艺术美的本源。中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认为:“形式既不是完全先验的,也并非完全后天形成,而是人的心理形式和外在行为以及文化经验相互构建的结果。形式构建的途径就是实践,实践是形式得以发生的根本来源”[2](P159-160)。皖西民间剪纸正是世代民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文化构建积淀的结果。
1、阴刻剪纸,是皖西民间剪纸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剪纸用阴刻的方式镂空、剪刻图形,这种造型方式所呈现的剪纸艺术特点是:剪纸形状的轮廓线被减掉只剩下块面来塑造图形的形象,这种剪纸的图形会出现“线线相断,面面相连”的效果。剪纸的线条柔软、细如柳丝。这类型的剪纸图形一般会产生“正形”艺术效果[3]。阴刻剪纸形式比较适合表现效果厚重、庄严、肃穆的画面。如图1是皖西翁墩乡剪纸《寿比南山》,画面线条丰富、匀称,玲珑剔透的工艺刻画了老寿仙亲民的神态动作。
2、阳刻剪纸,是相对于阴刻剪纸而言的,其表现形式与阴刻剪纸相反,阳刻剪纸属于“负形”艺术效果。这类民间剪纸造型特点是保留物体的轮廓线,剪掉块面,形成“线线相连,面面独断”的视觉效果。此类剪纸整体效果比较柔顺通透,线条疏密有致,属于典型的淮河民俗艺术造型风格,多用于表现喜庆、节日等气氛比较活跃的题材。
3、阴阳刻剪纸,是阴刻与阳刻剪纸的结合。阴阳结合表现的是虚与实的关系,两种表现形式相得益彰、相互衬托,以此达到有无相间、画面协调的艺术效果,从而提高皖西民间剪纸的艺术感染力[4](P348-350)。皖西民间剪纸艺术中的虚实表达,反映了“阴阳相生、天人合一”的儒道思想。阴刻与阳刻剪纸充分协调互补,也充分体现了皖西民间艺人谦和朴素的造型思想。
4、撕纸艺术,是皖西民间剪纸的一朵奇葩,以剪纸艺人张玉柱与方军化为代表。如图2《共进》是张玉柱的撕纸作品,画面充满稚拙的意味,大量的块面造型技法,马鬃飞起的细节,以及前马回头的神态,让观者仿佛能听到马的嘶鸣声。撕纸艺术逐渐摆脱了借助剪纸工具的局限,充分发挥了民间剪纸艺人的艺术技巧,激起了剪纸艺人的即兴创作热情。这是一种艺术技巧与造诣步入高超的表现,“庄子把由技巧而进于艺术的情形,称为道,即‘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徐复观先生进而言:‘巧而忘其为巧,创造而忘其为创造,则创造便能完全合乎物的本质本性,这才是最高的艺术创造。”[5](P106-107)
图1 寿比南山
图2 共进
5、文人剪纸,是皖西地域民俗艺术的明珠。文人,“名词,指会做诗文的读书人。”[6](P921)传统意义的文人是指士大夫阶层,广义的文人是指从事文学等社会科学的人或者有人文素养情怀的人。皖西文人剪纸的代表方军化正是这样一位文人,如图3《全家福》是他的剪纸作品,画面运用红、黑两种颜色融为一体,憨厚的老牛,欢快的老鼠,间接的反映了幸福的主题,画面左边的诗、书、印正是他的特色之处。他将皖西民间剪纸与诗、书、画、印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如同中国传统绘画范式的文人剪纸艺术。剪纸画面追求构图美学;书法与印章都要求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他为皖西地域民俗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绘画如同剪纸,剪纸如同绘画,恰似唐代大画家大诗人王维的艺术,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二)皖西民间剪纸的色彩审美要素
色彩自古以来就有生命的象征意义,考古发现原始山顶洞人在同伴的遗体旁边撒上红色的矿物粉末,寓意红色具有的生命象征意义。从距今约1.8万年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的红色野牛绘画,到印象派画家梵高的《印象日出》,都充满对色彩的追求。直至如今春节晚会上美轮美奂的剪纸图案构成的舞美设计,无不表明色彩表征着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
1、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是皖西民间剪纸中最常见的一种颜色类型,一般以红色为主,也有白色、黑色、黄色、青色等剪纸。皖西民间剪纸以单色为主,已经形成了区域文化鲜明的审美样式。红色剪纸用于喜庆、结婚、生子等活动,白色、黄色剪纸用于丧事或者民间巫术活动,青色剪纸常用于特定的民间活动。单色剪纸画面干净、纯朴,视觉冲击力强;弱点是画面色调欠丰富,表现力弱。
2、复色剪纸
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即一幅剪纸作品使用两种以上的颜色。皖西民间剪纸艺术受中国传统“阴阳五行”文化观念影响,崇尚传统的“五行色彩学与五色审美观”[7],“它是华夏民族普遍认同的色彩形式美规范和审美标准之一。初形成于先秦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至清代逐渐散入民间”[8]并被民众广泛使用。五行即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的金、木、水、火、土,它们分别代表一种颜色色相,即白、黑、青、红、黄五种色彩。复色剪纸就是用这些传统的颜色进行组合,并被用在一幅剪纸画面中。此类复色剪纸表现形式灵活多样,随着社会发展,民间剪纸艺人紧跟时代潮流,并不局限于原来的“五行色彩”。代表皖西民间剪纸艺术的翁墩剪纸,将中国传统绘画的颜色渲染技艺引入其中,逐渐形成色彩类型多元化的局面。皖西民间剪纸色彩的多样性与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有着密切关系,新兴的数字技术,使得科技与时尚文化逐渐影响到边远的乡村生活,更多的人愿意主动接受时尚的颜色,这也是皖西民间剪纸审美文化变迁的表现。
图3 全家福
图4 烧红薯
(三)皖西民间剪纸的构图审美要素
皖西民间剪纸艺术因其特殊的表现技法与画面展示形式,使得剪纸作品在平面空间内呈现出多种构图类型。民间剪纸艺术出自于质朴的劳苦大众,口头传道的传承方式也使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构图审美元素,分析这些构图类型,是对皖西民间剪纸艺术进行深入解读的前提。皖西民间剪纸的构图样式因受到剪纸技艺、材质的局限,并受其形成的传统与地域文化影响,也早已形成程式化的构图审美范式。
1、圆满构图
圆满构图,字面意思即为圆而满的构图,有包含所有的意思。具体而言,就是剪纸画面造型元素饱满,在一个完整的平面内铺满所有造型元素。这是皖西民间剪纸构图的一个规范性特点,即“平面展现、完美求全。要求剪纸的各个形象元素都要保持完整,避免重叠、遮挡。”[9](P54)圆满的构图类型常见于单色剪纸。圆满构图思想真实反映了古代先民追求一种纯真、完美的生活理想。皖西民间剪纸艺术的圆满构图与民间的巫术、祭祀等礼仪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远古时代剪纸一般是用来从事这类活动的用品,圆满构图的形式表达功德圆满的祈求,这是皖西民间剪纸艺术造型崇尚完美主义、理想主义的体现。民间美术学者左汉中说:“这种圆满不外乎多样性中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协调统一,所以美的本质在它的形式里,即多样性中的统一里,但它有客观基础,这种客观的基础是客观宇宙的圆满性。”[10](P205)
2、均衡构图
均衡即为整齐、平衡,可理解为整齐一律、平衡对称。黑格尔在论述艺术美的时候强调:自然美的抽象形式美同样适用于艺术美的形式表现。民间艺术作为艺术的根基,时刻影响着艺术的形式美。“整齐一律一般是指外表的一致性,是指同一形状的一致的重复,这种重复对于对象的形式就成为赋予定性作用的统一。平衡对称,必须有大小、位置、形状、颜色、音调之类定性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还要以一致的方式结合起来。只有把这种彼此不一致的定性结合为一致的形式,才能产生平衡对称。”[1](P173-174)皖西民间剪纸的均衡构图是指一幅剪纸作品在假定的中轴线两侧或者上下,安排有同形同量的图案,呈现相似的状态;或者剪纸画面中轴线各个方向的艺术元素达到一种平衡的视觉效果。均衡美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受传统阴阳哲学思维影响,形成这种均衡对称的美学范式。均衡构图在皖西民间剪纸中最为常见,等分与对称的美学法则常用于圆形、矩形的剪纸作品中。皖西翁墩乡民间剪纸《宰年猪》就运用了均衡构图形式,一头年猪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一,其余劳作的人物、狗、鸡、鸭、燕子等形象伴随在年猪的四周,画面元素组织得井井有条,气氛热烈,年味十足。
3、意象构图
现代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一切视觉艺术都必然具有某种共同性质,这种“共同的性质”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其实这就是一种意象,是一种形、色关系和组合,也称为“构图”。皖西民间剪纸的意象构图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构图,它是指民间艺人对剪纸造型出神入化般的表现手法,整个剪纸画面随艺人的思维形象构成一种虚实结合、动静相间的“心象”。创作者的想象与表现手法已经不局限于有限的二维平面之内,也不限于静态的画面禁锢,而是凭作者的主观想象或幻想,有目的、有选择地将现有的客观剪纸符号纳入到自己的意念秩序之中,并运用超越时间、空间、维度的固定程式进行剪纸画面构造。这种“意象美学包含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源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象外之象’与主客体融合的‘天人合一’造物思想。”[11]它追求一种画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有些皖西民间剪纸的艺术之美正是这种意象构图的体现。意象构图是民俗剪纸艺术形式的一种古老的程式,它是民间艺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如在一幅静态的剪纸画面中表现一头牛在吃草的场景,剪纸艺人按照自己的所想进行创作,构图不讲究透视关系,所有的景物都在他的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动态的画面,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一头牛有两个脑袋;透过牛的身体,能够看到树上的果实;剪纸艺人用两个脑袋的牛与透视的牛身表现动态效果,在民间剪纸中表现动态只能借助这种意象构图形式。
三、结语
理解皖西民间剪纸审美要素,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民俗艺术与生活的统一。皖西民间剪纸艺术是生活化的产物,民俗离不生活,生活与民俗艺术的主体都是人,二者有统一性,民俗艺术是民俗活动呈现的视觉形式之一。其二,审美与功能的统一。民间剪纸艺术的最初功能在于巫术、礼祭与崇拜,如剪纸作品《除五毒》、《鹿鹿平安》体现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了民间剪纸艺人虔诚的生活态度。其三,皖西民间剪纸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民俗艺术体现了民众集体的审美意识和共同的生活体验。其四,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常常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意向,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民间剪纸也不乏现实主义作品,如图4是皖西翁墩剪纸代表作品《烧红薯》,表现了皖西城镇民众生活的场景,画中孩子的眼神与踮脚看红薯的动态刻画的细致入微,构图饱满,充满温情,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城镇边缘民众的生活现状。
皖西民间剪纸艺术源于生活,依附于社会民众的生活习俗,是地域民众生活方式与生产经验的反映。从民间剪纸的图形造型要素、剪纸的色彩要素与构图要素等三个方面分析皖西民间剪纸审美要素,有利于解读地域民俗文化,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民俗剪纸艺术“形式观感与心象体验”[12]。使更多的人了解民俗剪纸艺术并超越形式要素,体悟到民间艺人心物合一的愉悦。皖西剪纸艺术的审美要素寄寓着乡村民众的共同记忆,它是民俗观念与文化形成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间剪纸审美文化的一个缩影。
[1](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2]曹晖.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熊辉.剪纸表现形式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路甬祥.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民间手工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6]任超奇.新华汉语词典[M].武汉:崇文书局出,2006.
[7]周跃西.略论五色审美观在汉代的发展[J].中原文物,2003(5):73-78.
[8]周跃西.中国传统五行色彩学的色立体[J].美术观察,2006(1):89-92.
[9]陈竟.中国民俗剪纸技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10]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第2版,2010.
[11]苏茹娅.意象构图意象造型意象用色[J].美术研究,2008(1):114-115.
[12]陶思炎,孙发成.民俗艺术的审美阐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5):1-6.
Study on Aesthetic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West Anhui Folk Paper-Cut
XIONG Hui
(SchoolofCultureandCommunication,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The West Anhui folk paper-cut enriches the regional folk culture. Its aesthetic culture elements are tangible carriers through which people can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beauty of the West Anhui paper cutting and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terpreting West Anhui folk paper-cut, developing the art of folk paper-cut beauty and improving theories of local customs. The aesthetic elements of graphics, colors and compositions for West Anhui folk paper-cut can bring new vitality to West Anhui Regional Culture.
the West Anhui folk paper-cut; aesthetic cultural elements; folk art
2016-03-1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SK103762015B06)。
熊辉(1985-),男,河南信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间艺术与传播。
J528
A
1009-9735(2016)04-0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