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对药物运用的指导意义

2016-11-09刘修超

中医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性味灵枢内经

刘修超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学术探讨·

《黄帝内经》对药物运用的指导意义

刘修超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创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全书中药物性味理论的运用已经堪称完善,提出的药物五味用药体系一直为后世所宗,并总结出有关辨证、治法与组方原则、饮食宜忌等理论。探讨《内经》对药物运用的指导意义,可以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药物;五味;养生;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对药物性味理论的运用已经堪称完善,其总结提出的药物五味用药体系成为后世用药的圭臬。然而,观今之庸医,多以现代医学理论指导运用中药药物,如某药可以降血压、某药可以消除蛋白尿,虽说可能有小效,但是不按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来分析治疗疾病,临床疗效不显则在所难免。笔者试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分析研究来整理其对药物运用的指导意义。

1 提出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

《内经》所提出的君臣佐使理论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提及,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2 提出了五脏配属五味的补泻原则

2.1药物性味补泻的源流

内经中提到的药物运用理论最重要的莫过于《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此篇提出了脏腑药物性味补泻大法,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写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

2.2关于补泻药物的选择

从《内经》中可以看出,酸味药既可以补肺,又可以泻肝。补肺的酸是指成熟的果实,因为只有成熟的果实才具有补的作用,如五味子、山茱萸、百合等;没成熟的果实,如乌梅、木瓜、青皮等,或者是一些偏酸性的根、种仁则偏于泻肝。同是苦味药,但只有《神农本草经》上记载的中、上品药如天冬、熟地黄、黄精、女贞子、墨旱莲等可坚筋骨、强骨髓、安五脏诸药方可补肾,在《神农本草经》中、下品的如黄芩、黄连、黄柏、防风、厚朴、大黄诸药方可泻脾。概括说,凡是酸、苦性味的中药,不具有天地精华的都是泻药,具有天地精华的都是补药,其他几味药以此类推。

2.3关于药物性味的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指出了药物性味的作用机制,曰“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后世张元素和李东垣等人对此做出了发挥,如《东垣试效方》记载:“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中指出了不同味的药或者食物过用对人体的伤害,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2.4关于五脏病及其治疗

3 关于五脏五味饮食宜忌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提出了五味所入及所禁,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尚记载“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记载:“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谓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肝色青,宜食甘,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中提到了过食五味的危害,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喝。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提及病在何处不宜所食何气味的食物,曰:“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可以看出,五脏病者所宜之五味,皆取其“入”,而五禁则是因五行生克而定,如肝的五行属性为木,辛味的五行属性为金,五行生克关系中金克木,故肝病禁辛。至于“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看似与上文相矛盾,实则不然,参考《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文中“五脏所苦”自能明了。因“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所以说“肝色青,宜食甘”。

4 小 结

《黄帝内经》书中对药物运用的记载很少谈及药物的具体功效,但详细谈论了药物气味对五脏的影响,可见在《黄帝内经》成书时期对中药运用的指导主要还是气味理论,而非药物的具体功效。中医对中药的运用就应当以中医理论,如药物的性味等,而不应当根据化学成分的研究来定某位药物的中医临床运用。《黄帝内经》虽历史久远,非一人一时之作,亦有错简之文,但其对中医理论的贡献和对中药药物的临床运用起到的作用仍是不可估量的。

[1]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刘河间.刘河间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李东垣.李东垣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王伟.拨开迷雾学中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6]王伟.《伤寒杂病论》药用重气味学术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7]李冀.方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编辑马虹)

1001-6910(2016)10-0004-03

R221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6.10.03

2016-05-30;

2016-07-14

猜你喜欢

性味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采采卷耳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