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食”部字看汉字造字法的多样性

2016-11-08彭晓燕

关键词:集韵会意字部首

彭晓燕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从“食”部字看汉字造字法的多样性

彭晓燕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在汉语中,有大量以“食”为部首的字,对其分析,可以发现有如下几种情况:有的同一个“食”部字,采用了汉字中不同的造字法;有的采用同一种造字法的食部字,其选用的构件又有所不同;当有的食部字选用相同构件时,这些构件位于食部字中的位置又不相同。从对“食”部字的构造,可见汉字造字法的多样性。

“食”部字;造字方法;异体字

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学术界基本上认为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法。有的学者对六书中的转注法有所争论,他们认为六书中的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不属于造字法,而六书是只能是“四体二用”。迄今为止,各家对六书说仍然各执己见,争论不一,但是没有哪一种观点能被学术界广泛认同。并且,在汉语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六书说更符合汉字的构型规律。因此,本文将采用传统的六书说来分析“食”部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而汉字是表意文字。在造字之初,每个汉字的形体都是依据它最初所要表示的词义来绘形的,即“据义绘形”。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汉字字形与意义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具有“据义绘形”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义。然而,这种“因形索义”在汉语实际发展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文字是语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绝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着长远的历程。”汉字经历了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的过程,因此当初人们在给语言中的某个词造字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某些差异:或使用不同的造字方法;或造字方法虽然相同,但所选用的构件不同;或所选用的构件虽然相同,但这些构件所处的位置不同。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衣食住行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属“食”词语最为丰富。不但是在现代,关于食的词语数量繁多,在古籍中食部字的数量也是非常大的。要想了解我们当今时代的“食”词语的由来,我们就必须阅读古籍中的食部字,并在其中去探索其来源,分析其字形,找出来原因,以便更好的理解食部字的构造原理。

在食部字中存在着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和繁简字,例如立食与粒,餽通匮,饐同噎,飽与饱等等。其中,异体字在食部字中大量存在,在《说文解字注》中对食部字中的异体字的概况是这样阐述的:“文六十二,重十八。”经过穷尽式统计,在《汉语大字典》中,食部字总共有627个,存在异体字的食部字就有215个。其中,食部字主要采用两种不同的造字方法;采用同一种造字方法的食部字,其选用的构件有所不同;当食部字选用的构件相同时,这些构件位于食部字中的位置又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这三种情况加以详细说明。

一、使用不同造字方法的食部字

关于汉字的造字方法,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就是传统的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法。通过对《汉语大字典》中的所有“食”部字进行穷尽式搜索,我们发现:指事法和转注法在“食”部字造字中并没有使用到;而运用象形法造字的只有“食”这一个字;运用假借法造字的也寥寥无几;而运用形声法造字的食部字有262个,其数量占所有食部字的42%;而会意字所占比例较小,只有54个会意字,其数量仅仅占所有食部字的9%。因此,在“食”部字中主要以形声字造字法和会意字造字法为主。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组成的字,主要来源于象形字,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汉字构形方式。会意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而成的一个新字。会意字在汉字结构中具有典型代表的意义,对字形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一个字是由一种造字方法构造出来的。但是通过对“食”部字的探究和筛选发现,我们发现有的同一个“食”部字却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造字方法,主要以形声和会意这这两种造字法为主。

这样的情况大多数出现在有重文的“食”部字当中,这里仅举几例:

1. “食乏”字读音为ji(第一声),同“飢”。在这里“食乏”是正字,它的造字方法是会意字造字法,而飢为其异体字却采用的形声字造字法。

2. 食占同“餂”。“食占”为正字,“餂”为其异体字。“食占”从食,占声,很明显是形声字;而餂表示甘甜,是会意字。

3. 飼同“飤”,飼采用的是形声字造字法,而“飤”从食从人,采用的是会意字造字法。

4. 饗,从食,从乡,乡亦声;同“享”。从这里可以看出“饗”字运用了会意、形声、假借三种造字方法。

5.食敞,同“饟/餉”,从向,从敞,这里体现的是会意字造字法。饟,从食,襄声,这里体现的是形声字造字法。

二、造字方法虽然相同,但所选用的构件不同

当造字方法均为形声造字法时,不同的食部字采用的部首却是不相同的。经过统计,“食”部首在同一个字中转为其他部首的情况有42例,“食”部首在字中可以转变为其它18种部首,出现次数比较频繁的有“米”、“口”、“酉”、“月”等部首。

1. “食”部首与“米”部首的互换

(1)食兹是糍粑的简称,后作“糍”,由于食兹这种食物时用米制作而成,因此将这个字里的“食”部首具体化为“米”部首,更能让人对这个字的意义一目了然。

食巴是方言,指的是一种饼类食物,其制作原料都是粮食,因此“米”和“食”部首可以互换。

(2)食甚在《龙龛手鉴·食部》中“食甚,正作糂。”在《说文解字》中“糂,以米和羹也,一曰粒也。”其字与米密切相关,所以,其字中“食”部首与“米”部首互换也在情理之中。

(4)立食同“粒”,《说文·米部》:“粒,糂也。立食,古文粒。”

(5)食尾同“米尾”,粥。《集韵·未韵》,米尾,饘也,或作食尾。

(6)食胥同“糈”,粮饷。《清史稿·文宗纪》:“近年军食胥浩繁,不得已而借资民力商力。”

(7)食高同“餻”或“糕”。《集韵·豪韵·博雅》:“饔餻,餌也。或从米、从高。”

(8)餹同糖,原指饴糖,后作糖的通称。唐·慧琳《一切经音義》卷五十二:“蔗餹,又作糖。以甘蔗为餹也,今糖是也。”

(9)餻,糕饼,后作“糕”。《集韵·豪韵·博雅》:“饔饔,餌也。或从米。”

(10)饎同糦。《说文解字》:“饎,酒食也。从食,喜声。糦,饎或从米。”

2. “食”部首与“口”部首的互换

在《汉语大字典》中,笔者发现在这六个字“食童、食耆、餤、饐、餵、餟”中,“食”部首均可替换成“口”部首。在食的含义中,“粮食,食物”是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义项之一。而“口”部首的最常见义项是“人和动物进食的器官,也是人和大部分动物发声的器官”。“食”部首向“口”部首的转变,即时食物对象向器官的转变。

(1)食耆同“嗜”。《玉篇零卷·食部》:“食耆,《字书》亦嗜字也。”此意由偏好某种事物这个对象转向侧重口味的喜好。

(2)餵同“喂”,喂养。《齐民要术·杂说》:“牛经冬加料餵。”其含义由“用食物来养牛羊”转向侧重于“牛羊用口吃食物”。

(3)餤同“啖”,吃。《说文解字》:“食也。”《史记·赵世家》:“秦非爱赵而憎齐也,欲亡韓而吞二周,故以齐餤天下。”《字汇·食部》:“餤,饵之也。”由于餤的含义与“吃”密切相关,因此其部首由“食”转向“口”也在情理之中。

(4)饐同“噎”,食物等阻塞喉咙。《玉篇·食部》:“饐,或噎字,食不下也。”此字义由“噎住的食物”转向“食物在口腔器官被噎住”,因此“食”部首与“口”部首能够相互替换。

(5)食童同“噇”。《集韵·江韵》:“食童,食无廉也。或从口。”《篇海类编·食货类·食部》:“食童,本作噇字。”

(6)餟同“啜”,饮,喝。《前汉纪·文帝纪下》:“吾每餟食,意未尝不在巨鹿下也。”该字含义偏向于用嘴喝水,饮酒,所以其部首由“食”转向了“口”。

3. “食”部首与“酉”部首的互换

笔者发现“食寽、 餟、食氐、餬”这4个字”中,“食”部首均可替换成“酉”部首。这种现象与这两个字义中所涉及的祭祀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食寽同“酹”,用酒浇地表示祭祀。《说文解字》:“酹,馔祭也,或作食寽。”祭祀时,用食物来祭拜先人,这里主要强调以酒浇地来祭祀,因此该字部首由“食”转向了“酉”。

(2)《说文解字》:“餟,祭酹也。酉部曰:酹食寽祭也。”《史记·孝武帝纪》:“其下四方地为食寽食,对禅书作醊食。”《汉郊祀志》“作腏”。《方言》:“餟餽也。”餟同“醊”,祭醊。该字意义转向也和酹一样。

(3)食氐餬同“醍醐”。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七引《通俗文》:“酪酥谓之?餬。”《骈雅·释服食》:“食氐餬、醍醐,美酥也。”

4.“食”部首与“月”部首的互换

“食”部首转向“月”部首的转变,实际上就是通称转向具体指向,即笼统的“食物”向具体的“肉食”的转变,并与这两者的字义息息相关。

(1)食霍同“臛”。《龙龛手鉴·食部》:“食霍,正作臛,羹臛。”《贤愚经》卷四:“既取肉已,合诸药草,煮以为食霍。”由于食霍是由肉制作而成,因此“食”部首逐渐转变为“月”部首。

(2) 饍同“膳”。《正字通·食部》:“饍,同“膳”。《东观汉记·崔瑗传》:“爱士好宾客,盛修殽饍。”由于饍一般指的是盛大的宴会状况,用于款待宾客,菜肴都比较丰盛,都以肉食为主要食物来表示对客人的礼待和敬重。因此,饍字渐渐由“食”部首转变为“月”部首。

(3) 食會同“膾”。《正字通·食部》:“食會,一说膾,《集韵》作食會,俗作食會。”(4)食嶲同“臇”。《正字通·食部》:“食嶲,俗臇字。”

5.“食”部首与“疒”部首的互换

在《汉语大字典中》,笔者发现了一个词食乞食荅,其“食”部首可以变为“疒”部首。

食乞食荅也作“疙瘩”,面食的一种。最初由一种面食变成一种疾病的称呼,是由于这种疾病的症状表面像这种面食的形状和颜色。因此,这组词慢慢由“食”部首转为了“疒”。

6. “食”部首与“甘”部首的互换

餂同“甜”。《字书》:“古文甜字也,甜,美也,甘也。”《龙龛手鉴·舌部》:“餂,“甜”的俗字。”由于舌头是最灵敏的味觉器官,因此最能感受甘甜的就是舌头了,该字强调的是甘甜这种味道。

7.“食”部首与“扌”部首的互换

《字汇补·食部》:“食白,蒸饼类。”由于该食物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棒槌的不断击打和拍击,味道才脆美。因此,该字在演变过程中逐渐由“食”部首转变为“扌”部首。

8.“食”部首与“礻”部首的互换

食兄同“祝”。《集韵·屋韵》:“祝,《说文》:“祭主赞词者,或从食。”《篇海类编·食货类·食部》:“食兄,音祝,义同。”

9.“食”部首与“牜”部首的互换

食高同“犒”。《玉篇·食部》:“食高,劳也。”由于古代争夺权力与土地以武力战争为主,奖励战士是十分重视的一件事。统治者一般采用较为昂贵的食物特别是“牛”这一类的动物来奖赏将士们,以此鼓舞士气。因此,这个字的部首由“食”转向“牛”也与古代战争文化有关。

10.“食”部首与“豆”部首的互换

食支同“豉”。陈直《洛阳汉墓群陶器文字通释》:“食支,当爲豉字异体。”由此可见,食支和豉是异体字。

11.“食”部首与“金”部首的互换

食樂,用同“鑠”。《龙龛手鉴·食部》:“旧藏做鑠。”

12.“食”部首与“水”部首的互换

13. “食”部首与“禾”部首的互换

食末同“秣”。《说文解字·食部》:“食末,食马榖也。”《集韵·末韵》:“食末,或从禾。”由于此字义与禾麦有关,因此这两个部首之间可以相互替换。

14. “食”部首与“麦”部首的互换

(1)食少同“麨”。《字汇·食部》:“食少,同麨。”《龙龛手鉴·食部》:“食少,俗。音麨。”

15. (2) 餢飳同“麥咅麥主”,发面饼。《集韵·厚韵》:“麥咅麥主,饼也,或从食。”

(3)食科同“麥科”。《集韵·戈韵》:“麥科,斗,餌也。像虫形,或从食。”

15.“食”部首转变为“氵”部首的互换

(2)食敢同“澉”。《龙龛手鉴·食部》:“食敢,俗。正作澉”。

16. “食”部首与“女”部首的互换

饒同“娆”,妍媚。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饒,娇娆之娆字本作饒。《玉台新咏》及《乐府诗集》均载宋子候《董娇饒》诗,字作饒。唐人亦多作饒。”

17. “食”部首与“辶”部首的互换

饋同“遗”,赠送。《广雅·释诂三》:“饋,遗也。”

18. “食”部首与“纟”部首的互换

食睪同”繹“,祭名周代称正祭之次日又祭。《尔疋》:“食睪,又祭也。今为繹字。”

综上所述,通过对食部字中这些字的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食部首之所以能够转变为其他部首主要还是与其中食部字的具体含义有所关联,其形符的改变与其意义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与“食”部首替换频率较高的有“米”部首、“口”部首、“月”部首和“酉”部首。“食”与“米”部首、“月”部首之间的替换,属于笼统事物“粮食”向具体事物“米”、“肉”的转变。“食”与“口”部首之间的相互替换,属于饮食对象“粮食”向饮食器官“嘴”的转变。“食”与“酉”部首的替换,属于事物本来面貌“粮食”向事物经过加工后的成品“酒”的转变。

三、所选用的构件虽然相同,但构件所处的位置不同

形声字中有一种构字方法是“同样的形旁和声旁,可以通过部位的变换来造成新的形声字。”例如我们常见的“含—吟”、“晕—晖”、“枷—架”。那么,在“食”部中也存在着偏旁部首在字中位置的变化,不过不相同的是其语义并未发生任何变化,语音也未发生改变,仅仅是字形上的改变。

经过对《汉语大字典》中“食”部字的穷尽式统计,“食”部首在字中发生位置变化总共有以下13个字:

将上诉情况进行分类,我们可以看到有左右变化、上下变化、左右上下变化位置三种情况。

1. 左边与右边部首位置互换

2. 左边与上面部首位置互换

3. 右边与上面部首位置互换

三、 结语

通过对汉语中存在的“食”部字进行穷尽式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食”部字采用了汉字中不同的造字方法;采用同一种造字方法的食部字,其选用的构件又有所不同;当食部字选用相同构件时,这些构件位于食部字中的位置又不相同。综上所诉,对“食”部字的探究充分体现了汉字造字方法的多样性。

[1]许慎.说文解字 [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汉语大字典(第二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黎千驹.现代训诂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黎千驹.说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蒋冀骋,黎千驹.古代汉语教程[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7]倪渝根.论汉字的造字法和构字法[J].古汉语研究.1990,(3)

[8]袁庆德.全面认识“会意”造字方法[J].殷都学刊.2010,(1).

[9]曾静涵.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古代饮食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2015.(10)

(责任编辑:胡光波)

2016—06—26

彭晓燕,女,湖北黄石人,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H02

A

1009- 4733(2016)05- 0030- 04

10.3969/j.issn.1009-4733.2016.05.006

猜你喜欢

集韵会意字部首
近四十年来会意字研究综述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弄清偏旁与部首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画说汉字——摆(bai)
系在绳上的“冬”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有趣和会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