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墙之害

2016-11-07赵威

杂文月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戛尔尼王公高墙

赵威

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各类矛盾,人们想出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发明了墙,似是哪个民族都没有我们善于筑墙。墙文化是中国人精神食谱上的一道主菜。与墙相关的防御思维、等第观念、风水思想、审美情趣等等,内涵太过丰富,墙的作用实在是大——包括墙之害,亦大矣。

《左传·隐公元年》言:“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这段文字将墙的等级建制规定描述得一清二楚:分封在外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百雉”,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可见,墙与天子、王公大臣的尊严有关,是身份的象征。到后世,皇帝有皇帝的宫墙,王公大臣有王公大臣的府墙,土豪有土豪的宅墙,穷人有穷人的篱笆墙,各有各的墙,黄瓦朱墙、青瓦白墙,万万不能混了,否则就是僭越礼制,甚至要杀头的。

在这些皇宫、城池、府邸、宅第里,与高墙相配套的是看家护院的,这便是墙的防御功能。“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从第一个天子大禹开始,便缺乏安全感,确立了“防”之思维。

因此,《左传·昭公元年》言:“人之有墙,以蔽恶也。”这种用墙来防范坏人的思想被历代帝王继承下来。每一座城池,都是一道合围起来的墙,甚至想把整个国家都围起来,也便有了筑边墙、修长城的传统。这项倾举国之力的工程,除消耗国库,增加百姓的苦难外,起过多大的作用呢?尤其在魏晋之后,五胡入中原,民族融合模糊了敌我界限,长城的实际作用越来越小,象征意义越来越大。至明代,把历代所修的长城连接起来,在“外边(明代称长城为边或边墙)”外,又修筑了“内边”和“内三关”,如此固若金汤,换来安全了吗?土木之变,皇帝沦为阶下囚;山海关一役,吴三桂冲冠为红颜,崇祯帝吊死煤山,大厦倾覆,留下的只有蜿蜒磅礴的边墙。长城,它的最大作用不是抵御了外敌,而是在人们心里筑起了一道墙——夷夏之大防。

这种以“防”为主的苟安思想,通过把江山围起来,以便稳稳当当地传至万代的“主子”思维,导致了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的狂妄与无知。1793年,工业革命在英国已进行了30余年,大英帝国进入全盛时期。这年,处在康雍乾盛世的大清君臣,在高墙之内仍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固执地要求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行三跪九叩大礼,却把对方带来的代表当时最高科技成就的毛瑟枪、榴弹炮、地球仪、军舰模型等600箱礼物,视作奇技淫巧,封存在圆明园的高墙内。最终,西方的炮舰轰塌了天朝自我优越感之墙、愚昧之墙。等英法联军用大炮轰开北京的城墙后,他们惊奇地发现,马戛尔尼送来的榴弹炮仍完好无损地堆积在圆明园的仓库中,一路上,他们遇到的最多的抵抗却来自大刀长矛。

墙文化让我们屡屡失去看世界的机会,其流毒于下层百姓,则造成了国民心理的封闭性,人云亦云的盲从性,自卑自轻的奴才性,不思进取的保守性。用以“蔽恶”的墙,并没有防住坏人,也没有防住外人,把江山围起来后所做的事,往往是同室操戈。祸起萧墙、煮豆燃萁、攘外必先安内等尺布斗粟之事史不绝书,有几家兄弟做到了“阋于墙,外御其侮”?原来筑墙的真正目的不是防墙外之人,而是防墙内之人哪!

有识之士看到了墙的害处,从魏源开始睁眼看世界,历代知识分子为“中华之崛起”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拆墙。直到今天,拆墙还在继续,比如拆掉机关围墙,是为了拆掉父母官的心墙,拆掉权力的围墙,拆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官民之间的堵墙。因此,看一个地方政府对待权力的态度,就看它的围墙,若高墙内外到处还是一片“肃静”“回避”,怎能指望它拆除官本位等高高的无形之墙?

【巴尔塔克/图】

猜你喜欢

戛尔尼王公高墙
柯立夫藏书室蒙古文文献《哲里木盟长报王公等履历》的内容与价值
汪汪狗爬高墙
一个关于磕头的故事
《巴林王公世袭》中记载的固伦淑慧公主四子质疑
乾隆皇帝与“高科技”失之交臂
阳光照进“高墙” 激励复苏希望
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礼仪照会翻译之考析
读书进高墙 化“魂”促新生
帮教做到“高墙”里
Synthesis of Didodecyl Carbonate via Transesterification Catalyzed by KF/M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