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求“15分钟”的宁静
2016-11-07易见
易见
薛涌先生任教美国高校多年,对美国的教育有着多侧面的观察和思考。据他讲,他现在任教的萨福克大学,在美国名不见经传,但对学生的吸引力却非常大,常有姐妹兄弟甚至父子母女几代人都在这同一所学校学习毕业,并以自己的母校为骄傲。原因在于,除了有几个很好的品牌专业外,学校对待学生非常的人性化。譬如,许多孩子高中毕业后不适应大学学业,一年级辍学率非常高,可萨福克大学并没有因为生源不愁就让素质不好的学生自然淘汰,而是投入资本,开办“新生讨论班”。同时学校还设立一笔专门经费,带学生旅游,请学生吃饭,保证学生“宾至如归”。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辍学率太高,并不说明学校的竞争力,恰是说明学校不能帮助学生成功。不管到哪里,学生的失败就是学校的失败。一所普通大学能这样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有着这样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此几代人都在同一所学校求学的“回头客”现象,还算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吗?
而我们的一些大学,尤其是一些二三流的大学,对待学生的态度常常不脱骗、冷、推三部曲。所谓“骗”,是通过改校名和网络上的虚假宣传等手段,先把学生“骗”到手再说。等把学生“骗”进校后,堆满笑容的面孔就迅速板结,充斥在校方的训导语言里不是这“不准”就是那“不许”,管理生硬、冷漠、僵化,直把大学生当中小学生管。因为怕出事担责,有时候节日里也不准学生出校寻亲访友。学校的各类组织机构更是对学生们缺乏应有的尊重,学生去办事,可谓脸难看,门难进,还动辄被训斥得像孙子一样。此谓之为“冷”。当然,对待那些多少有些背景的学生则例外,甚至教务部门强令教师将其不及格的成绩改成及格这样的事儿都做得出。到了毕业季,学生基本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就开始“推”了。为达到什么就业率指标,千方百计动员学生赶快签约就业或“替”学生就业,只求能把学生尽快推出校门就算万事大吉。
像这样对学生又骗又坑又推的高校,还奢谈什么“回头客”?常见这些高校的本科生,大一刚入校时,还充满朝气,对大学未来的生活充满着青春诗意般的憧憬;大二时,逐渐失望,开始“看破红尘”,颓态渐现;大三时,已毫无活力,暮气滋生,部分学生还学会了见风使舵和“告密”;大四时,则心思早已不在课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忙着为毕业后找出路、找门路了。
把高校办成这个样子,不要说学生,就是教师,都有了另谋出路“走”的心思。只是我们的人才流动并不那么自由方便,难以遂愿而已。如今的某些大学,行政力量非常强势,今天一个评估,明天一个认证,一年一小考(核),三年一大考(核),各种表格填写没完没了,各种会议、学习隔三差五。为了什么政绩,各类限令教师做这写那的部门文件几乎每个星期都有,谁都可以给教师吆喝着分派这个任务那个差事。说过去的年月是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冲击了教学科研,如今又是什么东东,使得偌大校园,几乎安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陈晓非对母校最深切的认识,就是一个“静”字。他说,“我喜欢中国科大的安静”。这个安静,既指校园环境的安静,更是指内心的安静。美国学者汉普顿,曾将印第安部落一位长老送给他的一块小红石,安放在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霍河雨林中的一根圆木上,并将那里命名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希望这个偏远荒地的自然声境能被很好地保持和管理。他定期到那里,监测、记录着可能入侵的各种噪音,还尝试确认其来源。他的记录告诉我们,在美国要找到连续15分钟以上的寂静,极度困难(《报刊文摘》2016年6月29日)。
我们的教育部门的行政官僚们,某些大学的主事者们,你们能让大学教师的内心连续保持“15分钟”以上的宁静,让他们纯粹再纯粹点,回归于本职工作,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教学科研吗?倘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要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岂不扯淡!
【王成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