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模式
2016-11-03姚远
姚远
【摘 要】作为电视文化产品,美剧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中国,美剧凭借多种多样的题材、灵活多变的播出方式和开放性的叙事结构,培养了以75后、80后、90后为主体的忠实受众群。本文对美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当下的传播条件,提出了美剧在中国的传播模型。
【关键词】美剧 跨文化传播 传播模式
在中国,美国电视被约定俗成地称为“美剧”。作为一种文化舶来品,美剧带给中国受众的是一种新鲜、特别的观看体验。中美文化、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使美剧始终带有异国特色。无论国内电视剧如何模仿、翻拍,美剧仍然受到极大的关注,拥有极为忠实的受众群。
为何美剧在中国如此火爆?它的传播模式是怎样的?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美剧的传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
一、美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一)第一次“美剧热”
对于中国受众而言,与美剧的第一次接触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大西洋底来的人》是我国引进的第一部美国电视剧,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媒体称其掀起了“改革开放后第一轮的电视热潮”。随后,中央电视台引进《加里森敢死队》。这两部美剧在中国掀起第一次“美剧热”。
随后引进播出的《成长的烦恼》、《神探亨特》、《鹰冠庄园》、《大饭店》等美剧,延续了美剧收视热潮,给中国受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90年代以后,第一次“美剧热”才逐渐冷却。
从80年到90年代末,我国引进的美剧约有近百部,其中大规模播出的应有二三十部左右。这些美剧主要由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译制播出,通过电视或录像带进行传播。
(二)美剧传播现状
进入21世纪,国内电视台开始大量引进外国电视剧,其中以韩剧、日剧最为常见。相比之下,美剧的播放数量却大幅下降,传播效果似乎也并不理想。中央电视台引进的热门美剧,如《兄弟连》、《绝望的主妇》、《实习医生格蕾》等,在收视方面波澜不惊。曾在90年代译制多部美剧的上海电视台,也把目光投向了更为保险的韩剧、日剧。
电视台的冷淡,并没有使美国电视剧在中国销声匿迹。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摆脱了电视传播在制度和渠道上的桎梏,为第二次“美剧热”创造了良好的传播环境。2006年,美国电视剧《越狱》开始通过互联网在中国大范围传播,受到狂热追捧,可以说是第一部通过网络走红的美剧。自此,美剧在中国掀起了第二次收视热潮。与第一次“美剧热”不同,第二次的收视热潮植根于互联网,并且在版权方面存在争议,因此被媒体称为“隐秘流行”。
2011年起,搜狐视频、乐视网、优酷网等国内视频网站意识到了“美剧热”背后的市场潜力,开始大力购买美剧的“同步版权”。2014年,国家加大互联网侵权盗版的打击力度,大部分非付费下载美剧资源的网站被关停。但是,由于国内视频网站引进美剧版权的力度加大,付费收看的模式逐渐被受众接受。可以说,美剧传播的热度并未减弱。
二、美剧在中国的传播模式
正如前文所述,进入中国三十年,美剧的传播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播渠道从电视转向互联网,引进方从电视台转向字幕组和视频网站,播出方式由译制播出转向同步播出,受众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选择。
(一)基于电视的单向传播模式
在电视传播时代,美剧的传播是一个单向、被动的传播过程。电视媒介传播的信息是线性的、不可回溯的,对于受众的随意收视形成客观的限制。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受众只充当了接收者的角色,他们无权选择传播内容,其反馈也很难对传播者产生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美剧在中国的电视传播流程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技术和环境的限制,国内电视节目、国产电视剧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电视传播的美剧为中国受众打开了一扇窗户。新鲜的观感体验,弥补了传播模式的不足。那时的受众满足于电视剧内容本身,对于自身的诉求和权利并未有过深入的思考。
因此,当新鲜感消退、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时,这种被动的传播模式开始暴露出诸多弊病。作为引进者和传播者的国内电视台,在选择和译制美国电视剧时会进行“再加工”,比如对于性的隐晦、对于俚语的误解等。“再加工”直接影响了美剧的完整性,在单向、被动的传播模式中,观众无法干涉这种“再加工”,却也难以接受被加工后的美剧。于是,国内电视台播出的美剧开始遭受收视率之痛。
(二)基于新媒体的多级传播模式
20世纪末,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宽带的普及,中国开始步入“网络时代”。电视不再是电视剧唯一的生存空间。在互联网上,电视剧传播跨越了文化价值、意识形态、地域边界甚至版权来源的限制。
图2 美剧在中国的网络传播流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剧的传播变得便捷而有效,如图2所示:美国电视网播出之后的12小时内,经国内字幕组转录、翻译、制作、上传,网友就可以下载或在线收看最新剧集。网友们观看的感受和意见,也有效地反馈到视频网站、字幕组和其他片源组织处,影响其选片决策和翻译方式。
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指出意见领袖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进入互联网时代,“二级传播”已经演变成了“多级传播”:多个信源、多个传播者、多个意见领袖、多个传播类型。美剧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第一,多个信源。在中国传播的美剧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与美国电视公司合作,直接购进正版片源的国内视频网站;二是国外提供免费片源的Oday组织;三是国内美剧字幕组成员,以留学生为主,通过电视录播取得片源。
第二,多个传播者。传播过程中存在多个传播者,除了片源提供方,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受众都可能成为传播者,他们是美剧传播最有力的推进器,
第三,多个意见领袖。在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中,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在美剧的传播过程中,字幕组、美剧迷组织和美剧爱好者在不同程度上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这种意见领袖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美剧收视群体对非收视群体的信息传播上,还体现在美剧收视群体和个体之间——他们分享经验和观看感受,向对方推荐自己评价高的剧集。不可否认的是,意见领袖促进了美剧在中国的传播。
第四,多个受众群。美剧的受众群可以分为三类:忠实受众,是指那些每周追着剧集更新、第一时间收看的美剧爱好者;普通受众,是指那些经常收看美剧、却相对冷静的受众群体,他们极有可能转变为忠实受众;非固定受众,是指那些尚未形成收视习惯,或者刚刚接触美剧的人,这个群体并不稳定,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第五,多种传播类型。美剧在中国的传播包含了多种传播类型,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作为初级传播的人际传播,即一对一式的交流、推荐与拷贝复制,这种传播并没有身份和群体的限制;凭借对不同剧集的偏好,分散的受众逐渐汇聚,组成多个分享交流的小圈子,作为二级传播的群体传播得以进行;视频网站、字幕组论坛、美剧分享组织则推动了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他们不仅针对美剧爱好者,而是以社会大众为对象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由此可见,近年来出现的第二次“美剧热”,说明美剧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摆脱了单一、被动的传统模式,转向多级传播模式。在这个传播模式里,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群体都具有传播者、收受者和意见领袖的三重身份,他们作为主体的权利得以实现,美剧自身彰显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得到尊重。(作者单位: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卫斯理.《经典美剧怀旧课堂:回忆美剧在中国的头20年》,http://ent.qq.com/a/20080917/000375.htm,2008年9月17日
[2][英]索尼娅·利文斯通.《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龙耘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