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人物通讯的一点体会
2016-11-03王远柏
王远柏
人物通讯是写人的通讯。它通过较详细地再现某个人或某个人群的生活、事迹来展现人的思想和生活观念,折射出某时期的社会心理特征。这种文体比较容易达到沟通心灵、影响舆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所以,在各类通讯文体中,人物通讯是我国新闻报道样式中数量较多、影响较大且几十年来一直备受重视的一种文体。
传统的人物通讯大多只写先进模范人物,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来弘扬其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理念和高尚情操。改革开放以来,人物通讯的报道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报道选题上,人物通讯出现了丰富、多彩和均衡的特点,除了报道先进模范人物外,大量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也走上了人物通讯的舞台,使读者能够走进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心灵,观察其生活轨迹,把握其脉搏的律动,倾听其内心的呼喊,从他们的各色的人生中体验人的理想、人的善良、人的抗争和人的成功之路。
采写人物通讯的难点,在于所选人物的命运是否具有社会意义上的针对性,是否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心理共鸣,使人们通过了解这些典型人物的故事唤起自省的意识,得到或是鼓励,或是警示的警示力量,唤起人们对人生不同角度的思考。因此,采写人物通讯首先就要确定的是人物的选择和报道主题的开掘,即从哪个视角去表现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表现一种真实的人生哲学。
《当代贵州》重视人物报道,开设有“山里山外贵州人”栏目,旨在“以人的魅力展示贵州的魅力”。
一、选 题
选择去报道什么,而选择不去报道什么,有一定的讲究。
《当代贵州》人物栏目,侧重报道全省各行各业优秀领导干部和优秀党员在贵州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进程中坚持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呕心沥血带领一方百姓脱贫攻坚,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因此在这方面,栏目常常会报道一些热点人物,比如《当代贵州》2016年19期人物报道《韦成刚:麻山大地“一盏灯”》,就是其中一例。韦成刚就是紫云县扶贫攻坚的一个代表人物,符合当下开展扶贫攻坚的时代精神。再如,2016年第1期的《马晨旭:在大山放飞梦想》一文,报道的就是凯里市大风洞乡杉树林村“第一书记”马晨旭。
不过,也会报道一些相对“冷门”的人。比如,2015年第40期 的《一位老人与一座古城》一文,报道的是一位守护锦屏县隆里古城已有15年之久的一位老人。
也就是说,在选题方面,我们“冷热结合”,虽然有所侧重,但也保持某种均衡,让我们的人物报道涉及到社会各界的方方面面。
二、写 作
(一)标题的制作
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见形式。对于那些精彩的典型人物报道,尽管岁月洗涤,但依然让我们记忆犹新,甚至能够记起那些引人入胜的新闻标题。所以说啊,好的标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制作一个个性化强的标题非常重要,它既能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也能很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出人物的精神实质。所以,典型人物报道一定要有一个个性化的好标题。
1.借鉴文学作品。在《一位老人与一座古城》一文中,记者就制作了一个比较具有文学色彩的标题,这个灵感来自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样的标题让读者印象深刻,有继续读下去的兴趣。这就是说,好的标题让文章成功了一大半。
2.标题一语双关。2015年第37期《陈如亮:誓把“黄莲”变甘甜》一文,报道对象是桐梓县黄莲乡派出所警察陈如亮。这就是一语双关的标题:“黄莲”即是地名,又是一种植物,这也无形之中为拟定精彩的标题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写人物就是写个性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而不是写那个人?我们的选择标准是什么?我们之所以选择报道某个人,主要原因大都是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个性吸引我们,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或者这个人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事也罢,都和这个人的个性有关。很大程度上,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或重要时期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
比如在《一位老人与一座古城》中,记者是通过报道对象在退休之后所做出的人生选择来展示其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个性的:
“2000 年,江化远退休后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隆里。重新审视这座古城,他意识到这里珍藏着无数的历史文化和故事传说。可是,在岁月变迁中,知晓古城历史文化的老一辈渐渐逝去,而许多年轻人对此并不感兴趣。‘民间传说、诗文、民俗等,是古城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些,古城只剩一个躯壳。退休之前就喜欢写文章的江化远决定 :通过文字和图片,把古城文化保存下来。”
再如,《陈如亮:誓把“黄莲”变甘甜》一文中,记者是通过描述报道对象当年对工作的选择来展现其个性的:
“平均海拔 1600 米的桐梓县黄莲乡,是一个高寒、边远、贫穷、落后的乡镇,常年雨雾天气 150 天左右,凝冻天气 80 天左右,被称为‘黔北西藏。因为条件艰苦,很多人不愿来这里工作。2011 年,陈如亮却主动请求调到了黄莲乡派出所。对于这样的选择,陈如亮轻描淡写地告诉记者,‘就是一腔热血,想当过兵的人,还怕啥条件艰苦!”
(三)切忌写成人物小传
我们知道,人物报道人人都能写,但要写好,非常不易。在写作中,其中一个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报道写成人物小传:稿件中写他少年时代怎样,童年时代又怎样,一五一十地写,生怕漏掉这个人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段,这样往往就写成了小传。把人物报道写成这样样子的,往往是由于采访时自己脑子里的主题意识非常弱,自己没有很成型的想法,让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了,只是有文照录。
不过,并不是早年的往事不可以写,关键是怎么找到早年发生的事情和今天报道之间的关联,找到与主题的关联,找到结合点。比如在《一位老人与一座古城》中的描写:“江化远便是画脸的人。他微弓着身子,两手各拿着一支笔,轮番在表演者脸上涂抹——从小学时代就已经学会画‘花脸龙脸谱的他,技巧娴熟。”你看,记者不是照样写到了他的小学时代吗,可是这样的描写反而让文章更好读啊。
(四)置放到特殊场景中去表现
特殊场景构成特殊的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场景。比如在《一个老人与一座古城》一文中,记者写他时就把他放在他的那座古城里:
“江化远宣传隆里古城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担任古城生态博物馆名誉馆员 :宣传博物馆,介绍博物馆,‘讲述隆里人自己的故事。今年国庆长假,江化远一天都没有休息,整天呆在博物馆里,为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讲述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在《马晨旭:在大山放飞梦想》一文中,记者同样放在特殊的场景中去写:
“2015 年 12 月 1 日,杉树林村大雾弥漫,天气寒冷。马晨旭的心里却是暖烘烘的。他正和村民热火朝天地修筑一条村组公路,有说有笑。‘路修好后,大伙出行和运货就方便啦。这位一米八个头的‘第一书记,惦记着村里大情小事。在施工过程中,大伙遇到的诸如施工分工、水泥运货等问题,他都现场帮忙协调。”
这样写作,既有新闻意义又不是很孤立的行为,让稿件读起来生动,同时很有现场感。
(五)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什么东西能成为引语?不是采访对象说了什么话都能成为引语。
首先,具有个性化的话才能作为引语,这话带着采访对象身上明显的个人烙印。而且一定要短小精悍,几个字或十几个字即可;其次,引语必须是非常鲜明地表达被采访人的观点;第三,引语还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比如在《马晨旭:在大山放飞梦想》一文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对话:
“为什么选择的却是贵州?”
“最初选择贵州,是为了报恩。”马晨旭说,他在北京大学的导师对他恩重如山,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对他照顾有加,他现在身上穿的一件白色衬衣都是导师送的。导师在弥留之际,希望马晨旭结束美国留学生涯后,回到祖国欠发达地区工作,“牢记导师的希望,背上行囊,我我来到了多彩贵州。”
2013 年,在贵州人才引进计划中,他以优异成绩考进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在这上面三段文字里,记者把报道对象个性化的话语写了出来,这些话语并不啰嗦,很简洁,它们表达了采访对象的观点。同时,这些话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单位: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