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联性探析

2016-11-03贺方彬

党政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生科学发展

□贺方彬

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联性探析

□贺方彬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贯穿着两条核心线索,一是由“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的科学发展,二是改善民生。这两条核心线索相互缠绕、相互贯通,共同串联起《建议》中的各部分内容,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只有深入解析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内在关联,才能准确把握《建议》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现实要求。

一、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之基

民生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时代和社会条件下,民生的内涵和外延存在一定差异。但从一般意义来讲,民生是指人的生活、生计、生存与发展,其实质是人的生活需要,既包括人的物质资料需要,也包含人的民主政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社会福利保障需要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等,而满足这些需要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在于发展,因此,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

历史经验也充分表明:发展与改善民生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没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没有人民群众收入的稳步提升,改善民生终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民生改善的层次和水平。正如习近平指出:“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就目前我国而言,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并未根本改变,据统计,“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美国的1/7、欧盟的1/5,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按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序,我们在第91位。从综合发展水平看,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发展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当然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发展固然是第一要务,是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改善民生的充分条件,发展本身并不必然带来民生改善。发展若是不科学,不仅不会促进民生改善,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民生问题。当今世界,有些国家的发展一直采取简单粗放的方式,致使发展的动力衰竭,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结构低端,失业率攀升,由此陷入“平庸发展之路”;有些国家的发展畸形,顾此失彼,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经济文化发展不协调,导致社会矛盾丛生,由此陷入“失衡发展之路”;有一些国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黑色发展,忽视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了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由此陷入“透支发展之路”;有一些国家人为地把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隔离开来,画地为牢,自我设限,使发展偏离于人类文明大道,由此陷入“封闭发展之路”;还有一些国家的发展单纯遵从资本逻辑,发展成果没有被民众所共享,而是被少数人所攫取,发展中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由此陷入“风险发展之路”。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发展都能促进民生改善,只有合规律合目的的科学发展才能推进改善民生。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源于科学的发展理念。《建议》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既是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人类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凝练和升华。树立并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此推动科学发展,才能为改善民生夯实现实根基。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动力。实行创新发展,把创新放置于国家改革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有效解决发展动力不足问题,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同时也间接地为改善民生提供动力源泉,从而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丰富、更有质量的生产生活条件。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民生的现实要求。不平衡的发展,畸形的发展,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不仅导致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低下,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民生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贫困人口较多;人的精神世界危机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妥善处理好发展中的若干重要关系,着力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由此增强发展的整体性。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本身也是改善民生的过程。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发展既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也要遵从自然规律。发展必须以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是短暂的,甚至会招致自然的无情报复。实现绿色发展,既能够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能够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优质的生态产品。开放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路径。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之间建立了广泛联系,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都需要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互利共赢,协同发展。闭门造车,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必然导致落后。同样,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也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和改善民生状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注重改善本国民众的民生福利,或者把增进本国民生福祉长期建立在对别国剥削、奴役、苦难基础上,最终也不能使本国人民真正获得民生幸福,最近欧洲爆发的难民危机和恐怖主义袭击就是最好的例证。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追求公平正义,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共享发展也是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让全体社会成员公平享有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公平享有基本的生存发展权利,这也正是改善民生的基本要义。

二、改善民生:科学发展之价值取向

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这是发展观首先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判定一个国家和政党性质的重要标尺。在发展的历史上,有些发展观把发展的价值取向扭曲为物的增长,即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资本增值,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物质财富,可以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可以漠视伦理道德规则,甚至可以以牺牲人的生存发展为代价,对此,马克思曾指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还有一些发展观把发展的价值取向限定于满足少数人的生产生活需要,结果使发展成果不能公平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一小部分人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发展和幸福为代价,来获取自身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自私自利的发展观也是不科学的,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的恶果。而《建议》中提出的,由“五大发展理念”凝结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的价值取向设置为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及发展过程中,都要鲜明地体现民生导向,都要遵循民生为本、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同提升生产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定位于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根本标志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普遍提高。因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建议》指出: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总方针,为增进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具体、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充分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既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建议》指出:“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第二,坚决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建议》指出:“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第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是基础性民生工程,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建议》指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第四,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基础。《建议》指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第五,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合理的收入分配,既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也能够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建议》指出:“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第六,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议》指出:“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统筹救助体系,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第七,着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医疗卫生是民生之急,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建议》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让人民群众能看病,看得起病。第八,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人口与民生幸福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人口过密或过稀都不利于改善民生,适度人口是民生幸福的重要条件。《建议》指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三、实现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

实现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作为我们即将实现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容丰富,在《建议》中就详细描绘了其美好图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这些美好的蓝图,既要毫不动摇地推进科学发展,也要持之以恒地改善民生。

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需要实现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指标,既包含市场经济、民主法治、文化多元包容,也包含完善的民生福利体系。良好的民生福利体系既是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也是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成熟度的核心指标。在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上,有些国家在追寻现代性的过程中,要么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要么单纯热衷于构建民主,却相对忽视改善民生及民生制度建设,导致社会矛盾频发,民生问题突出,现代化进程也因缺乏福利基础而受阻,长期深陷“民生缺失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低质民主陷阱”难以自拔,这给予我们深刻的警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科学发展,也要注重改善民生,构建现代民生福利制度,并着力促进二者良性循环,最终才能实现优质的现代化。这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也是现代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推动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关键是处理好二者作为手段与目的的内在关系。首先,科学发展是手段。科学发展是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离开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犹如空中楼阁,缺乏牢固的现实根基。对此,习近平指出:“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才能自强,科学发展才能永续发展。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造福人民为根本目的,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基于此,我们要按照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现实要求,着力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改善民生奠定更加坚实的现实根基,充分发挥手段的工具价值。其次,改善民生是目的。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发展本身不是也不能是目的,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在于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指出:在发展基础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后,实现手段与目的的有机统一。手段与目的之间有差别,但是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要着力实现二者和谐共生。通过科学发展,尽量做大做好“蛋糕”,为民生持续改善提供更加厚实的基础,而改善民生,则可以增加投资,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又会反过来为科学发展提供新引擎,既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又拓展发展的外部空间,对于我们优化发展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之间不是相互分离的,也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依存、互促互动,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需要着力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现实条件。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民生科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