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乐章:一所学校的文化践行
2016-11-03易红军
易红军
晨曦乐章:一所学校的文化践行
易红军
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育更是如此。从建校初始,“晨曦”人便不断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快乐文化”的理念:“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快乐成长。”如今,这一理念已经结出累累硕果。
一、“快乐文化”的现实关照:我们的教育快乐吗
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曾提出“童年的消逝”,他说,“我们的文化会忘记它需要童年的存在,这是不可想象的”,“它已经要忘记儿童需要童年了”。
这告诫我们,童年存在的意义,不只是在于它作为生命的一个自然生长阶段的意义,而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人的生命完整存在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而现代社会,已越来越多地模糊了成人与儿童的界限。失去了童年的儿童,还有快乐可言吗?
在中国,长期以来,城市和乡村是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的两极而存在的。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传统的界限分明、静止封闭的城乡社会空间遭遇挑战,亦城亦乡、非城非乡的教育空域及其连带问题成为教育矛盾的新焦点。首当其冲的便是童年的失落。
在农村,孩子的童年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他们能释放天性,能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获得乐趣。时代的发展,田野变高楼,孩子们也逐渐失去了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童年或被困于钢筋水泥中,或沉溺于电子产品、网络环境中,何谈快乐?
因此,我们要问:现在,我们的教育快乐吗?
要保护孩子的童年,就要坚守为儿童而办小学教育,惟其如此,才能为孩子快乐幸福的人生奠基。
二、定位“快乐文化”:走切合学校的办学之路
一所学校的文化理念绝非空穴来风,它必须是这所学校优良办学传统的厚积与薄发,是对现实教育生活的萃取与提炼,是对自古以来教育哲学的深刻思考与准确解读。
我校是长沙县城区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位于长沙经济开发区板桥社区,2005年8月建成开学。如“晨曦”二字所指,学校从开办之初,就奠定了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奠基的暖色调。“晨”为清晨,“曦”为阳光,“晨曦”代表的是阳光、快乐。这里的孩子如同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快乐”天然地成为了他们成长的关键词。
板桥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除了时代变迁带来的孩子童年的失落,城郊教育矛盾中的很大一方面便是进城务工、厂矿子女的教育问题。孩子多是放任自流状态,伴随而来的是厌学或无所谓的学习态度、孤独或叛逆的性格、散漫或顽劣的行为习惯、卑怯或自私的心理世界。但是,他们又从父辈身上或多或少地继承了淳朴善良、勤劳守纪的优秀品质,使学校教育能良好地作用于他们身上。因而,对一所郊区学校来说,我校不仅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任务,更承担着家庭教育的职责;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技能的任务,也承担着引导孩子们乐学善学的任务。
于是,学校将教育目标定位为:从“快乐”着眼,从“习惯”入手,将疏于管理和关爱的农民工子弟培养成人格完善、适应社会的自然人。因此,释放天性的“快乐”与学校引导的“快乐”一起,构成了我校“快乐文化”的主要内涵。以文化推动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建立,推动学校办学思想提升、凝练和完善,这是回归教育本身的办学思路。
三、践行“快乐文化”:真正达到育人目的
(一)快乐课程:身心连动,学习快乐。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因此,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儿童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课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
课程是解决孩子吃什么的问题。学校文化没有课程推进,是不可能真正地、深入地构建的。因此,必须在理念文化的引导下,使学校课程特色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指的课程,是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研发的课程。
1.心手合一的快乐剪纸。
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于是,剪纸——中国的传统艺术走进校园,成为学校校本系列课程之一。
学校将剪纸融入校园文化的设计之中,在学校进门的大厅左侧,是一面以“快乐剪纸”为题材的浮雕文化墙,学校的吉祥物“快乐娃”手持剪刀,剪出了一个个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在多年的宣传发动与技巧磨练中,学生对剪纸由陌生到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剪纸艺术氛围。学校的宣传橱窗、墙面、楼道、教室、窗户上到处是师生的剪纸作品,发挥了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
2.心口合一的快乐诵读。
“不学诗,无以言。”放眼今日,将中华古诗词融入子孙后代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因此,为了充实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热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于传统经典中探寻快乐和美好,学校精心编纂了《古诗文诵读考级手册》,并开展了学生古诗文诵读考级活动,打造“诗韵晨曦”。
从诵读到创作,师生拾级而上。这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体悟之乐,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创作之乐,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表达之乐。以诵读奠基的人生,乐得丰盈、厚实。
(二)快乐团队:深化内涵,专业快乐。
斯宾塞这样形容教育者:“就像小的芦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是甘甜的蜜汁。”我们不要“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师,我们要的是自身先充满幸福感、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陪伴的教师,而这本身就是一段快乐的旅程。
在打造快乐文化时,我们会思考:为什么教师会不快乐?教师的教育人生要快乐,关键是安身立命的专业不可松懈,准确来说,教师的快乐主要就是来自于专业与被肯定。而专业是什么?那就是你对儿童透彻的认知和理解。如何能被肯定?就看将认知和理解付诸实践的效果。
因此,我们积极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达到教师快乐的目的。如,学校经常聘请省市名师专家来进行讲座;只要有学习的机会,便派出尽可能多的老师去听课学习,返校后积极传达,一人学习、全员受益;为提高老师们的业务水平,学校采取集中研修的方式,分年级、分科目开展集体备课,从业务学习到课例研究,进而主题研讨,群策群力,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等等。专业成长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内驱力,是快乐育人理念的实践基础。一个快乐的教师团队,必将培养出一群快乐的学生,凝聚成一所快乐的学校。
(三)快乐阅读:亲近书本,品尝快乐。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诗中这样写道:“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看见的、遇到的,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孩子最初遇见的是什么?最理想的就是阅读。
为发挥阅读的最大效能,研究出适合城郊学校地域、文化、家庭背景的阅读方式,学校重点开展了市级微课题“以班级书库为依托的图书漂流活动”研究,以经济实用的方式,营造书香学校,打造读书活动。学校每期会开展童书导读活动,通过电波传播书韵。同时,学校还为一至六年级各班配备了图书基金,选书、购书、造册……年级内循环流动借阅。
(四)快乐课堂:生本教育,寓教于乐。
快乐课堂里,有两个快乐阵容——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学校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作为全体教师的共读书目,通过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研磨快乐教育方法与途径,通过青蓝工程与青年夜校打造快乐教育种子团队,通过同台竞技与交流合作促进快乐教育理念的传播。从“高效课堂”到“生本课堂”,学校将课堂改革的着力点放在教师有效地“导”与学生自主地“学”两个维度,从儿童的生命需求与生命成长出发,探索快乐课堂的构建方法。例如:王丹老师的语文课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问并绘制思维导图,胡念老师的思品课由小组主持课堂、组织活动,欧阳娜老师设计的预习单使学习前置,黄珊老师的习作互评让“写评改讲”一气呵成……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自主探究的活动设计,智慧碰撞的思维火花,不仅教师获得了职业幸福,学生生命也在拔节成长。
(五)快乐活动:张扬个性,播种快乐。
健康活动是学校快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除了将每天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落实到每一天的锻炼即“阳光体育”活动中,还将快乐体育的理念寓于竞技活动中,如每年上半年的趣味运动会和下半年的竞技运动会。运动中的笑脸是对快乐最热情洋溢的表达。
兴趣社团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性活动,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为部分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发展和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学校每年除举办英语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外,还利用周二下午的校本课,设置了器乐歌唱类、德育阅读类、美术书法类、经典诵读类、体育活动类、科技制作类和舞蹈类共30个社团。社团的意义不仅在于“乐”,更重要的是打破森严的学科界限,突破狭小的学习空间,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具有完整意义的学习历程。
(六)快乐德育:适应生命,衍生快乐。
杜威说:“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教育要回归育人本位,就应贯彻“以德育人”的精神内涵。快乐德育是一种符合人本原理,遵循人的心理认知规律,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有用、愉快的德育模式。以尊重生命、适应生命的手段,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的人格道德养成,让德育不再板着说教的面孔,从而变得快乐且易于消化。
学校改革传统的“三好学生”评价方式,建立了“功德之星”“志愿服务之星”“学习之星”“阅读写作之星”“体育之星”“科技之星”“艺术之星”七星学生评价体系,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这套评价体系更为细致,更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向“七星”迈进,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机会,都能体会成长的快乐。
大道无求,一切自然;心无所求,必获颇丰。经过多年的实践,快乐文化早已在东业晨曦小学生根发芽、茂密成长。然而,文化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因此,“快乐文化”的发展也将没有终点。
(作者单位:长沙县东业晨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