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对称领结形中度散光配戴普通塑形镜1例分析
2016-11-03王中正汤小筠练云俊
王中正,汤小筠,练云俊
(丹阳万新眼科门诊部视光部,江苏 丹阳 212300)
角膜对称领结形中度散光配戴普通塑形镜1例分析
王中正,汤小筠,练云俊
(丹阳万新眼科门诊部视光部,江苏丹阳212300)
近视眼;角膜塑形镜;高度散光
偏位是配戴角膜塑形镜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由于眼睑及角膜形态因素的影响导致偏位,比较常见的是顺规散光导致上下偏位,眼睑外拉力、逆规散光导致的左右偏位以及角膜不规则泪液分布不均等导致的无规律偏位。本文介绍一例角膜对称领结形中度散光,配戴普通塑形镜获得良好视力和中心定位的案例。现报告如下。
1 病历资料
患者袁某,男, 年龄11岁,就诊时间:2014年12月13日,近一年视力下降过快,自幼高度散光,家长要求验配角膜塑形镜,按角膜塑形镜验配程序,行病史询问和常规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眼科检查, 包括裂隙灯、直接眼底镜、泪膜质量、非接触眼压、散瞳验光、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轴、角膜地形图等。排除圆锥角膜,告之家长由于患者散光度数较高获得良好的中心定位和视觉质量成功率很小及角膜塑形术延缓近视进展的效果、验配初期可能带来轻微的角膜上皮点染等, 患者家长表示理解及接受。
VA SC:OD:0.1,OS:0.1;原镜矫正:R:-2.75/-2.75×180→0.8,L:-3.25/-3.00×167→0.8;验光小瞳检影插片:R:-3.25/-2.75×180→1.0,L:-3.75/-3.00×180→1.0;给予快散,检影R:-3.25/-2.75×180 →1.0,L:-3.50/-3.00×180→1.0;
第二天复诊:R:-3.25/-2.75×180→1.0,L:-3.50/-3.00×180→1.0;角膜曲率仪:OD:K1:4150,K2:4450,OS:K1:4150,K2:4475;非接触眼压:OD:12.1 mmhg,OS:14.1 mmhg,BUT>10 s;角膜厚度:OD:498 μm,OS:493 μm;E值OD:0.7,OS:0.73;角膜直径:OD:12 mm,OS:12 mm;眼睑力量见图1,原始地形图见图2、图3。
图1 眼睑力量
散光范围直径7.5 mm。散光范围8 mm。
图2右眼原始地形图图3左眼原始地形图
试戴片采用梦戴维角膜塑形镜(IM-DF型)Boston XO 材料,透氧量系数(Dk):100 ×10-11(cm2/s)(mL O2/mL×mmHg),直径10.0 ~10.8 m,光学中心厚度0.22 mm,对患者进行角膜塑形镜配戴前试戴。首选OD:4175/300直径10.8戴镜一晚(图4),OS:4175/350直径10.8(图5),期间染色排除较快,活动度>2 mm,戴镜一晚观察(见图4右眼,图5左眼),视力OD:0.15,OS:0.12。
图4右眼戴镜一晚差异图 图5左眼戴镜一晚差异图
双眼戴镜一晚,稍向上偏位,视力改善不大,考虑散光度数较大未形成密封负压,给予定位弧收紧加降幅R:4275/400,直径10.7,L:4225/300,直径10.7,左右眼染色图见图6、图7。
戴镜一晚地形图,视力OD:0.4+,OS:0.3(图8、图9)。
戴镜两月余地形图(见图10、图11),视力OD 1.0, OS 1.0-
戴镜1年地形图(图12、图13),OD:1.0,OS:0.8+。
图6右眼定位弧收紧染色图图7左眼定位弧收紧染色图
图8 右眼戴镜一晚差异图 图9 左眼戴镜一晚差异图
图10 右眼戴镜2个月差异图 图11 左眼戴镜2个月差异图
图12 右眼戴镜1年差异图 图13 左眼戴镜1年差异图
2 讨 论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设计的夜戴型硬性角膜接触镜,它是在不透气硬性材料聚甲基丙烯酸(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基础上添加硅或氟-硅等开发出透气性硬性材料[1]。通过机械压迫、泪液的液压作用压平角膜中央形状,从而达到临时降低近视屈光度,提高远视力的作用,具有非手术操作、可逆性及延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等优势[2-3]。透气性硬性材料和电脑精密车床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其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治疗范围的增加,角膜塑形镜在高度散光的应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高度散光偏离角膜中心为最常见的并发症。笔者对本院普通角膜塑形镜治疗高度散光1例患者,旨在探讨镜片经过收紧平行弧(AC)和根据片上验光确定度数后订片取得稳定中心和良好的视力的因素。散光眼即外界光线进入眼内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而是形成两条焦线的眼。尤其是顺规散光多为先天性,而无散光者罕见,这是因为婴幼儿时期眼睑压迫眼球所致,强主经线在角膜垂直方向,符合角膜生理常态。镜片在陡峭的子午线上与角膜间隙增大,平行弧(AC)区无法形成“密闭”效果,因为“漏水”而塑形的负压吸引作用减弱,导致塑形速度相对缓慢[4]。镜片反转弧(RC)区与角膜之间的泪液也同样无法传导眼睑和镜片传递的液压力,无法形成均匀密闭的液压,角膜上皮细胞向反转弧(RC)区移行效果会降低。本例患者眼睑偏紧,角膜散光范围大,同时收紧镜片平行弧(AC)区,右眼收紧1.25 D,左眼收紧0.75 D。荧光素染色排除较快未影响镜下泪液的循环和交换,告知患者眼部有任何异常症状则随时随访,患者在塑形稳定后一年内每月复诊均未发现角膜上皮点染、脱落等角膜并发症。
[1]谢培英,迟蕙,郭曦.角膜塑形镜验配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
[2]马薇,廖孟,金宏智,等.青少年近视患者夜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视觉质量评估[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2,30(12):1104-1109.
[3]Cho P,Cheung SW,Edwards M.The longitudinal orthokeratology research in children in Hong Kong: a pilot study on refractive changes and myopia control[J].Curr Eye Res,2005,30(1):71-80.
[4]梅颖,唐志萍.硬性角膜接处镜验配案例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85.
R778.1+3
B
1001-5779(2016)04-0622-02
10.3969/j.issn.1001-5779.2016.04.037
2016-01-10)(责任编辑:敖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