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残余疼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2016-11-03陈新荣温新院
陈新荣,钟 琼,付 敏,杨 俊,温新院,刘 勇,魏 俊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 赣南医学院疼痛医学研究所,江西 赣州 341000)
CT引导下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残余疼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陈新荣,钟琼,付敏,杨俊,温新院,刘勇,魏俊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赣南医学院疼痛医学研究所,江西赣州341000)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评估CT引导下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残余疼痛的有效性。方法: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正规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在相同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基础上,A组采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配合治疗;B组采用CT引导下行腰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治疗,随访时间6月,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结果:A组患者术后1天 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无差异,其余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P<0.01);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P<0.01);组间比较,B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CT引导下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残余疼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射频;脊神经后支;椎体成形术;腰痛;术后
腰椎压缩性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常见病,可导致患者严重腰背部疼痛。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具有开放性椎体成形术的优点而无开放性手术的相关并发症[1],目前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能较好、较迅速的缓解患者疼痛,但部分患者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仍然残留疼痛。针对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残余疼痛的治疗,文献鲜有报道。我们运用CT引导下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残余疼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412例,行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其中术后3天VAS评分≥5分患者66例,男23例,女43例,年龄(75.8±5.8)岁,单患病椎体48例,2患病椎体1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各为3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以及基础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删除标准有重度腰椎退行性病变或腰椎滑脱患者;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消化道溃疡患者;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有出血倾向或严重凝血功能不全者;交流困难或精神异常患者。
研究设备:射频热凝治疗系统(美国施乐辉ET-20S)。
1.2研究方法A、B两组均接受相同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基础上,A组采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配合治疗;B组在PVP术后第4天行CT引导下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脊神经后支位置选择为病椎上2节段,如腰1椎体骨折术后,行双侧胸11、12脊神经后支射频。
1.2.1A组患者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中国药科大学制药有限公司),50 mg·次-1,2次·d-1,连续2周。
1.2.2B组患者进入疼痛科CT介入手术室,俯卧位,常规氧气吸入、心电监测、脉搏氧饱和度监测。通过CT引导准确定位,目标点确定为相应部位椎体关节突与横突上缘交点,测穿刺点、穿刺深度、角度(图1),常规消毒铺巾,分别取100 mm×5 mm射频穿刺针穿刺, CT引导确认到位后(图2),行感觉、运动神经测试,如50 Hz、0.2~0.4 V感觉神经测试脊神经后支阳性反应,2 Hz、1.5 V运动神经测试无前支支配区域肌肉跳动,明确位置正确,分别给予78~80 ℃、60 S、 2周期射频热凝,术毕。
图1测穿刺点、穿刺深度、角度
图2射频穿刺针达关节突与横突上缘交点
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记录术前(T0)及术后1天(T1)、1周(T2)、1个月(T3)、3个月(T4)、及6个月(T5)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 disability index,ODI),相关并发症。
2 结 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A组患者术后T1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无差异,其余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P<0.01);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P<0.01);组间比较,B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A组(P<0.01),见表2、表3。A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在服用药物1周后,出现胃肠道刺激症状,加用护胃药物后症状改善,B组患者有3例出现腰背部麻木感,但不影响活动。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情况,分
表3 两组患者ODI指数情况
3 讨 论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临床疼痛疾患中较常见的病症之一,当骨质疏松达到一定程度并出现全身骨痛症状或伴发骨折的病理状态,称之为骨质疏松症[2]。本科室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压缩性骨折多年,在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患者疗效显著,少数患者在行椎体成形术后,患者疼痛好转,但是仍然残留疼痛。
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在行椎体成形术后仍然残留疼痛,分析认为主要是因为椎体压缩变形导致关节突关节失衡不稳定,引起腰脊神经后支受到卡压、刺激或者牵拉等引起,根据病理及解剖特点考虑脊神经后支在术后腰痛起重要作用,这与张志俊等[3]的研究是一致的。大量研究表明[4-5],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病变是引起腰背部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腰椎小关节囊及周围组织密布伤害感受器,当关节囊受到牵拉或压迫时,可刺激伤害感受器,引起疼痛[6],而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感觉神经是由脊神经后支支配,行脊神经后支射频可有效缓解腰椎关节突关节病变引起的疼痛。脊神经后支射频基于射频电流通过有一定阻抗的神经组织时,在高频电场作用下离子发生振动、偶极子发生转动,由于运动中离子、偶极子与周围的质点相互摩擦产热以及克服导体或介质的阻力消耗电能产热,在组织内形成一定范围的蛋白质热凝固的破坏灶,达到神经阻滞的目的[7]。廖翔等[8]研究后认为:对退行性腰椎关节源性腰痛行脊神经后支标准射频手术治疗安全、精确,能够长期有效缓解腰椎关节源性腰痛。
研究表明CT引导下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残余疼痛达到良好效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P<0.01);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总结有如下优点:(1)CT引导下定位,可以使得穿刺针更加精确的到达病变部位。(2)行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后患者避免了口服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3)患者镇痛缓解时间长,复发率低。
针对B组患者有3例出现腰背部区域性轻度麻木感,分析原因如下:根据解剖特点,腰神经后支及其分支之间均有广泛吻合,一个内侧支或外侧支常含有邻近2~3个脊髓节的纤维成分[9]。该3例患者根据病情选择了连续3节段的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破坏了邻近3个节段的脊髓节的纤维成分,因此导致了局部麻木感,但无明显腰部无力感。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连续3个节段的脊神经后支的射频热凝治疗。
综上所述,研究认为CT引导下脊神经后支射频热凝术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残余疼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1]Mathis JM,Devamand HD,Belkoff SM.经皮椎体成形术[M].第1版.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43.
[2]宋文阁,王春亭,傅志俭,等.实用临床疼痛学[M].第1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15.
[3]张志俊,朱保国,王小峰.关节突关节射频热凝治疗老年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疼痛[J].中国医药科学,2012,3:174-176.
[4]Kalichman L,Hunter DJ.Lumbar 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a review[J].Semin Arthritis Rheum,2007,37:69-80.
[5]Galiano K,Obwegeser AA,Bale R,et al.Ultrasound-guided and CT-navigation-assisted periradicular and facet joint injections in the lumber and cervical spine:a new teaching tool to recongnize the sonoanatomic pattern[J].Reg Anesth Pain Med,2007,32:254-257.
[6]Cavanaugh JM,Ozaktay AC,Yamashita HT,et al.Lumbar facet pain:biomechanics,neuroanatomy and neurophysiology[J].J Biomech,1996,29(9):1117-1129.
[7]李维礼.实用理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9.
[8]廖翔,熊东林,蒋劲,等.对退行性腰椎关节源性腰痛行脊神经支标准射频手术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406-410.
[9]刘延青,催健君.实用疼痛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4.
2015年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Z2015ZSF045)
魏俊,男,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疼痛医学。E-mail: weijun5812@163.com
R683.2
A
1001-5779(2016)04-0527-03
10.3969/j.issn.1001-5779.2016.04.007
2016-06-30)(责任编辑:敖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