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类选修课程体系规划“碎片化”倾向改进研究

2016-11-02沈初见

中学生物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习力碎片化

沈初见

摘 要 以绍兴一中生物类选修课程体系的原有“碎片化”倾向入手,提出“碎片化”改进的根本途径是:以生为本,对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力提升进行路径构建,基于学生“成人、成才、成就”三层培养目标,立体分层设置“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研究类课程”三层选修课程,并构建学校生物特色选修课程群,满足师生分层走班教学的新需要。

关键词 生物类选修课程体系 碎片化 学习力 选修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生物类选修课程体系规划的原状及反思

在创建省高中生物学科基地之前,绍兴一中生物学科严格实行国家必修课程中规定的必修3个模块的教学,即《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和《必修3·稳态与环境》。在此基础上,以生物探究实验为核心,兼顾生物学史、生活中生物、生物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开设了若干选修课程,其中包括知识拓展类课程“食品与营养”“普通生物学导学”“基础生命科学”“遗传学史—DNA的秘密”“科学通史”和2门职业技能类“医学保健”“现场卫生救护”。选修课程的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多方面生物知识的需要,在某些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认识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技能,但各课程相互之间还缺少紧密的联系,体系不够完整,分层不够明确,存在一定程度的“碎片化”情况,导致教师在开发和实施课程中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学生在选修课程中的选择方向不清晰,一定程度影响了课程实施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科学习力提升的效果。

上述现状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借学科基地课程建设的契机,重组整合现在已有的课程资源,改良原有的教学方式,改变千篇一律的评价方式,从学生“成人、成才、成就”三层培养目标入手,以创建学科特色选修课程群为研究核心,整体规划绍兴一中生物选修(兼顾必修)课程体系,使之形成分层明确、结构完整的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提升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上的专业能力。

那么如何实现这个改进目标呢,基本的解决方法有以下2个。

(1) 引入裴娣娜教授的学习力要素模型,对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力提升进行路径构建,构建“生成”生物课程。

根据《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改方案》和《绍兴一中课程建设方案》的精神,本项目组从学校“求真、立人”的教育理念出发,立足于学生“成长”,以“生”为本,突出提升学生“学习力”,在已有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在学校办学特色背景下的学科特色,形成“尊重个人需求,促进差异成长”的课程特色。从“成人、成才、成就”三层培养目标入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构建基础、拓展、研究三个层次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裴娣娜教授的学习力要素模型认为,学生学习力就是学生的生长力,它关注人的生成、生长和发展。因此把我校高中生物课程(选修)建设的核心理念定为“满足学生成长中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力”,即构建“生成”生物课程。

(2) 深化教改的主阵地——以生为本,立足课堂教学与学习评价。

对于生物必修课程的走班选修教学,教师按学生综合学习力高低,将全体学生分为A、B、C三类,作为走班选修教学的基础。A类学生是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目标为以较高等级通过学业水平考试;B类是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学习习惯有待改善,但潜力较大的成绩中等的学生,能够积极向C类学生靠拢,有志在高考中选考生物;C类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好,学业水平考试有望达到优秀,今后希望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相关职业。

对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选修而言,以必修模块内容为核心,补充部分相关选修模块内容甚至渗透大学生物内容,三者统整,将每一必修模块均分为3个层次课程,分别供A、B、C三类学生选修。允许学生在阶段性学科能力评价基础上,根据自愿,调整选修课程的层次。

对于仅参加学考的A类学生来说,高一开课,在高二上学期10月参加考试;对于选考生物作为高考计分的B、C类学生,高一开课,可以考虑高二下学期4月、高三上学期10月、高三下学期4月中选择2个时间考试。

2 选修课程体系规划“碎片化”倾向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2.1 绍兴一中生物课程体系的规划研究

2.1.1 课程目标

“为成人奠基,为成才导航,为成就助力”是绍兴一中生物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成人——满足学生基础化发展需求,学会提高公民生物科学素养。具体来讲,即让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以掌握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了解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关系,对全球性的人口、粮食、健康、能源、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保持一种正确态度,培养一定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2) 成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将生物学科兴趣转为学习力提升。具体来讲,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及个人需要,选修与自己能力要求相适的拓展课程内容,如营养与健康、免疫与健康、生物工程在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对于生物科学的学习力。

(3) 成就——满足学生专业化发展需求,成就某生物专业领域的卓越。具体来讲,即让学生选修研究课程,以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探究课题或研究性活动,初步适应生物学在医学、农业、保健、林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学习生物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方法,培养较高的科学探究能力,尤其是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奠定职业基础。

2.1.2 课程理念

“成人、成才、成就”3个层次的课程目标强调了人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学习性——“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思考”和人的发展性——“生成、生长和发展”。而学生学习力就是学生的生长力,它关注人的生成、生长和发展。因此把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定为“满足学生成长中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力”,即关注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生成和发展,构建“生成”生物课程。

构建“生成”生物课程时,尤其必须关注学生三个方面的培养:(1) 基于实验探究,提高科学素养;(2) 融会科学人文,提升人文素养;(3) 强化学科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以学习力要素模型为基础,将生物学科学习力与“生成”生物课程的建设紧密结合(图1)。

在任何一个层次的课程建设中,教师都把“知识与经验”“策略与反思”“意志与进取”这三个作为学习力的基本要素,作为核心素养培养,并有意识地将“知识与经验”要素中的生物概念、方法的理解应用等与“策略与反思”要素中的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等紧密结合,并最终内化为“意志与进取”要素中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将“协作与交往”、“实践与活动”这两个学习力提升的基本路径和手段运用到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最后把“批判与创新”作为生物学科在提升学习力层面的最高发展目标。

2.1.3 课程体系

通过课程统整,建设让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生物学习建立在对生物知识、技能方法掌握和探究兴趣的基础之上。

在高中生物课程体系上,按三个层次立体分层: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研究类课程,形成资源丰富、具有个性化的各类课程的课程群(图2)。

2.1.4 课程设置

(1) 基础类课程(元培课程)。

① 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

面向全体学生(包括A、B、C三类学生),为使她(他)们成为较高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鉴于省学业水平考试要求,选用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国家必修课程包括必修1模块“分子与细胞”、必修2模块“遗传与进化”、必修3模块“稳态与环境”。将必修1模块“分子与细胞”内容重整(表1)。

② 学法指导类选修课程。

国家必修课程内容学法指导、学习策略运用等选修课程,供A类学生学科补差选修,已开发《高中生物学法指导》。

(2) 拓展类课程(大通课程):

面向部分学生(80%左右,主要为B、C类学生),为他们今后在生命科学、医学、农林牧、环保方向发展打下较扎实的基础。拓展学科视野,发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从知识系统性和应用性上加以构建。分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4类(表2)。

(3) 研究类课程(养新课程)。

面向少数学生(10%以内,主要为C类学生),为在生物专业领域有一定优势和成就的学生进行定向学习,侧重于知识的深度。通过专题研究和竞赛辅导,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和途径,体验学科研究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和乐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专题研究类和竞赛辅导类两类(表3)。

2.2 绍兴一中生物特色选修课程群的建设

在有效整合必修和选修内容的基础上,以必修内容为依托,开展更高层次的、具有专业水平的选修课程,可供在生物学上有兴趣的,立志从事生物学相关事业的学生开设一系列专业选修课程群。

2.2.1 发酵与生活选修课程群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以拓展类课程(大通课程)下属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发酵工程简介”和“生物技术动手做”为核心课程展开的发酵与生活选修课程群做了如下安排:国家选修2模块内容的生物科学与工业中的发酵部分整合国家选修1模块内容的微生物培养与分离的教学与复习,并在发酵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培养基配制、灭菌、菌种扩大等各项实验操作,同时也整合国家选修1模块果酒与果醋、泡菜的制作等的内容的教学与复习。执行以上课程之后,课题组正着手开设更加专业化的发酵相关选修课程,介绍发酵相关原理,结合地方经济开展黄酒酿制、产品开发等相关选修课程,如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黄酒与文化”(图3)。

2.2.2 生命与健康选修课程群

生命与健康的内容包括疾病与诊断,疾病治疗中的生物科学等部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在国家选修2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开发相关与医学检验、人体系统、生殖健康等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拓展类课程(大通课程)下属的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中学生医学保健”“做自己的营养医生”,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现场卫生救护”等。在开设的过程中,学校聘请绍兴市人民医院和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的专家、教授为学生开设多场专题讲座。课程后期也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医疗单位,作为志愿者亲身体验(图4)。

2.2.3 生物科学与环境选修课程群

生物科学与环境包括生物性污染、生物净化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三部分内容。其中生物性污染包括病原体的污染、生物入侵等内容,该部分研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已结合病原微生物学、绍兴本地湿地环境调查、水体环境调查,构建防治生物污染的选修课程“食品毒理ABC”。在此基础上,还将研究环境指示生物,渗透动物毒理学、动物行为学等内容。

典型的有关“水体污染”的研究模式是生物科学与环境的概念外延的直接体现。其下属的典型环境指示生物的研究分课题还将包括:水体pH、盐度、酒精等对黑斑蛙、泽蛙、水蛙等的卵孵化率,求偶鸣叫时长、节律等的影响,这些研究已包含在选修课程“动物行为初探”中。另外,指示生物除了蛙类以外,还可以包括莴苣、番茄、马铃薯等。而水体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环城河治理情况调查可在综合实践活动(或研究性学习)开展中渗透,如研究类课程(养新课程)“无土栽培”“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垃圾科学分类”(图5)。

2.3 选修课程设置中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层次性,基础类课程安排在高一或二年级。拓展类、研究类课程按内容难易在3个年级分别安排。职业技能类中,“现场卫生救护”在高一年级,“黄酒与文化”安排在高二年级。兴趣特长类和社会实践类,分别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级。

教学内容要凸显选择性,从学生发展现状、学生发展规律和学科知识系统性、实践性、研究性、人文性、艺术性出发,整合教学内容,同时拓展基础型、能力型、创新型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实现选修课加厚加深,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 小结

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重构学校课程,甚至是学生课程,因为未来的学校将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人手一张课程表的时代将为期不远。教师要积极做到3个统整,即国内课程与国际课程的统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统整,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统整,最终形成既能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又能满足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

从终极意义的角度来讲,生物学科课程建设是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服务于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学科素养,是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的宗旨。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教师还需要为部分学生的选择性学习提供服务,并充分考虑其兴趣爱好特长,为他们的后续发展提供相关资源。同时也应该为极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高给予更多的一种支持。所以,生物学科课程群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某一学科的“课程超市”,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既有基础课程又有拓展课程,尽可能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在重构学校课程、甚至是学生课程的基础上,教师明确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的基本走向之一就是从学科本位走向人格培育,发挥基地的育人功能;之二就是从教室学习走向实践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之三就是从单兵作战走向共同发展,赢得学校和区域发展的机遇。最后通过这些学科建设,取得一些经验,这样会慢慢地辐射到其他学科,甚至是整个学校。

猜你喜欢

学习力碎片化
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力的论证研究
论智慧城市发展之“痛”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想象力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