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解读方法
2016-11-02朱婧琳
朱婧琳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的思维形式。教师在解读概念时,应该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根据新课程理念,概念学习不能仅停留在一字不落的默写、背诵,而应该通过能举例、能解释、能描述、能应用等要求,评判学生对概念是否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核心概念的解读方法,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
1 在情境中导入核心概念
教师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导入核心概念,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动机,促使他们主动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1 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好奇心,激发思维,理解核心概念
笔者带女儿去超市购买葡萄,营业员介绍说新疆的葡萄最甜最好吃。仔细一看价格比南京本地葡萄高出一倍,不由得说:“好贵啊!”营业员接口说:“从新疆那么远的地方运过来,成本当然高啦!”女儿听到了就问:“为什么不把新疆的葡萄拿到南京来种,不就可以得到又便宜又好吃的葡萄了!”教师以自身的生活实际为情境,要求学生思考该问题。
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终使学生对这两个核心概念都有更深入的理解。
1.2 利用图表、视频资源创设情境,适时导入核心概念教学
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入核心概念,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好奇心很强,图、声、动画、影片都是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素材,这样很快能让学生进入教师的“圈套”,跟着教师的预设进入概念学习。
在学习神经调节时,笔者播放“望梅止渴”的动画片,片中生动地讲述了曹操带兵打仗时,遇到战士口渴行军太慢而想出的办法。看完动画片之后,学生也感同身受,提到梅子,自己也流出口水来。教师借此机会,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理解反射和条件反射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在学习人的性别决定时,教师播放黄宏和宋丹丹春节晚会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小品中夫妻二人为是谁决定了孩子的性别争执不下。学生看过也各持己见,最终用生物学知识来科学的解释,加深了对概念的认知。
教师在情境中引入核心概念,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 情境不能华而不实,有的情境设计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没围绕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也属于花拳绣腿。② 作为一节课的导入,情境设计时间不宜过长,才能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2 在活动中构建核心概念
2.1 动手操作实验,增加感性认识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不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都增强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这种记忆甚至可能是终生的。
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时候,教材中给出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有的教师可能嫌麻烦或者课时太紧,会选择动画讲解。但这远不及实际操作这个实验给学生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强,尤其最后显色时,笔者以变魔术的神秘感告诉学生“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学生会兴趣激昂,仔细观察实验结果,积极思考。学生通过了叶片有光照的部分变蓝,变蓝说明有淀粉,得出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从而对光合作用概念从抽象认识变成真实的感受。
2.2 编演概念剧本,理解抽象概念
有些生物学概念抽象,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以通过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课本剧的排演需要导演、编剧、演员,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知识为蓝本,最终的效果是能正确诠释生物学核心概念。在讲解人体免疫中三道防线是如何组成和发挥作用时,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皮肤、黏膜、白细胞、杀菌物质、淋巴细胞、抗体等,不同的角色扮演者要通过自己的台词和肢体语言,在表演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功能。教师为激励学生还可以颁发“奥斯卡奖”。其他还有一些概念可以通过课本剧形式讲授,只要教师愿意组织,班级学生又有这样的表演能力,可以很好地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
再如学习传染病时,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传染源、易感人群、医生等,使学科知识向生活渗透,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心态,活跃了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课上可以开展的活动还有很多,如制作模型、调查访问、猜谜语等,教师只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安排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觉等的体验,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到活动中去学习,必然能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活动中形成核心概念,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① 有的活动课前必须让相关学生进行充分准备。② 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③ 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活而有序。④ 活动必须有明确目的,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使活动切实有效。
3 在手绘图表中,理清核心概念
3.1 教师绘制概念图,将核心概念形象化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认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接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师主动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概念图来帮助提高教学质量,使思维可视化,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构建点、线、网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免疫这一节的时候,学生对抗原、抗体的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解都比较含混,这时教师如果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绘制出图1所示的概念图,想必学生能在头脑中理顺它们的关系,把零乱又易混淆的概念辨析清楚。
3.2 学生自己绘制图表,深刻理解概念内涵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图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训练科学思维,培养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相关内容时,概念比较多,教师在自学基础上请学生根据概念的含义用图示来表达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以及基因之间的关系(图2)。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文字信息转换为图示,一方面表明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梳理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并且清晰。
在手绘图中理清核心概念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 绘制的图解一定要科学,准确的表达出概念彼此之间的关系。② 构图时恰当的使用各种符号如箭头、短横、括号等。③ 图示不能过于复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简明清晰很重要。
4 在类比推理中,辨析核心概念
类比的基础是比较,通过打比方、举例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剖析核心概念,了解概念的本质和内涵,让学生在联想中获得启示和感悟,把不易理解的核心概念通过类比推理后变得容易理解,把容易混淆的核心概念变得清晰,把难于记忆的核心概念变得易于记忆。
在学习细胞分裂时,教师如何让学生明白分裂后细胞数目增多,而所含的染色体的数量保持不变?笔者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手里有一份试卷,我想给两个同学,怎么办呢?”学生自然回答:“去复印一份。”这样正中教师的下怀,“细胞分裂也采用的是这种策略,先复制再平均分配。”这样的类比效果非常得好,让学生自然的理解了细胞分裂的奥秘。
人类的疾病分很多类,初中学生分不清传染病和遗传病,尤其是遇到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时候,学生总想不通,易混淆。教学时,会先提问:“传染病与遗传病哪一类是会在你我之间传播?”(生:传染病)“遗传病只能在家族中由上代遗传给下代,是遗传物质决定的,而传染病是病原体寄生导致的,可以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通过一定的途径传播,所以两类疾病存在本质的不同,某种疾病不可能既是传染病,又是遗传病。现在请思考一下艾滋病是否只能在家族中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很快,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知道艾滋病可以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传播,从而得出艾滋病是传染病的结论,母婴传播也就是病原体由母亲传染给婴儿。不要因为害怕学生会混而回避概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规律,使已学知识更加深刻而牢固,纠正错误认识,构建核心概念。
传染病这节内容中涉及到生僻的概念较多,如传染源与病原体怎么区分。笔者让学生把握“源”和“原”的不同,“源”是源头,而“原”是原因,传染源是指传染病的源头,如果班级里有一位学生得了流感,那么他就是源头:会传染给其他学生,使其也患流感。病原体是指导致我们生病的原因,因此,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患流感?是因为流感病毒寄生在他的身上,所以流感病毒就是引起生病的原因,属于病原体。经过这样的剖析,挖掘概念的内涵,学生自然也就掌握了核心概念的内涵。
在类比中区分核心概念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 类比要恰如其分,从有助于理解概念入手,不能引起歧义或误导。② 类比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打比方、举例子、举一反三等。
生物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真正领悟了核心概念的真谛,掌握了核心概念的精髓,生物学知识才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拓展出深度和广度,学生才有可能学以致用。而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得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