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
2016-11-02张俊
张俊
【摘 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来说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现实依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价值依据;文化传承与创新是职能依据。
【关键词】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35-02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一定时期、一个社会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是在一个社会中起支配作用、居统治地位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之魂和最高抽象,集中表达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智库、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摇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依据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观念系统的本质和灵魂,规定着社会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的提出和凝练是时代走向的现实诉求,体现了党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经验,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社会结构发生新变动,这种变化需要核心价值观共筑全社会的思想基础,统一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需要。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倒逼而产生的,有其现实背景。意识形态工作不可小觑,意识形态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民族的兴衰成败、关乎社会的安定团结。新常态下意识形态斗争此起彼伏、形势异常复杂而尖锐,各种思潮竞相发声,意识形态“终结论”、“虚假论”、“淡化论”、“多样化”等错误论调混淆视听,西方国家竭力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宣传所谓的“普世价值”、炒作敏感热点问题、颠倒是非、歪曲历史和英雄人物,通过各种手段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多个话语体系和舆论场并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马克思指出:“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时代的发展需要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社会各阶层所认同和接受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它揭示和履行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立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宝库的客观要求,是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共识的关键渠道。
高校是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领域,大学生是它们长期争夺的主要对象,它们凭借经济和科技等优势传播西方价值理念和制度模式。同时,网络也以其自身的便捷性、开放性、隐匿性和互动性吸引着大学生,五花八门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眼球。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网络文化、娱乐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高校是思想的传播地、知识的集散地、人才的培养地,承载着神圣使命,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打好主动仗。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常态,必须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主动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合格人才,自觉践行“三个倡导”,增强高校师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和根本价值。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和个性、人的社会关系、人的劳动和能力等全面、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具有多维目标,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
人是发展的目的,人的自由、民主、发展和权利也是社会主义积极倡导的主流价值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多获得感。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终极关怀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孜孜不倦的奋斗方向和价值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目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舆论导向和价值引领,凝聚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作为物质基础的,一定程度上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孤立地、抽象地谈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需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力高度发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发展过程,要科学看待当代中国的国情,清醒地认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成熟不完善的方面,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且具有多层次性。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群体,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一些人在追求价值多元化的同时也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共产主义信仰缺失、精神迷失、重眼前轻长远等问题,这些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关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时,立志高远,脚踏实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老老实实艰苦创业,为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凝聚力量。要尊重大学生地位主体性、个性差异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在培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时,使大学生的地位得到尊重和认可、个性得到自由而充分发展,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成为符合自身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要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时,使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和共同习惯,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和行为规范的人,通过实践的潜移默化实现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个人与他人、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能依据
高校是传授新知识、孕育新观点的思想库,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新型智库的基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高校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的本质属性就是文化属性,文化是高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因。文化功能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和崇高使命。高校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充分发挥其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的作用,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扩大我国先进文化影响力,尤其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要做引领者和示范者。
文化属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不同性质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经济全球化并不代表政治文化一体化,西方国家通过自身的文化资源对其他国家大肆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影响,它们的文化霸权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同样也面临着文化安全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需要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需要广泛吸纳世界其他国家先进文化;既需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也需要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因此,要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仔细区别外来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认清西方文化霸权渗透的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当今时代,各种文化既共生共长,又相互涤荡,
古今文化、中外文化在文化时代变革的环境中并存。这对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在新兴媒体的传播时代,信息鱼龙混杂,高校面临新常态下的文化生态。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牢牢坚守文化阵地,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发挥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自身优势,主动传承优秀文化、积极引领先进文化、注重创新时代文化、善于弘扬主流文化。高校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助推器,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在价值追求上的最大共识,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步。高校在引导师生进行文化选择和创新、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实施文化育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制定现代大学章程等方面,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师生生活、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文化建设,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坚守高校文化崇高的价值取向,依托人才优势加强理论创新、积极培育创新文化,不断加强对外交往、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增强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做到守好土、尽好责,真正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研究”(DSBD14YB27)
【作者简介】张 俊(1978— ),男,安徽霍邱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