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合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2016-11-01朱小平尹思源
朱小平,尹思源,朱 琳,吴 珊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教学研究与管理·
“双轨合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朱小平,尹思源,朱 琳,吴 珊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双轨合一”培养机制是推动国家“医教协同”战略,建立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师的客观需要。驱动机制、协同机制、整合机制和约束机制是“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核心,是推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重要动力。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双轨合一”;机制
Abstract: It is the objective need of promoting national strategy “cooperation of medicine and teaching”, of setting up integrat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training high level clinical physicia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sm between the graduate stud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standardized training resident.The core of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contains some elements, such as driving mechanism,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constraint mechanism.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motivation of driving the cohesion between clinical medicine 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on and resident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Keywords: degree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master degree theses;doubletrack-in-onesystem ;mechanism
医学终身教育包括了高等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3个阶段,这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完善的医学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我国要跟上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实现与国际接轨和互相认证[1]。因此,我国正大力实施“医教协同”战略,推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师[2]。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双轨合一”人才培养(以下简称“‘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机制,是推动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的动力与保障。
1 “双轨合一”人才培养现状
长期以来,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导致两者的发展均受限[3]。培养的医学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培养的博士生甚至不会看病,培养的住院医师缺乏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医师培训制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衔接不够,人才培养的内容、目标机制重叠,多重培养模式共存导致临床教学管理混乱[4]。为了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国家实行“双轨合一”人才培养制度,以服务社会需求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为导向,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能看病”、“会看病”的临床医师,进一步实现从培养合格临床医师向高水平临床医师的转变。
2010年,经教育部同意,上海率先探索与学位教育相衔接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制度,旨在形成统一的医学教育制度,建立医学行业准入、职业资格认定等一系列制度化体系[5]。这一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吴静等[6]对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4所高等医学院校15家附属医院的306名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改革举措的总体认可度较高,占比84.6%[7]。2012年试点工作扩展到全国64所高校,2015年在全国所有临床医学(含口腔、中医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实施。建立“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机制,正是推动医教协同与创新、促进教改与医改协调发展、建立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师的战略需要。
2 “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机制内涵及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机制,是指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机制,是使人才培养活动得以运转而采取的工作方式。研究生培养机制是使研究生培养活动得以运转而采取的工作方式,是由研究生培养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3个部分构成[8]。本文所述 “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机制是指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子系统中人才培养得以运行的动力方式,是由研究生培养单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共同构建的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内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培养单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卫生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力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协调运转方式。
“双轨合一”人才培养工作由多种复杂的培养、培训要素组成,涉及多个教育主体与多部门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共同克服二者协同培养中的矛盾和困难,才能协调运转。通过上述培养机制的内涵分析,笔者认为应当构建“双轨合一”人才培养的驱动机制、协同机制、整合机制和约束机制,以保障“双轨合一”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机制系统结构和相互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机制结构图
2.1 构建“双轨合一”人才培养的驱动机制
政府部门、卫生部门是国家政策的主导者,应从培训基地的审批、培养经费投入、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建立驱动机制,给予培养、培训单位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高等学校是“双轨合一”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主体,导师和研究生是最重要的主体核心。导师迫于自身学术压力,期望研究生更多地投入科研工作,干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训练;部分导师对“双轨合一”人才培养工作存在抵触情况,认识不到位,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要以导师驱动为重点,提升导师对分类培养工作认识,明确专业导师和基地培训导师的责权利,确立“双师制”协作机制和奖惩机制。研究生是“双轨合一”人才培养工作的接受主体。目前,国家对他们没有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待遇由高校自筹经费解决,待遇标准不统一,不能很好地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迫切需要从政策层面和经费投入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资助,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2.2 构建“双轨合一”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从国家、省、学校、用人单位几个层面建立协同机制。一是从国家和省级层面广泛汇集资源,统一人才培养标准,引导和支持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层次合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宏观调控机制、人才需求供需平衡机制与用人机制等;二是从学校层面而言,建立各个培养、培训环节的协同机制,建立职能部门与相关管理部门、与院系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建立导师团队合作制度,建立学生管理协同机制,实现多部门协同管理;三是从用人单位角度,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基地在内的各类医院,要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双轨合一”人才培养中来,对高校培养的毕业学生,应给予接纳和认可,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和成长成才的空间,确保此类人才在工作单位获得持续性发展。
2.3 构建“双轨合一”人才培养的整合机制
依据“双轨合一”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和要求,对生源选拔、课程学习、临床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与招录、培养与培训、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的密切结合。
2.3.1 生源选拔 应充分考虑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标准,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复试的全过程中,全面考察研究生和住院医师所需的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确保选拔的人才具备双重知识基础。
2.3.2 课程学习 为保证33个月的临床实践时间,必须改革课程体系,精简课程内容。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临床能力培养分别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专业课程、临床技能培养相结合,建立新的整合课程体系[7]。按照研究生培养要求开设政治、外语、文献检索、临床科研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课程;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开设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医患沟通与卫生法律法规、临床思维、医学伦理与心理学、临床专业讲座课程(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在内的多个器官系统的整合课程模块)。课程学习适宜采用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3.3 临床能力培养 临床能力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点。按照研究生专业要求,在临床能力训练、出科考核、毕业考核等方面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注重实效。我校要求学生在7月份入学,入学后第一阶段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并完成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第二阶段在本科室进行临床能力专科培养,完成专业学习和实践。科研实践在临床实践训练过程中完成,毕业当年的5月份完成毕业考试[9]。
2.3.4 科研能力培养 “双轨合一”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科学研究应紧密围绕临床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10]。科研选题应以临床研究为主,可进行文献综述、病例分析、病例总结、疑难病案分析报告、新药评估等,也可以是直接为临床服务的应用研究。要求学生掌握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阅读和分析专业性期刊的能力,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3.5 学位授予 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实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四证合一”。
2.4 构建“双轨合一”人才培养的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是研究生培养工作有效运行的保障。由于“双轨合一”人才培养试行时间不长,为了保证人才培养动力运行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保证培养培训的质量,需要建立健全约束机制。
2.4.1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招生招录制度、临床能力训练与考核制度、基地培训制度、培训基地管理制度、导师管理制度等若干制度。高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形成适合自身特色的制度体系。
2.4.2 完善社会监督 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如何,最终是由社会来检验。要积极完善社会监督机构、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考核,建立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4.3 建立弹性学制和分流淘汰机制 原来5年完成的任务要在3年内完成,对培养质量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需要建立起弹性学制和淘汰机制,允许有充足的时间和适度的压力完成学习任务,保证培养质量。应在临床能力阶段考核、年度考核和毕业综合考核的各个考核环节中,建立淘汰机制和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
3 推进“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双轨合一”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在运行过程中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领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科不完全一致问题还需主管部门进行统一,推进“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深度融合和持续发展;现阶段属于过渡期,必须破除原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念,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培养目标转向和培养模式优化的协调统一,建立起导师组负责制及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综合考虑各培养环节之间的关系、评价标准、分层分类培养目标,以进行培养、培训环节之间、培养主体之间以及培养环节与培养主体之间的深度衔接[11];充分调动培养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对培养机制改革的组织领导,加强对人才培养的宏观规划、政策保障、工作指导和检查评估。深入开展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导师队伍建设、招生制度、临床能力训练考核制度、培训制度、淘汰制度等多项制度建设与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双轨合一”制度建设工作。
[1]刘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 (6):13-16.
[2]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EB/OL].(2014-06-3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5/201411/178832.html.
[3]汪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以上海“5+3”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49-54.
[4]郁爽,刘杰,李文源.“5+3”临床医学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1):37-39.
[5]邹菁,黄平,陈晓,等. 临床医学 (中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改革与实践[J].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2012,2(3):1-4.
[6]吴静,李觉,王光花.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调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5):761-764.
[7]冯静静.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模式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7):70-71.
[8]梁传杰,陈晶. 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系统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8,(3):30-33.
[9]朱小平,徐茜.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89-690.
[11]张国栋,娄枝.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37-39.
Constructionofthetalenttrainingmechanismofthemasterdegreeofclinicalmedicineinthe"twotrackandone"clinicalmedicine
ZHUXiaoping,YINSiyuan,ZHULin,WUShan
(Graduate School of 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Sichuan 646000,China)
G643
A
1672-0024(2016)05-0004-04
朱小平(1977-),女,四川泸州人,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研究与管理
四川省科技厅立项资助项目 (编号:14RKX0012);四川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编号:SCS14005);泸州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