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空间经济学探讨流通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其定位

2016-10-31董海峰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定位

董海峰

◆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流通经济的研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基于流通经济学理论研究我国经济,首先是以整个社会再生产为研究范围,其次将流通看作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在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传统的流通经济的渠道、模式及范畴等受到很大的挑战,同时流通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经济理论的附属下发展。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流通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其定位,进一步探索流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 流通经济学 理论基础 定位

引言

空间经济学主要是依据层次、时间、传统三维空间的相互转换原理而研究的经济发展规律。分析空间经济学的经济空间布局和产业空间接口,以便从中发现经济发展规律,并取得较好的经济规模效益,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空间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流通经济理论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分析流通经济学发展规律,并探讨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行动和行为,进而分析我国流通经济发展趋势和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

空间经济学主要是以垄断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为主进行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在人类历史中有关空间经济理论的研究还比较少,1993年张伯伦提出垄断竞争思想,基于这种理论指出产品的规模效益产生的关键是消费者的购买偏好;而且从另一方面来看,很多研究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多样性中间投入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消费品生产者生产偏好与生产规模效益问题。经济竞争经济与规模效益的递增发展有较大联系,这就说明了在空间经济学理论中由于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的局面,生产者很难选择多元化战略形式,其考虑到经济效益问题,可能会选择具有递增特征的规模效益,实施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并在此过程中开始经营自己的品牌,逐渐使自身成为生产领域的垄断者,虽然其在各个领域均有一定的垄断性特征,但其不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实施的垄断,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垄断经济。所以,市场上存在很多潜在进入企业,正是因为这些垄断厂商在经济发展中按照价格将市场垄断,导致边际成本和定价成本之间出现不吻合现象。

现代流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依据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学专家对流通经济理论的研究出现新的观点,但是在流通经济实践的发展环境下出现新的发展挑战。首先从传统研究观点来看,生产决定流通,而流通对生产具有较大的能动性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下,经济结构逐渐形成买方市场,在这种环境下,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流通产业逐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流通产业是一种先导性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较大,这是在研究经济学理论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流通先导理论的核心研究是在流通业的生产分工中,流通是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社会再生产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比较明显。而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产力对流通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流通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只有当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后,经济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流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流通逐渐成为生产过程中一种比较稳定的经济运行方式。

从现代经济学角度来看,流通业主要是指市场经济中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产业群体,其范围包含餐饮业、物流业等第三方服务产业,流通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改变商品流通、社会生活与生产方式。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力和间接影响力,其中直接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的共享率、就业比重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力是指优化社会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等方面产生的作用。另外,还应该在实际发展中看到流通产业影响力的多向性特征,它在发展过程中与国民经济中城乡关系、经济方式、空间结构、增长消费以及扩大就业等有着密切的关联。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很好的效果,经济实现了快速、稳定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与国际接轨,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快速发展。流通业的发展在吸纳就业、拉动经济、稳定物价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流通业的发展仍然有制约经济发展的一面,主要表现为我国经济内外贸易一体化发展形式仍然需要向更深层次发展,在经济稳定发展中还需要生产与流通的有机结合;经济发展中流通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认识不够,流通领域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现代流通业发展滞后,导致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共享作用较小。

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结论分析

(一)本地市场的放大效应

空间经济学模式的关键特征之一就是本地市场的放大效应,这种效应指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在某种外生冲击的作用下改变了原有的经济需求空间分布形式,同时扩大了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将会改变其原来发展的区位形式,逐渐向该区域集中发展。在此过程中,如果将这种经济聚集的形式看作是经济的空间集中发展,而且这种方式会促进经济集中的发展趋势,那么能够看出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就是其聚集力之一。

(二)循环累积经济形势

在空间经济学理论中涉及很多空间经济学模式,而且这些空间经济学模型一般均包含循环积累的因果关系。而在空间经济学理论中,不难发现宏观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具有较大的聚集力,这种对经济的聚集作用包含价格指数和市场效应。聚集力与排斥力共同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而循环积累因果关系主要指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之间互为因果的一种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某种震动导致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向某一区域集中发展,这种情况下就会在无形之中扩大该区域市场经济发展规模和该区域的综合供给能力。在此过程中,收益最大化的主要目标是选择一些市场规模比较大的区域为企业的生产区域。如果某个区域聚集很多生产企业,则在本地生产对应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就会增多,而从外地输入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会相对减少。从外地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的减少,以及本地生产的产品和数量相对增多,意味着该区域市场经济中的产品价格相对比较低,而且在相同的工资水平下,该区域的实际工资水平比较高,这就是价格指数效应。这样在本地市场效应和价值指数效应的因果关系分析中,可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前后向联系,这种因果关系链的发展进一步放大了初始震动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作用。

(三)内生的非对称性分析

在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中,我们将内生的对称性看作是初始时间对称的两个领域。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最终会导致经济区域之间形成非对称发展形势。将这种非对称发展形势和新古典经济中的减少壁垒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发现经济结构中存在这种内生的非对称性。从赫克歇尔的俄林定理中可以发现,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下降,可能会使利用密集型产业对相对丰富的资源进行产业的专业化分析。斯托尔福的萨廖尔森理论告诉我们,当交易成本下降到0时,某国拥有的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实际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新古典理论的分析,将可流通性生产要素进行具体的转移分析,使该区域间要素相对均衡发展,比如企业的技能人员愿意转移到技能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工作,这就说明了在没有包含聚集力的模型分析中,人口的转移能够减少不同地区生产模式之间的差异。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主要是经济自由化导致的区域间经济结构初始化的非对称逐渐走向区域间的对称经济学形式。反之,包含聚集力的模型分析中,一些要素流通性和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可能会加剧初始化经济差异,导致产业均集中在一个区域内,最终形成了循环因果链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外生力量会逐渐消失,而经济发展过程仍然在继续,这就是非对称过程是内生过程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形式。另外,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空间经济学并不会排斥外生因素对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但是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其研究对象是初始对称空间,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内生变量如何决定空间分布模式,进而将空间因素逐渐引入经济结构分析中,在此过程中,必须分析空间成本问题,从而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基于空间经济学的流通经济学理论定位思考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全球化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不断涌现,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跨国别生产越来越普通,在生产要素加速流通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形势逐渐呈现出聚集发展的趋势。在这种经济发展环境下,必须要分清经济发展空间和经济区位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必须分析经济空间区位,着重分析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首先分析空间经济学理论,并赋予空间经济学新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空间。在分析空间经济学的流通经济学理论定位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空间经济学两个方面的特征:运输成本和生产与消费的递增收益。在空间经济学范围内,只有递增经济效益和运输成本同时都能够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区域内平衡发展。当经济活动形式在区位上实现集中发展时,递增生产成本才是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研究部分,而且在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当聚集力量和反聚集力量相等时,这种情况就会实现区位平衡发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上解释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

人们将空间经济学理论看作是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革命的第四次浪潮,一般情况下,主流经济需关注的是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由谁生产的问题,而在生产过程中往往被学者们所忽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主流经济学研究中忽略了空间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特征:运输成本和生产与消费的递增收益;其次将空间作为均质的、外生的一种经济状态,并且在这种理论下,人们认为经济生产中的运输成本也包含生产者成本。从这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主流经济学在分析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需要将流通孤立起来实施分析,而是要二者联合分析,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状况的合理发展。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流通已经包含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这样也可以给经济学作出一定的解释,但是空间经济学却将交易成本问题当作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考虑,在此过程中,它们仅仅将运输成本作为流通经济学原理中的一个分支结构进行分析。流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现实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流通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作用发展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流通领域也发生较大变化,现代经济发展下流通业包含范围越来越广,而且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新的理论和观点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现代流通产经济学的定位:流通业是产业结构划分和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从空间经济学方面分析流通经济学理论,发现可以将现代流通的发展理论总结为流通与经济扩张、经济波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流通经济是促进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流通渠道、商品流通方式和技术、服务流通方式,并为信息流通提供新的流通布局,以便在国民经济发展环境下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结论

空间经济学理论与我国传统经济学研究有较大区别,其与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等很多学科进行融合发展,在空间经济学理论下,可以很好地分析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定位和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方式,并分析流通产业作为我国先导性产业对经济的具体影响,从而促进我国流通业整体发展速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娴.流通经济学的立论依据与研究定位的新视角—基于空间经济学角度[J].中国流通经济,2010(1)

2.陈祖华.试论经济空间研究的层次性—以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

3.高丽娜,蒋伏心.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分异与融合[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5.刘海飞.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再度启动 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中心任务[J].商业经济研究,2015(7)

6.程晓栋.我国商贸流通业产业链识别与优化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5)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定位
定位的奥秘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基于RFID的室内无线定位识别系统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