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语言景观和谐六维透视

2016-10-31陈睿

江淮论坛 2016年5期

陈睿

摘要:城市语言景观为研究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社会语言是否和谐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以语言景观理论为根基,以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语言呈现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本体、个人、自然、民族、社会、国家的六维分析,讨论城市语言景观蕴含的和谐理念,尝试揭示城市语言景观形式的选择动因、意识形态、身份及权势关系,为城市语言景观的和谐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语言景观;语言景观理论;六维;和谐要素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5-0155-005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和谐”一词其中有释义为:谓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韻和諧。”[1]早在汉代,“和谐”一词已产生,并不断发展、充实。语言和谐是由古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语言景观”最早由Landry & Bourhis提出并使用:“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2]Jaworski & Thurlow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将其定义为“语言、视觉活动、空间实践与文化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以文本为媒介并利用符号资源所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3] Pavlenko指出,语言景观研究的是书写语言的公共使用情况。[4]除此之外,语言标牌研究对象包括现实环境中的所有语言实例,如文化衫、标语、印刷品、涂鸦,也包括移动性、动态性的非典型标牌,如海报、横幅、告示牌,还涉及虚拟空间的语言景观。语言景观标识按主体性分为两类:官方标牌,主要为政府机构名称、官方公告语、街道名称、交通指示牌等,反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语言政策及意识形态;私人标牌,主要为私营商店、宾馆客栈等,所受限制相对较少,反映个人喜好和需求,语言使用较为自由、形式多样,更能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语言构成的情况。城市语言景观是反应城市语言活力最显著的载体,着重考察公共空间书面语言使用,通过语言与空间的互动反映,塑造族群的权势和地位,表达语言标牌的信息意义和象征意义,为研究城市或地区的社会语言提供了媒介。

一、本体维度

语言景观和谐的本体维度是由语言结构内部关系,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构成。语言景观的发展遵循内在规律,取决于语言内部各构成要素的关系是否和谐。语音是语言景观的形式,词汇是砖瓦,语法是结构,语义是内涵,语用是外延,各要素共同构建和谐的语言景观。语言内部会用多种调节手段,如词汇的简缩形式,从词语中抽取语素,重新加以组合,但须考虑语意表达的明确性、语用者的可接受性,还要考虑简称的可还原性。汉语中的成语、四字格也是语言景观经常使用的语言材料,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丰富的语义内涵,是民族语言的瑰宝。句法结构则安排均衡、多变。只有语言内部各要素和谐,才能发挥语言的外部功能,对城市语言景观的构成是否和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语言景观实际上是一种“符号景观”,是多种模态的符号资源协同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3]语言景观的载体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结合图像、声音、颜色等非语言符号等多模态的意义表征方式日益常见,可以说多模态语言景观已成为现代化都市的象征,可以增强语言景观整体意义表达的协同作用。此外,语言景观还可以从多角度促进语言和谐发展。Gorter把语言景观研究看作为多语言研究的一种新路径[5],可从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或社会语言学角度来探究,还与城市规划、文化遗产密切相关。Shohamy和Waksman还提出,语言景观可以作为教育、语言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行动主义强有力的工具。[6]语言景观是二语习得的一种额外语言输入形式,可以从语言景观与语言认同、与语言意识之间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展开语言景观的和谐研究。国外语言景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关注语言政策、语言接触等语言实践对语言景观的影响,但未能将城市景观的演变和空间需求结合起来,和谐的城市语言景观可以反映地区语言的多样性和多语使用的状况。在汉语语境下,语言景观的构建要坚持“普通话、方言、古语词”和谐并存,普通话是现代汉族的共同语,方言是共同语的社会地域变体,古语词是古代汉语中仍然沿用与现代汉语结合,有生命力的语词,要注重保护方言和古语词,确保语言生活健康、和谐。

二、个体维度

个体维度注重个人体验,主要考察语言使用者在生活中对语言景观的态度和理解,以及语言景观话语中的交际选择。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下才能获得发展。人的语言素质可以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和谐相处的语言态度是一致的,如何利用城市语言景观和谐交际,与良好的社会生态、友善的人际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语言的发展演变给人们日常生活实践带来了变化。

和谐城市语言景观的建构是特定语用主题的言语创造,语言标牌具有普遍功能,如广告牌的功能在于推广产品或活动,而街牌的功能在于标明街道名称。依据对象的不同,语言景观参与者的目的不同: 1)依据Goffman的观点,社会个体作为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者,总是把自己具有优势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以达到期望的目标。[7]在城市中心地带,标新立异的商业标牌更能获得路人的关注,出奇制胜。创设者竭力呈现其语言标牌“与众不同”之处,成为语言景观构建的最主要依据。2)语言景观的创设者要充分了解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读者对语言景观的态度和看法,确定创设的动机。对预期读者需求的理性分析,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有助于引导公众的行为,构建和谐的语言标牌。在商业化的公共空间中,预测并迎合顾客的动机和愿望是语言景观构建的重要原则。

从人的语言交际来看,语言景观和谐不仅是语言交际取得成功的前提,同时提高了使用者语言运用能力。良好的语言素质是研究语言景观和谐性的关键,掌握了语言规律,可以正确认识和处理语言景观内外部条件的关系。和谐语言景观的构建需要个人的努力,和谐程度越高,公民语言的使用越趋于文明。

三、自然维度

自然维度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语言景观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构建语言的丰富养料。语言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地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一种语言的消亡也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灭绝,许多语言正在以较快地速度消失,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保护濒危语言。

城市语言景观具有一定的规模或视觉效应,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体呈现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外部视觉特征的场所环境或空间。城市语言景观是语言地理学深入探讨语言与自然的深层关系,研究城市象征空间塑造的有效途径和新方向。城市语言景观常常被地理学家潜意识作为典型文化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样本为人文地理和城市地理研究者所关注。湖南凤凰古城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古色古香的人文气息,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风景奇秀的自然景观完美和谐,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Leeman以文化地理学和城市研究为视角,采用结合上下文背景的语言景观分析方法,将私人商铺汉语标志和特定空间商品化联系在一起,开展了唐人街的商品化的语言研究。[9]

语言景观构成是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空间生产理论、地方理论等人文地理学将为语言景观的地理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Scollon & Scollon的“地理符号学”采用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符号框架[10],来研究具体场所中话语表达的意义。语言标牌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人文地理表征。从语言地理学角度来探究城市景观的构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构建和谐的语言景观,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美化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民族维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正在使用的语言就有八十多种,已经消亡的古代语言更是不计其数。国家既大力推广使用统一的汉语言文字,但又重点保障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和自由。我国现行的语言政策,强调“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同时坚持“民族语言平等与民族平等”的原则和“社会的统一与语言的统一”两条基本的原则。[11]各民族语言是在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状态下共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和种族身份的象征,因此,语言景观会成为语言族群权势斗争的焦点。开展语言景观调查和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语言状况和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的危机, 保护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掌握国家推广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落实情况,可以为语言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民族和谐要求语言和谐,要引导少数民族坚持积极的语言态度,坚持“语言忠诚”原则:“一个国家的少数民族使用该国优势语言的同时竭力保持自己的民族语言现象。”[12]语言忠诚是民族集体认同、民族自信心的重要表现,要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忠诚。政府应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态度、语言选择,帮助少数民族制定与本族语言相适应的文字,挽救濒危语言、保护语言遗产。少数民族也应理解和响应国家语言政策,使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要从国情出发,既要充分保障国家语言国策的施行,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民族的关系,也要考虑各族人民使用语言的语言心理和基本权利,促进各民族语言景观和谐相处。语言是民族的凝聚物,反映了民族的面貌和特点,对内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要处理好多民族构建和谐地区语言景观的问题,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谐共处,多语种并存,形成不同民族聚居的和谐小社会,维护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提供一定的保障。

五、社会维度

语言景观是一个社会、地区或城市的重要象征符号,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5],它可以展示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语境,也可以体现文明发展的程度。语言景观和社会语言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共变的关系,语言景观研究是了解一个地区语言环境的有效途径,不仅反映社会语言环境,揭示社会权势关系,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环境。Ben-Rafael等认为,语言景观是一个社会、地区或城市的重要象征符号,它可以展示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语境。[13]规范的语言景观是语言和谐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要义。语言景观的构建要与当地文化相协调,反映文化面貌,契合公众的文化心理。语言标牌有信息功能,可以明确某个语言群体的地理边界和明确某地的语言特征和社会地位、语言的多样性及使用状况。某地语言标牌使用某种语言比例高的,则某语言是该地区的主要用语;若某地多处设立多语标牌,则该地区多语共存。由于各种语言互相影响,多语地区的语言标牌存在语言或文字接触现象,常出现语码混合、文字替代等创新性现象,给言语社区的边界区分带来问题。标牌上的语言,会影响公众对各语言不同地位的理解,语言态度和行为发生转变,形成新的社会语言环境。

Henri Lefebvre认为空间是各个群体制约和权衡、追逐各自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景观作为空间的视觉层面,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有时会成为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中社会群体争夺地位的焦点。[14]语言景观作为物质文化景观,其演变影响人们对城市的集体记忆,具有独特的空间属性,构成了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特定区域空间生产、消费的重要载体。语言标牌总是陈设于公众视线可及的位置,供人们阅读或参考。针对社会维度不同场域公共空间中的语言景观特征研究,可分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实体公共空间,如教育语言景观蕴含的教育理念,商业语言景观反映的经营和服务理念,以及街道、公园、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等展现的价值观。随着语言景观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已从公共空间延伸到室内场所、私人空间及虚拟空间,其中虚拟空间是指网络公共空间的标志、广告、告示的语言陈列等。

标牌语言景观蕴含着一定的创设机制和构思,语言景观研究可以考察标牌放置的即时语境所构建的社会意义。与官方语言政策不同,民间语言使用更注重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应具体、合理地规范和指引公共空间各种标识语言的使用,如网络语言景观,因其新颖、简洁、时效的特点,大量使用简缩词、谐音词等,为语言增添了活力,同时应减少不和谐的负面作用。受时空限制,需明确其特殊语体环境、交际方式和交际群体,提高公众语言基础知识和语用能力,保证网络语言的和谐发展。广告用语影响力度大,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规范广告用语,用词准确,切勿夸大。Spolsky把研究公共符号视作是探索和体现城市多语生态的一种工具和研究语言选择极有价值的方法。[15]语言景观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语言景观要适应社会,与社会形成和谐一致的关系,与时俱进,体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的语言景观。反之,和谐的社会环境对语言景观的设计和构建有指导作用,是建构和谐语言的社会语境。

六、国家维度

我国主张和谐世界的观点,国家之间交际要语言和谐。无论是国家之间的语言交际,还是国家某一语言内部的语言交际,多语种要明确分工、和睦相处,形成和谐的语言关系。在多语国家,应处理好语际关系,实行“多语制” 政策,在不同语境里,选择不同的语言。从国家维度来看,主要考察决策者的观点和意识形态对语言景观的塑造。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了“书同文”的制度,促进了语言和谐、社会进步、国家强盛。朝廷和官府是中心语言景观,距离中心越远的建筑、街道、城墙等组成的语言景观,其重要性越低,其名称、位置都直接反映权力的影响力。

语言景观的构建是一个管理机构、读者、标牌制作者、所有者多方互动的话语过程,反映了语言的权势关系和集体认同的意识。政府是官方标牌的创设者,体现国家的语言政策及意识形态,对私人标牌的语言资源使用加以限制,突出法定语言,引导公众的言语行为;公众则有一定的自由度,常在语言标牌设计中展示某种身份特征,以构建某群体的身份认同,强调标牌对象主体身份归属,吸引潜在的顾客,争取实际利益。语言景观是语言政策实施情况的具体体现,语言标牌多语选择顺序的孰先孰后,都蕴含着语言政策和规划的深刻内涵。Ben-Rafael认为,把官方语言强加在语言景观中是霸权的体现,而权势关系在构建语言景观中的作用越大,越容易引起对抗。[16]语言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之间的落差一直是语言政策研究的热点,这是因为官方的语言政策在实施中经过层层稀释,到了执行层面常常变样甚至走向对立。[17]受语言权、语言认同等原因的影响, 语言政策与语言的实际使用之间往往存在差异。大到政府、小到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利用语言景观传达不同的思想信息,语言景观是影响实际语言政策的主要机制之一。[18]因此,决策者制定或修订语言政策时, 应参考语言景观研究的实证数据,重塑和谐的社会语言环境。

语言此消彼长、融合衍变的多维生态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可以为全球化及语言接触对语言本身的影响提供证据。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语言求同已成为世界语言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趋势,众多使用人口少、功能弱的语言面临着被强势语言取代的威胁。[17]在全球化背景下, 强势语言的国际传播和扩散成为必然趋势。英语在全球的应用日益普遍,对世界各地语言景观的使用状况产生巨大影响,语言景观也为英语的全球化提供了实体证据。英语景观标牌具有信息功能,给外籍游客宾至如归的感觉。英语在语言景观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形成强烈的象征功能,象征了国际化、现代化、全球化。意大利的米兰,语言景观中很少使用少数名族和地区性语言,更多地使用英语。在我国,英语已经是常用的语言工具。汉语作为一种族群语言,通过和英语、法语等语言的密切接触,形成了和谐的语际关系。现代汉语中大量的外来词,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也给汉语的表达带来了鲜活的特质,适当的英语表达方式,可加强现代汉语表达功能。英语在语言景观中的分布、地位和功能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英语在中国的使用状况,尤其是给少数民族语言的维持与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维护多语存的和谐语言局面,为促进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和谐的语言态度决定语言景观的和谐,语言景观的和谐反映语言态度的和谐。古今中外,国家语言交际的宗旨是争取语言地位的平等,语言交际始终处于和谐友善的氛围之中。和谐的语言态度决定人们的语言选择和语言应用,平等看待不同语言。国家和地区语言政策的制定应有助于和谐语言关系的维持,提高国家语言文明水平,推进和谐社会环境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特藏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8.

[2]Landry.R.&R.Bourhis.Linguitics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16):23-49.

[3]Jaworski,A.&C.Thurlow.Semiotic Landscape:Language,Image,Space[M].London:Continuum,2010:1.

[4]Pavlenko,A.Linguitic landscape of Kyiv,Ukraine:A diachronic study[A].In E.Shohamy,E.Ben-Rafael&M.Barni(eds.).Lingustic landscape in the city[C].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10:133-150.

[5]Gorter ,D.Introduction:the study of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as a new approach to mutilingualism.[C].Clevedon/Buffalo/Toronto:Multillingual Matters,2006:2.

[6]Shohamy,E.& S.Waksman.2009.Linguistic landscape as an ecological arena:Modalities, meaning, negotiations, education[A].In E.Shohamy & Gorter (eds.),2009:313-331.

[7]邹嘉彦,游汝杰.汉语与华人社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Rubin B.Aesthetic ideology and urban design[J].Annals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1979,69(3):339-361.

[9]Leeman J, Modan G.Commodified language in Chinatown:A con-textualized approach to linguistic landscape [J].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2009,13(3):332-362.

[10]Kress,G.& 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11]课题组等.国家、民族、语言:语言政策国别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12]劳允栋.英汉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21.

[13]Ben-Rafael,E., Scohamy,E., Amara, M.H.,and Trumper-Hecht, N.Linguistic Landscape as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ace:The case of Isra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2006,3(1):7-30.

[14]Lefebvre,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Qxford:Blackwell,1991.

[15]Spolsky,B.Prolegomena to a sociolinguistic theory of public signage[A].In E.Shohamy&D.Gorter(eds.),2009.25-39.

[16]Ben Rafael,E.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landscapes[A].E.Shohamy &D.Gorter.Linguistic Landscape:Expanding the Scenery[C].London:Routledge,2009:40-54.

[17]Bamgbose,A.Language planning and language policies:Issues and prospects[A].P.G.J.van Sterkenburg.Lingustic Today:Facing a Greater Chellenge[C],Amsterdan:Joho Benjamins,2004:61-88.

[18]Shohamy, E.Language Policy:Hidden Agendas and New Approaches [M].London:Routledge,2006:58.

(责任编辑 焦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