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内涵与特质研究

2016-10-31梁本凡

江淮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特质内涵阶段

摘要:本文采用超视角、长镜头、全过程等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定义、内涵、发展阶段与特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进行的城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开创的城镇化,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城镇化,经历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阶段,未来将向中国特色创新型城镇化第三个阶段转型。其一般特质包括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日益和谐宜人等。其基本特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字所规定,表现为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性,以“邓三科”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服务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不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内涵;阶段;特质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5-0016-006

一个影响世界的大国的城镇化,不能没有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颠覆性城镇化理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城镇化理论、道路与模式的历史性变革与创新。本文采用全过程、超视角、长镜头、反配置等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定义、内涵、阶段与特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中国特色“特”在何处,它与资本主义城镇化、(中高级阶段)社会主义城镇化有何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分哪几个阶段,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有何关系,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如何进一步转型发展等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及其结论对提升与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起支撑作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定义与内涵

在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应该成为与这个伟大新时代相适应的新理论。但是,目前的学术界鲜有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兴趣。在学术文献中也很难找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确切定义。

(一)中央文件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1]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之一。[2]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关联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一概念。因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已经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性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间接地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例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3]将这句话中的“中国特色新型”和“城镇化”两个关键词连在一起,就成为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2013年11月,“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在党的文件中被独立提了出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4]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又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5],并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进行了初步阐述。这标志着中国城镇化理论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里程。《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和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进一步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容进行了丰富与发展。

迄今为止,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中仍然找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这一名词与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这一名词是否成立,是否有构建与研究的必要,其内涵与特质是什么,均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二)我国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理解

在研究文献中,目前鲜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确切定义。王伟光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强调包括新型城镇化的新“四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和总任务的支撑[6],他将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方玉梅等学者认同 “中国特色城镇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这一公式。[7]何干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直接表述为:是有干部和群众广泛参与的,有领导、有组织的城镇化社会实践,工作重心放在新农村建设上,用发展农村工业和高效特色农业来促进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人民的共同富裕。间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应该包含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镇化的特色,如政党领导、政府组织、公众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搞好小城镇建设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等。[8]2014年梁本凡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内涵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比较契合,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不等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亦不等于中国特色城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决定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走向。[9]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新认识

透彻认识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需要在时空、语境、理论和方法上进行创新。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邓三科”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三科”以及习近平思想,我们可以判断: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国情与伟大实践。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城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基本内涵和特质,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内涵和特质所决定。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不同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之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内涵比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高得多,深得多,广得多,它以“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目标,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理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时间起点与终点

一般来说,中国大陆城镇化起点一般定在1949年。1949—2016年,我国城镇化大致经历了1949—1977年期间的“红色”城镇化发展阶段、1978—2011期间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阶段和2012年以来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时间起点在何处,涉及如何看待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城镇化的性质问题,也涉及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的认识问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起点

1949年,我国成功开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视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进行的城镇化,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起点应该在1949年。

1978年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我国成功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10]30-31如果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之后所进行的城镇化,那么1978年应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时间起点。

如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定义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城镇化,那么其时间起点应该在1978年以后。理论源于实践,主要表现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在1978年以后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今后仍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中。

(二)源自“红色”城镇化发展阶段的转型

1949—1977年期间,我国所推进的城镇化,尽管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由于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所以不能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范畴。1949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与转型过程,具有历史连续性。以改革开放为标志,1977年是我国“红色”城镇化发展阶段的终点,1978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由我国“红色”城镇化发展阶段转型发展而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终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0]30-31因此,根据上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进行的城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城镇化等基本观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重叠的那一段时期所进行的城镇化,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时间终点大致在2049年“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之时。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阶段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包含了中国特色城镇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创新型城镇化三个发展阶段。

(一) 中国特色城镇化阶段(1978—2011)

改革开放启动,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流动,小城镇快速发展,1998年城镇化率超过30%。1999年以来,改革开放力度加大,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外资大规模进入,沿海城市工业化、特区建设、开发区建设与城市建设全面铺开,农民工大量外出进城打工,向沿海城市流动,形成以异地就业转移为特色的快速城镇化浪潮。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同时,积极引进外资企业,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推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成为这个时期城镇化的重要特点。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2011年城镇化率超过50%。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农民工半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资本化与市场化过度、公共服务短缺、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等等。[11]

(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阶段(2012—2020)

2012年,以十八大为标志,我国城镇化进入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率和城镇人口增长率双双进入下行通道,社会经济结构性问题与矛盾突出,产能严重过剩,公共服务短缺。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要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实现“三去一补”、脱贫摘帽、“四个全面”、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小康社会建成等目标,有效解决公平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发展和人的发展问题。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1%提高到2020年60%左右。

(三)中国特色创新型城镇化阶段(2021—2049)

2021—2049年期间,我国仍然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阶段。根据城镇化阶段发展、转型发展的客观规律,本文暂时将这个城镇化阶段称为中国特色创新型城镇化阶段。表2列出了中国特色创新型城镇化阶段与其前后两个阶段的区别。第一,中国特色创新型城镇化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镇化向中高级城镇化过渡的关键阶段;第二,中国特色创新型城镇化阶段的经济结构和形态以服务业为主;第三,相比前一阶段的城镇化,中国特色创新型城镇化阶段的收入差距大为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环境质量大为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进展;第四,在中国特色创新型城镇化阶段,数量型城镇化为质量型城镇化取代,公共服务普惠化、全覆盖;第五,中国特色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为2050年前后两种不同层次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对接做准备。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开启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将终结于2049年中国梦的实现,它已经经历了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未来还会转型升级到中国特色创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特质讨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特质的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的途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10]25 所谓道路特,是指坚持“三个既又”: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五大建设全面推进;既不断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理论体系特,是指“邓三科”,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10]25-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之后所进行的城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城镇化实践,因此,其特质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的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基本特质

基本特质是寓于具体特质之中,是决定城镇化道路、性质与方向的特质。城镇化有两个相互对立的方向和属性,一是社会主义,二是资本主义。城镇化道路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存在两类判断与识别标准。

第一类是方向指标。指手段、方式、方法与途径实施后,城镇化结果是否指向社会主义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判断指标就是邓小平所指出的“三个有助于”(1)或“三个有利于”(2)。

第二类是属性指标。指城镇化的手段、方式、方法与途径是否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否具备社会主义属性。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原则主要有三条,一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12]49,二是发展生产(力),三是共同富裕或共同致富,始终避免两极分化。[12]172

根据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与性质的论述,结合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实践等特在何处的论述,坚持其社会主义方向与属性,坚持“三个有利于”,坚持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坚持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坚持逐步共同富裕。这“四个坚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基本特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理论特质

2014年,国务院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以下简称《规划》),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一般特质进行了规范。由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中间阶段,其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或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特质,所以,依据《规划》所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一般特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特质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

《规划》要求,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以“邓三科”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基本特质的要求。

我国目前城镇化正在从30%—54%的加速发展阶段,向55%—70%的减速发展阶段转变。根据全过程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减速发展阶段不能延续加速发展阶段粗放的城镇化模式。未来减速发展阶段,随着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脱贫进入攻坚阶段,我国城镇化必然由规模扩张进入以提质升档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规划》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要坚持阶段发展、转型发展、提质升档的新理念。这里的阶段发展、转型发展、提档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重要理论特质。

《规划》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其立足点与出发点。也就是说,要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性。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性,恰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重要理论特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原则特质和目标特质

《规划》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特色彰显,城乡统筹,以民为本,全民共享,布局优化,高效集约,低碳绿色,文化传承,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分类指导。这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原则特质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规划》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宗旨是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任务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的任务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社会和谐进步,解决贫困问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目标组合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这里的具体目标组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一般特质,而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基本特质。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模式特质

《规划》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与模式为“四个立足点”:第一,以改革为立足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第二,以城市和城市群建设为立足点,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第三,以产业升级和综合承载能力为立足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全面协调,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第四,以人民为立足点,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这“四个立足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道路与模式特质的具体体现。

五、几点结论

根据上文的研究与讨论,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开始于1978年,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进行的城镇化,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点的城镇化,是在“邓三科”和习近平思想指导下所开创的城镇化,大致分为中国特色城镇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创新型城镇化三个阶段。其具体特质包括理论特质、原则特质、目标特质、模式特质等。基本特质寓于具体特质之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字所规定,具体表现为“四个立足点”、“四个坚持”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基本特质,是它区别于其他一切形式的城镇化,尤其是资本主义城镇化的基本标志。

注释:

(1) “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得标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

(2) 姓资与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9.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5]习近平.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15.

[6]王伟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N].人民日报, 2012-12-20.

[7]方玉梅,张玮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7(3): 350-354.

[8]何干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镇化道路的探索——江苏部分地区城镇化的调查与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3): 40-49.

[9]梁本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我国未来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取向[J].学习与实践,2014,(1):9-17.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1]余静文.重庆统筹城乡改革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合成控制法的经验研究[J].西部论坛,2013,23(1):1-10.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

(责任编辑 明 笃)

猜你喜欢

特质内涵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挖掘习题的内涵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