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材料类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6-10-31任京成周燕
任京成 周燕
摘要:我国材料类专业设置大体经历了产品—行业—大学科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以产品的生产和行业面貌出现,材料专业强调的四大要素:成分(结构)、性能、制备(加工)及使用,主要部分依然是前三者,仍是制造(生产)为主的范畴。新形势下,材料类专业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人才主要强调工程能力和市场条件下岗位适应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笔者对当前材料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40-02
我国材料类专业设置大体经历了产品—行业—大学科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在专业设立初期即以产品设专业,以典型产品组织教学,突出的是以某种(类)产品的制造(生产)为内容,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狭窄,思维受到限制,严重的制约其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与现代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的大趋势相违背。
1984—1989年期间,我国对材料类专业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该时期,较大程度的拓宽了专业口径,以增强产业适应性。特别是2000年以来,厚基础、宽(专业)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成了高校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材料专业强调的是四大要素:成分(结构)、性能、制备(加工)、使用,其主要部分依然是前三者,仍是制造(生产)为主的范畴。
材料类专业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进行了“CDIO”、“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山东省应用型人才的名校建设工程等尝试。2014年12月5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要把600所地方高校转为职业教育,山东省政府也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为“大职业”教育,这些重要举措,为材料类专业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当前材料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经济不适应。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围绕单纯的产品“制造”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求发展状况。虽然多年来一直不断改革,但是都强调了学科系统性、完整性,学术性等知识性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重研究、轻设计的培养理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2.对科技“高度分化”的趋势关注不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呈现出“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但仍以高度综合为主”的特点,并且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得到充分验证。为适应这个特点和市场经济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育模式。这样一是“厚基础”挤占了专业课的教学时数,“宽口径”强调了共性,铺开了专业面,使得专业课的教学时间更加仓促;二是在实验和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如何从教学资源上去合理的分配、安排,以适应这种新的模式,这都是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3.对专业现状和发展关注不够。以建陶产业为例,仅淄博市就有近400条生产线,建陶产量达到10亿平方米/年。生产线的技术、装备水平几乎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其他无机材料产业的情况也非常相似。这样给以实习或毕业论文为主的教学实践环节带来问题:学生对机械装备、自动控制系统缺乏认识;严格的现场管理使得学生无法进行深入的学习,传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模式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
4.报考硕士研究生成为半数以上本科学生的选择。考研提高了学生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的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厚基础”。但由于很多院校以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代替专业课的考试,使有些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录取、复试时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察结果很无奈,实质上放松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5.如何搞好专业课课堂教学是一个长期困扰专业课教师的问题。在各类材料的工艺学专业课中,技术性、经验性的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有的甚至以技术性、经验性的内容为主要内容,专业课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特点。从教师来说,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如何深入联系实际深化教学内容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等都需要做深入研究。从学生来说,因专业思想、兴趣以及主要专业课的教学时间又和考研复习发生冲突等综合因素,决定了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弱化。教与学难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了课程教学的难度。
6.传统的专业课考试方法,不是考察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而是把实际的、丰富的知识变为概念的、教条的东西。很多同学是靠专业课考前的突击背诵来应对专业课考试,这样使得我们难以利用考试的手段督促学生学习,形成了对以后专业课程教学的恶性循环。
7.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生产实践经验是搞好专业课教学的基本条件。在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中,大多数教师来源于学校,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科学研究经验、经历,但普遍缺乏生产实际锻炼和经验。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与学生的南辕北辙、各自为“战”现象屡见不鲜。
8.另外,办学规模的扩大,淹没了对实验教学投入的增长,使得实验教学资源变得相对短缺;材料类专业的实验周期长,又加剧了这一矛盾,使得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难以有机结合,加大了教学难度。
综上所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制约质量提高的问题有待解决。因势利导、消除弊端、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是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需要改革的主要任务。
二、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服务于“学生学习为中心”,紧密结合市场经济人才需求特点的人才培养理念。在顶层设计上对培养的业务规格要求进行调整,增加商品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强化学生的“通才”教育,拓展视野,在公共课平台增加与市场经济相关的课程和市场调研活动;专业教育中增加技术经济学、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
2.改革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特点和愿望进行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应用基础研究方向以基地班、创新班等形式进行,强化学生公共基础和应用基础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则以“学中做、做中学”的形式,借鉴“CDIO”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的培养经验,强化以工程能力为主的应用能力培养。
3.重整课程体系。以市场人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调整课程体系,形成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工程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机结合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四个课程平台,形成以课程体系为载体,能力素质要求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的课程教学体系。
4.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课程实验教学、校内工程模拟训练、大学生第二课堂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校外工程实践训练,构建以工程认知能力、实际工程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等能力、素质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5.强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专业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和专业课教师的专家化”。所谓的专业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是指由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高水平的专业基础课,是提高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所谓专业课教师的专家化,即要求教师在所任课程领域达到业内专家水平,具有相应的研究和生产经营积累和经验。对于没有实际经验的青年教师应坚持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对于新引进博士,应首先将实践锻炼的要求放在首位。专家化的专业课教师是组织好专业课教学的基本条件。
6.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专业课教学应该是专业思想、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教育;应该侧重对学生思维、方式、方法、手段的训练;通过专业课教学的“解剖麻雀”,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而不是将专业面铺开,缩短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和环节,讲授一些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解决的基本概念、名词等专业皮毛的知识。针对专业教材滞后于生产的现状,选择有代表性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检测手段,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形象地展现出来,融入专业教学和实习教学之中,增强学生对“高度综合”的体会,熟悉生产过程,深化对产业的认识。
7.深化专业课教学改革,做到“三个结合”,即讲授与自学结合,课堂与实验结合,考试与平时表现结合。精简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专业教科书中的技术性、经验性的内容由学生自学,查阅资料完成;课堂讲授与实验的结合要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实验教学时数,把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到实验教学中,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灵活的考试、考查方法,把专业课的最终成绩与平时表现结合起来,进行过程性考核,发挥考试、考查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
三、结语
对于地方院校的材料类专业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培养对象,应用型人才主要强调了以工程能力和市场条件下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需要从培养方案、过程实施及考试考核方面做系统的设计,转换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全新的培养模式。因势利导、消除弊端、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专业教育模式,不断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是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徐德龙,许启明,兰新哲.试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的发展[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2):1-4.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汪良贤.二十世纪我国陶瓷墙地砖工业发展情况回顾[J].陶城报,2002,12(19).
[4]章秦娟.陶瓷工艺学[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