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

2016-10-28杨春燕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16年2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锁骨

杨春燕

广东东莞市东坑医院 ( 东莞, 523451)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

杨春燕

广东东莞市东坑医院 ( 东莞, 523451)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行手臂或者手部手术患者62例, 随机分肌间组(32例)和喙突组(30例), 肌间组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喙突组采取锁骨下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 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喙突组臂内侧皮神经、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起效时间短于肌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喙突组臂内侧皮神经、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的显效率均高于肌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阻滞的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是更加优秀的麻醉方法。

超声引导; 锁骨下喙突旁;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效果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 有着对循环系统干扰较小并且比较简单的优势。而超声引导避免了盲探式入路的弊端, 为阻滞入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也使一些常用的入路方法更加简单安全, 阻滞效果更好[1]。锁骨下喙突旁以及肌间沟阻滞均是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而两者的阻滞效果有所差异, 对两者的阻滞效果进行对照观察有利于医师做出更有利于患者的选择,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3年12月1日-2014年12月1日收诊行手臂或者手部手术患者62例, 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肌间组和喙突组。肌间组32例, 其中男21例, 女11例, 年龄在19~46岁, 平均年龄(32.2±4.4)岁, 平均体质量(60.3±6.7)kg; 喙突组30例, 其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在20~46岁, 平均年龄(32.3±4.2)岁, 平均体质量(60.7±6.6)kg;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患者在入室后, 选择平卧位, 将患肢放在躯干旁, 头要偏向对策, 选择便携式超声系统对穿刺神经进行扫描。

1.2.1肌间组

选择环状软骨与肌间沟的水平线交叉点, 将其作为扫描点, 进行连续扫描, 测量三干直径及与皮肤的距离, 找到呈低回声的目标神经干, 选择7号的注射针头, 从超声探头侧外方进行垂直皮肤进针, 在超声的引导下, 调整进针的角度、 深度, 直至将穿刺针尖基础到了目标神经为止, 缓慢的注入30 mL的0.5%罗哌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根据超声的图像, 可以稍微改变针尖的方向, 采取相同的方法, 将周围的神经干阻滞, 可以让药物尽量的围绕神经干周围。

1.2.2喙突组

在锁骨下喙突内侧的1 cm左右作为超声的扫描点, 进行臂丛神经、 腋静脉、 腋动脉3个束支, 采取22G腰穿针进行穿刺, 进行平面内穿刺技术, 调整针尖方向, 在腋动静脉间、 腋动脉外侧、 腋动脉后侧进行0.5罗哌卡因注入, 分别注入10 mL。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神经起效时间及不同神经支配区的阻滞效果。 阻滞效果评定标准, 显效:无痛, 或者轻微疼痛; 有效:疼痛、 感觉减退; 无效:疼痛及感觉正常[2]。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两组神经起效时间

喙突组臂内侧皮神经、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起效时间短于肌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不同神经支配区的阻滞效果

喙突组臂内侧皮神经、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的显效率均高于肌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神经起效时间比较

注:与肌间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不同神经支配区的阻滞效果比较 [例, %]

注:与肌间组比较,*P<0.05

2.3两组并发症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以往进行的臂丛神经麻醉穿刺入路选择常根据穿刺并发症风险、 手术部位和麻醉医师个人经验进行选择。在超声技术发展至今, 已经可以利用其无创性和可视性来引导神经阻滞麻醉, 因此对穿刺的选择更加方便[3]。

肌间沟臂丛阻滞有着神经干位置表浅以及和胸腔距离较远的优势, 因此应用较为广泛; 而锁骨下喙突旁臂丛神经组织过去少有选择, 其原因在于体表定位标志不清晰, 神经和锁骨下动静脉伴行等不利因素, 因此盲探式穿刺几乎不选用[4]。但其与胸腔的较远距离以及超声指引优势, 在目前也成为了广泛使用的麻醉方式, 超声引导为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性, 在6~13 MHz的超声频率下可以有效的对神经干、 束、 股等进行显示[5]。并且采用多点注射的方法可以解决臂丛神经多支、 多束分布问题。两种方式在目前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因此对两种方法的阻滞效果以及相关指标进行观察显得十分具有临床意义, 可以方便医师做出正确的选择[6]。

本研究结果中显示, 喙突入路阻滞的阻滞成功率要高于肌间沟入路组, 且有着更长的麻醉阻滞时间。其原因为, 等剂量的麻醉剂注射后, 神经束相对更加集中的喙突入路麻醉更加有效, 并且可以延长麻醉时间, 甚至锁骨下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时, 单纯以桡神经为目标神经, 单次给药阻滞效果即可令人满意。同时两组均采取超声引导, 利用局麻药物扩散规律掌握的优势, 进行针尖位置调整, 可以将局麻药控制在目标神经周, 但肌间沟入路仍然不良反应发生频繁, 由于肌间沟与交感神经距离较近, 因此即便经过控制, 药物也容易向交感神经扩散, 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结果中还显示, 两组麻醉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锁骨下喙突旁入路操作复杂程度与肌间沟入路相当。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下的锁骨下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可行性较高, 且阻滞效果较肌间沟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更好, 是上肢手术中的有效麻醉方式。

[1] 朱雅平,邹园.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J]. 浙江实用医学,2015,(2):114-116.

[2] 吴川,王秀丽,刘朋,等. 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喙突旁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1):92-93.

[3] 王义凤,杨昌明,王伶俐,等. 超声引导行喙突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效应的比较[J]. 北京医学,2015,37(8):749-751.

[4] 张媛,斯妍娜,程浩,等. 超声引导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与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8):775-777.

[5] 李德科,王世英,游浩,等.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2015,(2):82-84.

[6] 刘大船,王雷. 不同入路持续性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术后镇痛中的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0):5895-5896.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uscle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d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Blexus Block Guided by Ultrasound

YANG Chunyan

Dongkeng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451)

Objective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by ultrasound guided infraclavicular coracoid and by interscalene.Methods62 cases of patients surgical operation with arm or hand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muscle group (32 cases) and coracoid group (30 cases). Muscle brachial plexus block was performed to muscle group, while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 by coracoid process was performed to coracoid group and then compared the plexus block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ResultsIn coracoid group, the effective time and marked improvement rate of medial brachial cutaneous nerve, medial cutaneous nerve and ulnar nerve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and higher than those in muscle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effect of infraclavicular block adjacent to the coracoid process guided by ultrasound is better than the muscular sulcus brachial plexus block,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ormer method is an excellent anesthetic method.

ultrasonic guidance, subclavian near the coronoid process, muscle brachial plexus block

10.3969/j.issn.1674-1242.2016.02.008

杨春燕,E-mail: yangjun0028@126.com

R445.1; R614

A

1674-1242(2016)02-0089-03

2016-02-08)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锁骨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鱼身体里的“小刺”
右侧锁骨下动脉迷走并起始部闭塞致锁骨下动脉盗血1例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锁骨中段骨折的处理
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术后联合中药治疗锁骨骨折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