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
2016-10-28王学敏
王学敏
(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四川 重庆 401331)
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
王学敏
(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四川 重庆401331)
研究采用整体自尊、主观锻炼体验以及身体自尊等问卷对124名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太极拳组)以及98人从未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普通组)进行测试对比。研究认为:(1)老年人长期有规律地参与太极拳运动能够对其产生长、短期效益,但更应该重视长期参与太极拳锻炼逐步带来的身心健康价值;(2)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一周保持3次锻炼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阔值、每次负荷时间安排在30min~60min之间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安排;(3)尽管群体性体育锻炼有助于个体参与运动的动机、认同感的提升,但是,本研究认为,与朋友一起进行太极拳锻炼是一种更优的策略选择。
太极拳; 效益; 老年人; 策略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研究的重点,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重视。而参与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具有一定的健心作用,相关研究也指出,这种健心作用主要表现在短期心理效应和长期心理效应两个方面[1]。短期效应侧重于短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对人体心理状态的影响,而长期效应则侧重于长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对人体的心理状态影响,它们均具有调节情绪、降低焦虑以及减少应激等作用[2],而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武术艺术和健身技术,它可以促进气在体内循环,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3]。60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身体状况、心理水平影响的研究已逐步展开,资料显示,以往有关太极拳对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方面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是否有影响方面,例如,乾清华的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有助于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提升等[4]。而本研究将通过主观体验与自尊等问卷,在分析老年人参与太极拳运动是否对其心理具有长短期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老年人参与太极拳运动的合理负荷安排和有效的参与方式,为我国老年人科学地参与太极拳运动,提高老年人群体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太极拳组:有规律的进行太极拳锻炼一年以上,每周锻炼次数2次,且很少参加其他体育锻炼项目,每次锻炼时间30min;普通组:无太极拳锻炼经历,且很少参与体育锻炼。基于此,共调查太极拳组124人,普通组98人。
太极拳组中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分为大专以上(12人)、高中或中专(21人)、初中(49人)、小学(37人)以及文盲(5人),所占比例分别为:9.68%、16.80%、39.52%、29.84%、4.03%;男(48人)、女(7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38.71%、61.29%;年龄分为60~65岁(37人)、66~70岁(66人)、70岁以上(2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9.84%、53.23%、16.94%;退休前职业分为体力劳动为主(86人)和脑力劳动为主(3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9.35%、30.65%。普通组中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中大专以上(8人)、高中或中专(19人)、初中(32人)、小学(31人)以及文盲(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8.16%、19.39%、32.65%、31.63.%、8.16%;男(39人)、女(59人)所占比例分别为:39.80%、60.20%;年龄分为60~65岁(27人)、66~70岁(55人)、70岁以上(1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7.55%、56.12%、16.33%;退休前职业分为体力劳动为主(57人)和脑力劳动为主(4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8.16%、41.82%。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种问卷,其中包括:(1)SEES:主观锻炼体验问卷;(2)SES:整体自尊问卷;(3)PSPP:身体自我知觉问卷。其中SEES由12个测验组成,主要测量受试者的心理困境、积极健康以及疲劳感2[5];SES由10个测验组成,分数越高代表自尊水平越高[6];PSPP主要 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主量表,以及身体状况、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身体吸引力等分量表组成[7]。在进行测试时,同时也对受试者的性别、年龄、退休前职业以及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1.2.2数理统计法
研究通过将调查的数据录入SPSS 16.0,建立数据库,并对太极拳组和普通组的基本情况进行了T检验(性别、年龄、退休前职业以及文化程度等),结果P<0.05,无统计学差异。在分析过程中,两个组别中涉及到两种分类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涉及到三种分类及其以上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太极拳组与普通组老年人心理指标比较
通过对太极拳组和普通组的老年人的测试结果进行T检验分析,发现除了心理烦劳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0.158),其他各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水平(p<0.05或p<0.01或p<0.001)。从各维度的内容和数值来看,太极拳组的老年人无论是从主观锻炼体验方面,还是自尊水平方面均显著优于普通组,由此可以推断,经常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自尊水平,同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心理困境,降低了疲劳感,更趋向于具有积极的健康心态。
表1 两个组别的老年人的主观锻炼体验与自尊水平比较 (M±SD)
2.2太极拳锻炼负荷对老年人心理效益的影响
2.2.1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年限对心理效应的影响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年人参与太极拳不同年限之间比较在部分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例如:运动能力、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状况、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烦劳等。其中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对比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两年以下与2~3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2~3年与大于3年的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而表明,随着年限的提高,老年人对自身的自我价值感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而其他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则表现为长期锻炼的重要性,只有坚持3年以上,才能逐渐体现出太极拳的影响作用。
表2 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年限对心理效益影响比较 (M±SD)
(注:≤2年与2~3年、(3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2~3年与(3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同)
2.2.2老年人每周参与太极拳锻炼次数对心理效应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发现,老年人每周参与太极拳的锻炼次数重点对它们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而对其他指标均未显示积极影响。且从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无论是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还是运动素质,均表现为锻炼3~4次、(5次与1~2次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3~4次与5次之间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老年人参与太极拳每周3次以上,是一个较好的临界值,即老年人在参与太极拳锻炼时,每周进行3次以上锻炼是一个效果较好的锻炼计划。
表3 老年人每周参与太极拳锻炼次数对心理效益影响比较 (M±SD)
2.2.3老年人每次太极拳锻炼时间对心理效应的影响
由表4可知,老年人每次参与太极拳锻炼的时间能够对心理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指标所表现出的变化程度不同。其中,30min~60min、大于等于60min在与小于等于30min对比时,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身体自我价值感等指标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身体状况、身体素质、积极幸福感以及疲劳等指标仅30~60min与小于等于30min的锻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大于等于60min的锻炼并未表现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可以看出,在30min~60min与大于等于60min的对比中,其身体吸引力、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状况、身体素质、积极幸福感以及疲劳等指标也出现了显著性差异,但是身体状况、身体素质、积极幸福感以及疲劳表现出30min~60min具有更好的效果。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老年人参与太极拳每次锻炼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为了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幸福感,减少疲劳的产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锻炼时间,最好在30min~60min之间是一个较为科学的选择。
表4 老年人每次太极拳锻炼时间对心理效益影响比较 (M±SD)
2.3老年人太极拳锻炼形式对心理效益的影响
由表5可知,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时,与朋友一起、社体组织在与单独形式对比中,除身体状况、运动素质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指标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在与朋友一起与“社团组织形式”的对比中,身体吸引力、身体自尊、积极幸福感以及整体自尊均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从数值中可知,这种差异显示了老年人与朋友一起参与太极拳锻炼这种形式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锻炼形式。
从指标的内容来看,也重点集中于心理自我价值的体现和积极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形式对他们的身体运动能力方面无太大影响,而对他们的心理影响较高,例如:积极的幸福感、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
表5 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形式对心理效益影响比较 (M±SD)
3 讨论
运动的老年人比不运动的老年人具有更好的身体素质、自我满意度以及自尊,这在以往研究中已得以证实,例如,韩月清[8]的研究发现,运动的老年人较不运动的老年人在身体自尊、整体自尊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优势。本研究通过对太极拳组和普通组的老年人进行各自尊指标的对比中,也进一步夯实了太极拳运动有益于老年人心理水平的提升,如提高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自尊等,从而说明了参与太极拳锻炼能够对老年人的心理具有长期效应。而主观锻炼体验则侧重于反映参与太极拳锻炼所产生的短期效益。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太极拳组在积极幸福感(太极拳组:19.68±3.07;普通组:14.83±3.29,p<0.01)、疲劳(太极拳组:10.02±3.53;普通组:11.92±3.77, p<0.05)等指标上均表现了较高的优势。由此看来,太极拳运动能够在短期内便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积极心态,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烦劳和疲劳状态。
在认识到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心理具有一定的长、短期效益影响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对参与太极拳运动的负荷对老年人心理影响进行了分析。相关研究指出,锻炼频率、时间、持续周数等都是影响人体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9],基于此,本研究分别从锻炼年限、每周锻炼次数以及每次锻炼时间等方面展开了分析。就老人家参与太极拳锻炼年限来看,2~3年的太极拳锻炼明显不如大于3年的太极拳锻炼者的心理水平,且2~3年锻炼者的大部分指标与小于2年锻炼者的大部分指标除身体自我价值感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他各指标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确实,长时间的有规律的参加体育运动必然能够对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Leith等人的研究更是证实了这一点[10]。而本研究也进一步得出,尽管前面认为太极拳锻炼能够产生一定的短期效益,但是这种效益并没有持续性,要想获得真正的身心水平的提高,还需要长期参与太极拳锻炼,逐步体现太极拳对老年人的身心的价值。在每周锻炼次数方面,3~4次、5次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以及身体素质指标上明显优于1~2次的锻炼效果。由此我们发现,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在每周3次是一个临界值,即:老年人保证每周3次以上便可以产生较好的锻炼效果,且这种效果更体现在身体条件方面。
Steptoe等人的研究认为,每次锻炼时间在20min~30min较为理想[11],而本研究从结果中发现许多指标均表现了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60min之间有一个较好的效果,例如:身体自我价值感(≤30min:14.85±3.07;30min~60min:16.12±3.48;(60min:17.29±3.68)、身体素质(≤30min:30.49±6.33;30min~60min:32.54±6.20;(60min:31.09±6.24)以及疲劳(≤30min:11.28±3.47;30~60min:9.89±3.45;(60min:10.62±3.19)等。因此,本研究认为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最好锻炼时间在30min~60min。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太极拳是一种较为缓和的运动,较短的时间不能对锻炼者产生一定的刺激,而锻炼时间过长,又会提高老年人的疲劳程度。同时国外学者Murphy等人也指出,每次锻炼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12]。因此,本研究认为老年人参与太极拳运动时,时间最好设定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
相关研究已表明,集体参与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人际关系、积极态度等具有更好的影响,Brawley将这一原因归结为群体性体育锻炼能够有助于个体在群体中的认同、参与活动的机会以及竞赛的刺激等[13]。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表现为老年人与朋友一起参与太极拳锻炼和团体组织太极拳锻炼较单独参与太极拳锻炼具有更好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价值感、自尊、幸福感等心理因素。但是,本研究还发现,就与朋友一起锻炼和团体组织比较而言,与朋友一起锻炼的老年人表现了更好的心理状态,例如:身体吸引力(与朋友一起:30.28±5.70;团体组织:28.80±6.13,p<0.05)、身体自尊(与朋友一起:138.91±22.29;团体组织:136.95±19.57,p<0.05)、以及积极幸福感(与朋友一起:21.58±3.20;团体组织:20.49±3.16,p<0.05)等。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在进一步认为,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时,与朋友一起是一种最优策略的选择。
4 结论
4.1老年人长期有规律的参与太极拳运动能够对其产生长、短期效益,但研究认为,短期效应没有持续性,应该通过长期参与太极拳锻炼逐步体现太极拳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价值。
4.2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参与太极拳锻炼要在保证长期锻炼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负荷,研究认为,一周保持3次锻炼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阔值、每次负荷时间安排在30min~60min之间是更为有效的。
4.3尽管群体性体育锻炼有助于个体参与运动的动机、认同感的提升,但是,本研究认为,与朋友一起进行太极拳锻炼是一种更优的策略选择。
[1] 姚刚彦,黄志剑,余水清. 关于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前因及心理效益的初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12(3):70-76
[2] 高亮,薛欣. 老年人参与健身气功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4):466-471
[3] 黄强民,刘庆广,张胜年,等. 太极拳蹬腿动作的下肢机电活动规律、关节运动类型和平衡控制特征[J]. 体育科学,2009,29(7):55-60
[4] 乾清华. 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 体育学刊,2009,16(8):102-104
[5] 张力为,毛志雄. 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6] Rosenberg M.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7] 张力为,陈荔. 六种身体自我测量方法的比较[J]. 体育科学,2005,25(1):74-80
[8] 韩月清. 包头市老年人自我观念、生活满意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D].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2003
[9]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 Leith L. M. Foundations of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M]. Morgantown, W 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94
[11] Steptoe A. The short-term influence of high and low intensity physical exercise on mood [J].Psychology and Health, 1988(2): 91-106
[12] Murphy S. M, Flech S. J, Dudley G. Psych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concomitants of increased volume training in elite athletes[J].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990(2): 39-50
[13] Brawley L. R. Motivating participation in the fitness group[J]. Recreation Research Review, 1979(6): 35-39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 of Participating Taijiquan on the Elder
WANG Xue-min
(P.E of Chongq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This study adopts the overall self-esteem, subjective exercise experience and physical self-esteem questionnaire of 124 long-term Taijiquan exercise in the elderly (Tai Chi Group) and 98 people never Taijiquan exercise for older people (normal group) were tested and contrasted. Studies suggest that: (1) the elderly group with long-term regular Taijiquan exercise can produce short-term benefits, but mor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long-term participation in Taijiquan exercise gradually bring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value; (2) For the elderly group, a week to maintain the three exercise is a ideal width value, each load, time arrangement in 30 to 60 minutes between is a kind of more effective arrangements; (3)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mass sports exercise is helpful in individual sports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sense of identity, but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ogether with friends to Taijiquan exercise is a better strategy choice.
taijiquan; effects; the aged;strategy
2016-04-16
王学敏(1973-),女,四川泸州人,硕士,副教授
G852.11
A
1007-323X(2016)05-0108-04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改革与社会体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