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头传播与民间信仰

2016-10-28杨谨瑜

江汉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书写

杨谨瑜

摘要:盲艺人传承与保存知识的方式,可以说是口头传播的一个典型个案。通过对山西临县三弦书的考察,可以看到盲艺人传承技艺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民间信仰的价值与意义。三皇信仰是盲艺人说书技艺的赋予者与传承的监督者;神书是三弦书传承与流布的主体内容;节日、庙会、丧葬等民间信俗活动场所则是三弦书展演的主要场域。对于口头传播而言,它传承、保存与流布知识的精髓与核心驱动力就是民间信仰。

关键词:盲艺人;三弦书;口头传播;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8-0086-04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口头或口述方式要远远早于文字记录即书写,如果把人类历史进程“当作是一年的话,我们神圣的文字的发明和使用,都是发生在第12个月份里”。并且早期的书面记录是为了“再现已存在的口头文本”。只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文字从最初的记录载体,渐趋笼罩上神圣光环,“‘白纸黑字写着这个词组开始有了权威性,也就是实际上的神圣性”,以文字为载体的书写.成为社会文化传递的主体方式。然而不可否认口述及其口头传播对于人类文化艺术的贡献,正如彭兆荣所说:“如果我们把口述性表达视为与历史的原生形态最为接近的表述方式的话,那么,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更为悠久的原始面貌并成为许多现代艺术门类的滥觞。”三弦书即是一种典型的口头传播的艺术形式。

一、“口述”与“书写”:知识传播与展演的不同方式

三弦书流传于山西、河南一带,临县则是山西西部三弦书的起源地与主要流布区。三弦书的说书人为盲人,所以当地人也叫“瞎子说书”。艺人只能通过口耳相传学习说书与弹拨三弦的技艺,对他们的艺术展演与传播方式的呈现有助于探究口头传播的特性与本质。

世界上很多地域与多种文化系统中都存在着盲诗人,美国学者理查德·考德威尔研究报告指出:“古希腊社会中的盲诗人传统与远古社会中的巫医传统一脉相承,作为神话诗传授者的盲人,他们既是能占卜的先知和巫师,又是会治病的医生。他们的先天生理缺陷——双目失明,恰是他们独自占有神圣知识传授权的前提条件,即盲诗人由于视觉上隔绝于现实世界,反而使得他们能够生活在神话与史诗的超验世界之中,体验与神灵交往的癫狂状态。”虽然这些无法证明盲人更适合创作与演述诗歌,但是《荷马史诗》的成就与影响众所周知。“他们都盲目,所以都叫荷马。他们有特别持久的记忆力。由于贫穷,他们要流浪在希腊全境各城市里歌唱荷马诗篇来糊口。他们就是这些诗篇的作者,因为他们就是这些人民中诗篇制造历史故事的那一部分人。……他们是一切其他诗人的祖宗”。中国古代也有盲诗人的传统。《左传》载“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国语》则更详细地记载了瞽朦诗人与乐人,“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这些都说明盲艺人的说唱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与渊源,在此不是要论证诗歌起源与“瞽朦”的关系,而是企望阐述盲艺人的艺术传承及其展演,为文化传承提供一个多样性的个案。

口述形式曾经是社会上知识传承与艺术展演的主要形式。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社会经验与文化知识都是口头相传习得,当然其中涵括通过符号或图形解读的阐释或叙述。如半坡文化中的人面鱼纹、伏羲画八卦等,即使文字已经出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依然倡导:“真理是昕到的,而不是读到的。”人们更相信口述形式,文字并不具有权威性。儒家经典之一《论语》,也是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记录,这种语录与对话文体也是口头传统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的一个彰显。但是随着“白纸黑字写着”成为“事实”的佐证或者文化的代名词时,文化表述的天平就倒向了书写,掌握文字的人成为文化精英,他们对于文化具有阐释权,而相应地口述就成为文化的“他者”,成为文化的边缘群体。重华与瞽叟既是视觉的两极,同时也是文化表述两种方式的隐喻,即重华就是意味着文化的“明眼人”,瞽叟则是文化的“盲人”。“盲人”如何“书写”文化或者传承知识,从盲艺人的技艺传承中可见一斑。

盲艺人表演三弦书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据推算可能最早源于明朝以前。临县三弦书《岳飞传》中有这么几句:“岳飞正在街上行,听见三弦扑楞楞;走上前观分明,原来是瞎子说书文。细听说的甚内容,说的是唐朝英雄数秦琼;有些土话听不清,因为瞎子是临水人。”文本中提到瞎子说书人是临水人,临县以前就称临水县,明朝以后改称临县,所以以此推断至少在明朝以前临县就有了“瞎子说书”,但是目前没有文字记载,按照当地三弦书明眼艺人康云祥所述:“咱是这么推断。瞎子是弱势群体,不是什么宫廷艺术,当官的人们也不接近,谁也不跟瞎子接近就没有文字记载,县志里面也没有记载,就是代代口耳相传,盲人到现在也没有书面版本,都是一句一句念的教了。”“一句一句念”的方式教授,恰是盲艺人学习技艺与传承知识的方式。

二、民间信仰对口头传播特质的建构

“一句一句念”,这种通过听觉的知识传承方式远远早于通过书面的视觉传承,正如盲艺人传述,盲人学说书是三皇、盘古分配给盲人的职业,这一传说与信条,与上述《左传》《国语》文献恰好可以互证,给盲艺人的知识传授赋予了神圣性。同时“一句一句念”也是师承方式的体现。

临县三弦书盲艺人拜师学艺中,有一重要场域就是三皇庙。“场域”是研究文化动态变迁的基本单位,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三皇会是山西、河南一带盲艺人的行会组织。三皇在文献记载中,最早见于《周礼》“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后《史记》中对三皇记载,将其视为天皇、地皇、人皇。据田兆文根据盲艺人谱系与口传资料考证,山西最早的三皇会“成立于清顺治十年”。临县盲艺人拜师学艺有一套完整的仪式。首先就是由师傅选定日子举行拜师仪式,在择定的日子里。师傅带着徒弟敬三皇爷,在三皇爷塑像前的供桌上摆放香、黄纸(当地称为“表”)、供品等,感激三皇爷对盲人的恩赐,而且徒弟还要给师傅送“礼品”,不同年代,礼品不同。碛口三弦书盲艺人张树元说,他在1937年给师傅送了三升麦子作为礼品。礼品与学费不同,学习期间,每年都要给师傅交学费。当时他学习的时候,给师傅交四到八块银元。一般越往后,学习内容越多。也是掌握技艺关键时期,学费相应会更高。八九十年代,三年学费一般为300元至500元,学艺年限一般为三年(实际就是三个冬天)。师傅接纳了礼品,就意味着接纳了徒弟。这样的拜师仪式,赋予了师徒关系一层神圣色彩,三皇是师徒关系缔结的见证,三皇这一信仰场域将世俗社会人际的一种交往转换为特殊关系。这种师徒关系不像其他行业那样较为松散,他们的关系继承非常严格,师徒之间遵守父子般的伦理纲常。正如临县盲艺人中流传的一句话:“人不亲艺亲,杆子点地一家人”,正因为如此,临县盲艺人的班图谱系极为清晰,到目前共有七代。这种牢固的师徒关系,是三弦书口头传承与传播的前提与保障。

师徒之间确立关系后。师傅就开始教授徒弟学习说书。教授方式类似于开馆授学,临县当地一般称为“学堂”。张树元回忆,他当年学艺的时候,师傅的“学堂”里有十多个学生,他们尊敬师傅.徒弟之间也很友好,当时的学堂训语是“工钱上了二百三,伙盖被子不拆班”。师傅教授过程一般是先教唱词,教规非常严格,教授时,师傅与徒弟围坐在土坑上,师傅徒弟都是盘腿而坐,不许随便动,为了集中注意力,避免瞌睡,经常都要摆动身子,师傅念一句唱词,徒弟跟着念一句唱词,唱词必须烂熟于心。背诵唱词是盲艺人学习的重要环节,师傅会经常检查,背不下来,严格的师傅会体罚。唱词学会后,师傅就开始教授谱子,他们称为“宫商角”。这个过程一般要三至五年,当然不是整年学习,他们一般是集中在冬天的十月至十二月学习,学习结束后,徒弟就可以自己出门说书,所赚费用与师傅无关。在传授过程中,传递者与接受者都遵守三皇赋予的“神圣规范”,他们视这一传授过程为神圣的传递,说书的内容,很多都是信仰的呈现,即神书。在学习唱词时,师傅会严格区分“神书”与“打闲书”。在临县一带,安宅要给山神、土地爷说书,养牲口要给马王爷说书,生病则要给降灾的神灵说书,祈愿生活富裕则要给财神爷说书,因此神书主要是为了祈福禳灾,安神还愿。打闲书则是完全为了大众娱乐,一般都是民众喜欢的《刘公案》、《包公案》、《朱买臣休妻》等。

神书主要是娱神,为民众祈福的一种方式,所以学说神书的过程,则伴随着学习各种巫术与仪式操办,他们还学习算卦的技艺。这也是临县三弦书不传给明眼人的一个缘由,因为当地民众认为,明眼人学习算卦,会去骗人,而盲人算卦则是三皇爷给的,他们说话才会准确。在说神书的过程中,盲艺人同时担任仪式引导者的角色。说书开场前,主人家会按照盲艺人的指导,设立一个简易的神坛(当地称为“斗”),并在神坛上按照要求以及本次仪式活动的目的摆放相应的神牌。“斗”布置好后,主人按照盲艺人要求,跟随他身后跪拜,盲艺人念诵祷祝之词,请神祈祷,主人家按照他的安排进行相应的仪式活动。拜神仪式结束后,开始说书,周围的民众开始聚集到说神书的人家。现在村落中娱乐方式增多,听“说神书”的渐趋减少,为了烘托气氛,经常主家会邀请周围邻居到家里听书。过去凡是有人家邀请艺人“说神书”,全村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到这户人家,围着说书人,“把炕上地下挤得水泄不通”。

盲艺人掌握巫术仪式,恰好符合上文所提到的瞽朦诗人早期就是巫师的传统,只是民间的解释多了一份信仰的神秘。正是这份信仰,使得口传心授多了一层神圣性,其实他们的知识系统是在仪式中体验与习得的,但这一知识传递本质往往被忽略,而被赋予“神授”特性。这也说明,在知识系统中,书面传承与传播因为处于核心地位,它的知识传播成为了文化传播的标准,口头传播成为“他者文化”,“被排斥在‘现代理性之外,遵循其他逻辑体系,或者在我们的词汇中将其称作‘前逻辑、‘非理性”。强调其“相异”之处,即信仰因素,并将这一基于信仰的传承与传播知识的方式视为“非理性”。“神授”成为口头传播神秘化的典型表征。

三、俗信活动:口头传播展演的主要场域

人们一般认为,“书写是能高效吸取、保存和传达神圣知识的一种媒介”,口传知识的“真实性”则被质疑,口传的本质与规律往往被书写研究者忽略。通过对盲艺人传承三弦书的过程分析,可以看到“神授”或者信仰是他们传承的一种保护与规范,也是让民众信服的一个方式。

随着书写成为文化传播的中心,视觉阅读也成为信息传播可信的方式,视觉阅读能力逐步取代了口头诵读能力,成为社会和文化精英身份的一种象征。同样,书写以文字为载体的传播模式,也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通过诵读或口头传播的知识则处于边缘甚至被摈弃于知识系统之外。这一理念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推广的结果。在当下社会,全球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关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生存与传播。临县三弦书盲艺人知识的传播过程,正类似于小型社会或无文字民族文化的传递,他们有自身的传承方式与传承规范。盲艺人在三弦书传承中,学习讲述神书是他们传承这一特殊口头艺术的保护外衣,同时也是这一艺术形式保存与传播的精髓。

三弦书流传的山西、河南一带,三弦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即日常生活中的信仰需求。民间艺术可以给我们传达出没有文字记录的文化信息,同时“地方性价值观和地方性理念”对我们全面理解三弦书也至关重要。正如上文康云祥所述,临县三弦书所唱内容没有文字记录,盲艺人没有出现在各类史志文献的记录中。这样对于盲艺人传承的了解,就要通过三弦书这一艺术活动以及临县的地域文化来阐释或追溯。临县三弦书的演出场域,主要在民间,“不唱演,神不佑我”的观念深入人心。民间信仰内容庞杂,信仰对象繁多,大家关注并阐释这一信仰的独特形态,但是往往忽略了它与民众世俗生活的紧密关系。它既是信仰,又是生活,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相。

首先,三弦书的演出节令性很强,在民间的各种节日,会邀请盲艺人说书,春节、端午、八月十五等重要节日,邀请说书的人家很多,一来节日期间农闲,另外也是节日俗信的一种重要表现,为了取悦神灵,祈求神灵保佑。这些俗信活动制约并影响着盲艺人的演述场域与范围,同时也规范着他们的演述内容。这部分演述可以说是他们口头传承的主体,即说神书。神书的内容是艺人传承自师傅的唱词,创编与变化者甚少。临县三弦书传统书目长篇主要有:“《彭公案》《施公案》《包公案》《刘公案》《大八义》《小八义》《花柳记》《绿牡丹》等六十余部,中篇则有《富贵图》《九子图》《神仙传》《朱洪武放牛》《杨八姐赶会》《珍珠汗衫记》《金镯玉环记》等三十余部。一般中篇说三五天,长篇时间则更长。”这些书目内容多是历史故事,还有就是民间神话传说。这部分内容在三弦书传承中,变化不大。只有以民间闲情轶事为主要演述内容的书目,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容变化才会很大。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民间盲艺人为红色文化的宣传做出巨大贡献,盲艺人韩起祥就是个典型例子。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对盲艺人进行改造,他们由政府文化系统负责,这一时期开始编创了大量适应时代内容的新书。如配合政府改造艺人与取消民间会道门新编了《瞎子反省》《取缔会道门》等,在街头巷尾由盲艺人进行文化宣传;抗美援朝时期,盲艺人编了《抗美援朝》新书,发动民众;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的婚姻法,三弦书就出现了《婚姻法新条例》《买卖婚姻害死人》等,这些都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受到民众的极大欢迎。不同时代,都有新书创编的杰出艺人,比如张树元所创《碛口古镇》,只是这些新书的内容随着时代和社会情境的变迁,变化较大,他们主要在现代社会各大纪念日如国庆、建军节等,以及政府组织的各类大型表演会等场合演述,国家话语参与较强,民间性较弱。其次,三弦书在各大庙会上都会出现。其中三皇庙庙会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三皇庙庙会是盲艺人三弦书表演的盛会。传说五月初五是“三皇爷”的生日,届时,盲艺人大集合,这一天的活动主要有四项内容,即点香烧表祀“三皇”;艺人之间互相批评与检点、惩罚违背行规者;技艺交流、互相切磋;选举“三皇会”会长,商量并确定来年三皇会的会址。三皇既是三弦书信仰的支撑,也是盲艺人行规的监督者。正因为三皇信仰,无论盲艺人说书的继承.还是说书的演述活动,都有了信仰的规范与制约。对于“打闲书”行规不严格,但是对于“说神书”则非常规范,所有艺人都要遵守。比如过去规定,“说神书每天八角(白洋),如果谁擅自降价或抬价,都要在三皇会上受到责罚”。因为就艺人看来,“说神书”需要的储备大,一般要说三天,而“打闲书”则是视情况而定,说书长短与时间都没有规范。最后,三弦书演述的另一个重要场域就是丧葬仪式。这一仪式中,一般演述的内容比较固定,如《五子葬父》《五女拜寿》等,还有就是演述儿女孝顺的书目,现在丧葬仪式上三弦书的表演较少,很多人家都是邀请戏班演出。

猜你喜欢

书写
Jazz
它们可以用来书写吗
拼音书写规则
书写要点(十三)
书写要点(十四)
书写要点(十二)
书写要点(十一)
书写要点(十)
书写要点
养成书写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