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型范畴化视角下的一词多义与教学

2016-10-26门超元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转喻隐喻

门超元

摘 要: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一个词的不同义项是从原型义项演变而来,各义项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词义的延伸主要通过两条重要途径,即隐喻和转喻。本研究认为对一词多义产生机制的分析可以为多义词教学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一词多义 原型范畴理论 隐喻 转喻 多义词教学

一、引言

一词多义(polysemy)由语义学创始人Michael Breal首先提出。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项拥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的语言现象(Taylor, 1995)。一词多义使人类可以用有限的词汇资源表达无限的意义概念,使语言成为一种高效、简洁的交流工具,事实上体现人类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一词多义才是语言正常的、应该被期待的状态”(Langacker, 1988)。以往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多是结合社会语境对其发展演变进行描述,而本研究试图结合原型范畴理论从人类认知机制的视角阐述一词多义现象,并为多义词教学提供启示。

二、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

认知语言学家把范畴(category)定义为事物类别的总体,是事物在人类认知中的归类;而范畴化(categorization)指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智过程,是构建范畴的基础。Rosch(1975)在解释人类的范畴化过程时提出了原型的概念,原型是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比如在西方人看来,知更鸟具有“鸟”类大多数成员的多数特征,成为“鸟”类的典型成员,也就是“鸟”范畴的原型,而鸵鸟由于只具备鸟的某几个特征,因此被称为边缘成员。后来Berlin, Lakoff等人丰富了对原型的解释,建立了现代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1)范畴由一些极其类似的成员构成,原型是这个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2)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某些属性相互重叠,形成家族相似性;(3)范畴成员之间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4)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成员地位不平等(赵艳芳,2001)。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这些相互联系的词义构成了这个词的意义范畴,各个义项成员的地位不同,有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原型义项往往是最先产生的,对其他义项的产生具有决定作用。其他义项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通过某些语义引申机制(隐喻、转喻等)由原型义项发展而来(卢丽萍,2009)。词义的演变有三种模式:(1)辐射型:派生义以原型义项为核心向四周放射,各派生义项间相对独立;(2)连锁型:词义的演变从原型义开始,每一个新的义项都在前一个的基础上产生;(3)综合型:结合前两种模式交叉派生新义项。基于以上三种模式,我们将通过三个实例具体分析原型范畴理论在一词多义现象中的运用。

例1:neck一词有多个义项:1、脖子;2、领口;3、(瓶子等)颈状部位;4、狭窄地带;5、并驾齐驱。

neck一词反映了辐射型词义演变,基本意义“脖子”是原型义项,边缘义项围绕原型义项产生,各边缘义项之间相对独立但都与原型义项有直接必然联系,形成了词义的辐射型范畴,这体现了词义范畴的向心性特征,其多义变化过程可用图一来表示:

例2:小姐一词的含义有:1.最初指社会地位低微的女性;2.富贵人家的女儿;3.对年轻未婚女子的尊称;4.某些职业的代称,如空姐等;5.从事色情服务的灰色女性。

在小姐一词的五个义项中,义项1是原型义项,边缘义项2-5的每一个意义都是在前一个意义基础上演变而来,后来产生的词义与原型意义从表面上看没有必然联系,但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这个词的最后一个义项向前推导最终还是可以找其意义的原型。

例3:exchange作名词时,有二十多个含义,现简要列举其中的九种:1.交换;2.转换;3.交流;4.兑换;5.兑换手续;6.汇兑;7.外汇;8.汇价;9.汇率。

王寅(2001) 指出在词义发生变化时可能会两种方式兼而有之,即综合型方式。图3就反映了综合型词义演变模式。exchange的原型义是“交换”,在其基础上通过辐射型变化得到义项2、3、4;然后又以义项4为原型义辐射出义项5和义项6;义项7由义项6延伸得到并辐射出义项8和义项9;义项1、4、6、7之间是连锁型变化。在词汇多义化过程中,辐射型和连锁型往往交织出现,使多义词的多个义项成为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发展模式。

三、隐喻、转喻与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重要的认知基础,多义词从原型意义向其他意义的延伸主要有两种认知途径,即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机制。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范畴化过程中新的概念不断出现,但人们不会无穷地创造新词语,而是将新认知的概念与已认知的事物相联系,用对已有事物的认知来表达新的概念,这就是所谓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具体说来隐喻指的是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它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映射依靠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实现,通过隐喻映射将新的义项赋给现成词汇(马明,2011)。转喻指的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中的其他部分。转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射是一种替代关系,包括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等。

以刚才提到的neck为例,作义项2“领口”讲时,可以看作是由neck一词的原始义项“脖子”演变而来,把对人体部位的认知运用到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义项2与原始义项之间具有相似性特征,这是两种不同域之间的映射可以被认为是隐喻现象;而义项5作“并驾齐驱”讲时,用脖子喻指人或者动物的一部分,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所以可以看成是转喻现象。在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中,人的潜意识会有意或无意地用隐喻和转喻思维。一词多义便是在原型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以及二者交叉等方式产生。

四、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教学

以往多义词授课,教师局限于讲解某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而忽视该词的基本意义以及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对该词的语义范畴缺乏系统了解;有的教师盲目扩充学生词汇量,尤其是在阅读课教学上教师习惯把词汇的所有词义灌输给学生,造成学生记忆负担过重,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在多义词的词义范畴中,有一个核心义项,其他各义项都是在核心义项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并且与核心义项保持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多义词授课时首先讲解原型义项,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两种认知机制,即转喻和隐喻思维,并结合具体语境推导出其他边缘义项,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的词义网络,加深学生对各义项之间的关联或形成途径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语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机制。新义项以原型义为核心,按照辐射型、连锁型或综合型方式排列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范畴。人们从原型义项出发,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相似性思维等方式,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因而一词多义现象具有明显的认知理据性。教师在进行多义词授课时,要认识到原型义的重要地位,并结合隐喻和转喻机制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构筑一个词汇网络,从而提高学生多义词习得效率。本文只是结合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作简要分析,今后还需结合其他理论做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Langacker R A. A View of Linguistic Semantics[M].Rudzka-Ostyn B. Topic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2] Rosch E,MervisC.Family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internal structure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 (7):575.

[3] Taylor J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 卢丽萍.原型范畴理论下的一词多义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6): 99-100.

[6]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 马明.认知视野中的一词多义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44-549.

猜你喜欢

转喻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