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改进
2016-10-26芦梅
芦梅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对规范事业单位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财政资金安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预防腐败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入手,进一步探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旨在为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体系 改进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内涵及构建的必要性和主要工作内容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内涵
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内涵就是事业单位为保证财产安全、提高服务水平、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建立的自我约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实施细则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货币资金控制、预算编制控制、收入支出控制、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控制等。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就是要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提高事业单位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水平。
(二)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说明了在我国事业单位中构建内控体系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这对规范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用于事业单位建设的财政资金越来越多,但由于事业单位本身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它的工作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
其次,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地减少财产的浪费、损坏,有效地预防贪污腐败、资金挪用等行为的发生,降低资产使用的盲目性、随意性,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最后,有利于推动法治社会的实现。事业单位的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它们使用大量的财政资金来执行事业职能和部分行政执法权力。目前,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导致部分事业单位浪费现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这足以说明这些事业单位在工作中需要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因此,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对堵塞漏洞、防范经济犯罪、加强廉政建设,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职责
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利用内部控制审批、不相容岗位分离等方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流程,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报告制度,积极推进自我评价和信息公开机制,充分发挥它们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促进作用;事业单位要科学设置内控机构、制衡内部权力、定期轮岗并规范运行内部权力;事业单位还要强化自我评价、激励考核制度和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
二、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刚刚起步,大部分事业单位忽视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缺乏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部分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只要保证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即可,将二者混为一谈,对内部控制认识片面;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对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不足,造成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部分事业单位人员认为内部控制体系只是事业单位的一种管理形式,具备框架即可,而没有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等等,由于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导致内部控制建设缺乏主观能动性、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不到位,这些都阻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是普遍现象。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制定了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但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缺少必要的执行措施,实用操作性不强,这些都影响到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影响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缺少风险评估制度
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是指对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所进行的风险预测、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的目的。我国的事业单位从事的多是社会管理和社会公益服务方面的工作,具有垄断性,因而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建立风险评估制度,注重的是眼前的经济效益,对未来风险的识别、分析不够。所以,风险一旦发生,就会给国家和单位带来严重的损失。同时,风险评估需要专业的人才,但目前事业单位中缺少这种专业的风险评估人才,也制约了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
(四)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监督不到位
健全的监督机制是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保证,它负责对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全程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审计监督形同虚设。有的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监督审计机构和专职人员,履行审计职能时会受到其他部门的干预,无法达到预期的监督效果,内部控制监督没有与绩效考核挂钩,制约着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
事业单位要统一思想、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加强对事业单位领导和职工的培训工作,积极宣传内部控制的必要性、紧迫性,提高全体人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引导全体职工自觉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共同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和规范权力使用的意识,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做好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建设,单位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主持方案的制定、明确分工、配齐人员,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实际的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内部控制管理的脚步,确保制度健全、体系完整、执行有力。
(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增强执行力度
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首先,要以财政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指导,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细化,在已有的框架内填充内容,使内部控制制度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第三,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还要强调全面性,既要针对全体职工,又要涉及业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最后,事业单位还要制定责任分明的制衡机制,确保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互相制衡,强化内部控制的责任约束,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风险评估制度,保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康运转
事业单位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同样要重视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垄断地位被削弱,也置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此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首先要成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体系,对可能产生内部和外部风险的因素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并主动提出规避风险的措施;其次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制度和风险评估机制,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加强风险事项的识别、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适时地采取应对措施,确保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监督机制、制约内部权力,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执行
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监督、制约内部权力运行。在事业单位内部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审计部门,确保其开展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把监督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职称晋级、职务提拔挂钩,以提升内部控制的时效性、公正性、公信力。其次,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效果和实施状况进行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和纠正,达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最后,要加强外部监督,建立由财政、审计等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执行信息披露制度,并且探索注册会计师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执行情况的审计制度,以此来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规范了事业单位日常管理行为,而且能减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保障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失,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同时,事业单位也要在内控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解决问题,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升级,增强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万齐.浅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财会学习.2016(02)
[2]赵同军.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N].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4)
[3]张敦莉.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措施探讨——基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2014(36)